論文摘要:當代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須與中國傳統道德理念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所服務,才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培養高尚情操,自覺把個人的前途同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奉獻社會和服務人民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建功立業,努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并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于茍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于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于世界的看法,應屬于世界觀的范疇。在中華民族的傳承中,歷來就是以道為本,德為先的。
在我們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在提倡和諧社會理念被廣為接受的時代,中國的傳統道德理念與當代社會的發展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一些不合時宜的被淘汰了,另一些則被發揚光大。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道德不是法律,沒有法律的強制性,但卻是一個社會和諧安定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道德有自發性,教育便在道德修養的普及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
高等教育是中國教育體系中的一環,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階段推行的德育活動。高校學生大多十八九歲,在法律的意義上剛剛成年,世界觀、人生觀正在初步形成,尤其在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現在,拜金主義、自由主義思想蔓延,在社會普遍道德水準滑坡的情況下,加強對高校學生的道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道德具有五個方面的主要功能:認知功能、調節功能、教育功能、評價功能、平衡功能。我們要進行道德的教育,就要首先明確這五個功能的作用。特別是道德的教育功能,更是應該被教育者們所熟練掌握。道德的教育功能,就是說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儒家作為中國本土產生的思想,傳承千年,作為中國最主要的意識形態之一,為我國的文化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至今為止,儒家思想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的生活。儒家最基礎的倫理架構是三綱五常。在古代中國,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起到了一定的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際關系的作用。所以也可以說,三綱五常就是古代中國最基礎的道德準繩。“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今天,我們把三綱放在一邊,主要談論五常。五常就是所謂的“仁、義、禮、智、信”。
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2009年轟動全國的長江大學學生舍己救人的英雄壯舉,震撼人心,可歌可泣。大學生英雄集體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是學校、社會努力教育與引導廣大學生牢固樹立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觀念,教會他們正確理解“愛”,學會“愛”,自覺踐行“愛”。這里的“愛”也可以理解為“仁”,學生們把“愛”也就是“仁”的教育化為了成長的動力,化為了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實際行動。
義: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是高校道德教育中最基礎的一環,只有明是非,才能談道德。加強“義”的教育,就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老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作為教師自己都忽視道德修養,又怎能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呢?現在有些教師只顧著完成教學任務,忽視思想道德教育,臺上教師上課的時候,有些學生卻在下面說話、看小說、吃零食,這些不文明行為是對教師的勞動成果不尊重的表現,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但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師不說或懶得說,這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教師既承擔著教學任務的責任,同時也承擔著育人的義務,萬一學生養成了這些壞習慣,走上工作崗位如何能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任呢?所以說應該加強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應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思想教育體系,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開設相應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設立專項研究機構,根據學生狀況因材施教。
禮:儒家使用的一個概念,指上下有別,尊卑有序等。中國是注重禮儀的文明古國。“禮”在道德中也是最表面化的,也可以說是最容易做到的,可在現在的社會中,沒有“禮”的人卻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有些學生甚至連平常的打招呼也不能夠做到,家庭、社會教育的缺失是很大的原因,但不能排除學校教育的失誤,加強“禮”的教育可以說是現在道德教育中最必要的一環。《論語·雍也》篇中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說一個人若僅品格質樸,而不注重禮節儀表,就會顯得粗野;若只注重禮節儀表,而缺乏質樸的品格,就會顯得虛浮。只有外在儀表同質樸的品格結合,才算得上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大學生學習禮儀應該“學”“用”并重。多方位拓寬大學生知識結構,完善其人格,提升其綜合素質,形成良好禮儀風范,構筑大學生完整的道德體系。
智:在儒家的道德規范體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質之一。在現在學校教育中,智的教育已經被提到了極高的地位,所以不再細談。
信:儒家的倫理范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子曰:民無信不立。在我們社會主義,誠實守信是每一個社會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在高等學校的教育中,我們要以誠為先,信為重。同志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中,也提到了“以誠實守信為榮”等內容。誠信,已經成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綜上所述,當代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須與中國傳統道德理念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所服務,才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培養高尚情操,自覺把個人的前途同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奉獻社會和服務人民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建功立業,努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