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教師,要提高地方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更好地位地方經濟服務就必須提高地方高校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對地方高校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出提升教師科技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多學科組織研究團隊進行科技創新;主動與中小企業產學結合;將優勢學科與地方科技需求對接。同時,及地方高校還應從相關政策、激勵和培養制度等方面努力創造提高地方高校教師科技創新能力的條件。
地方高校是從行政管理角度出發形成的集合概念。我國通常根據高校的隸屬關系將高校劃分為部委屬高校、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地方高校。潘懋元先生曾提出高等教育地方化包括兩層涵義:一是,高等教育要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為地方發展服務,使之成為地方文化科學中心;二是,高等教育管理權屬于地方,并以地方財政撥款作為辦學的資金主要來源。[1]因此,可以把地方高校界定為: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的高校或由省轄市(地、州)管理的,擔負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的培養任務,少量學科培養博士研究生,以應用學科為骨干的,主要面向地方(包括省、市、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全日制高等學校。
地方高校作為地方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的高校,不僅具有大學的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三大基本職能,同時由于其辦學性質和地域差別,往往具有特殊的辦學特征。在辦學經費上,地方高校的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財政撥款和民間投資,地方高校也就擔負著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應用型人才和針對地方需求開展科技創新的責任,其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也都具有地方經濟的特色。因此,地方高校在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起著主導作用,是地方科技創新系統的主力軍。
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部委院校和教育部直屬院校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知識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在高等教育體系中主要承擔精英型教育的任務;地方高校作為人才培訓的重要基地,因而在高等教育體系中主要承擔大眾化教育的任務。[2]就從事科技創新人員數量來看,地方高校從事科技創新工作的人員與部委高校、教育部直屬高校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在師資力量的配備上,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占絕大多數,只有小部分人員從事科研創新工作。根據《2008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的統計數據,全國共有高等院校786所,其中地方高校696所,占高校總數的88.5%,其教學與科研人員人數占全國高校的69.1%,其中研究與發展人員和r&d成果應用及科技服務人員占全國總數的62%和54.2%。同時,在科研人員組成結構上,部委院校和教育部直屬院校教學與科研人員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副教授以上職務人員均達到了50%以上,具有中高級以上職稱人員均達到了70%以上,而地方高校副教授以上職務人員只占40.2%,中高級以上職稱人員只占65.5%。可見地方高校在科研人員的技術層次上與部委院校和教育部直屬院校相比,其擁有的高水平的、經驗豐富的科研人員的比例較少。
高校教師的科技創新主要是指其把握學科發展的前沿領域,以科學知識為目標,對科研活動所必需的主要人員、實驗技術裝備、圖書情報系統、科學勞動結構等基本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建立起效率較高的科研活動系統,采用新的科研方法、開辟新的學科領域、獲得具有突破性成果的過程。高校教師科技創新能力則是使得這一創新過程獲得實現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主體創新意識、創新資源投入能力、科研活動產出能力和科學知識流動能力。[3]高校教師的科技創新要體現在科研活動產出能力上,科研活動的產出主要包括高校承擔研究與發展項目數量、獲獎成果數量、公開發表學術論文數量和專利授權數量等。
地方高校由于政策制度、辦學層次、辦學定位、辦學條件、辦學經費等因素的影響,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較弱。就地方高校科研產出來看,根據《2008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的數據,占全國高校總量88.5%的地方高校承擔研究與發展項目129364項,占全國總量的56.4%;擁有獲獎成果2728項,占全國總數的54.5%;發表論文342713篇,占全國總數的56.1%;擁有專利授權5429項,占全國總數的38.5%。由于地方高校肩負著提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消除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歷史重任,而科技創新是地方經濟發展的源泉,因此,地方高校教師應根據學校的辦學特點和地方需求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研究日益呈現出“大量分化,高度綜合,相互滲透”的發展趨勢,并向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延伸。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越來越多,科研活動呈現出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特點。[4]跨學科進行科技創新,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是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在研究內容上,依托本學科的創新點,進行跨學科、跨分支學科、同一學科內部各個研究方向等多方位的交叉和滲透。在研究方法上,既要有遞進式的交叉和滲透研究,又要在多學科交叉與滲透的空間進行縱向的深入和橫向的拓展,從而提升科研的層次,拓展科研新的領域,形成新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特色。在合作范圍上,不應局限于本院系內的合作,還應積極尋求其他學科院系甚至于其他高校的合作研究。地方高校教師在跨學科的科技創新合作中,不僅能加深自身專業知識還可以拓寬知識范圍有助于提高其科技創新能力。
在地方科技創新系統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地方高校和科研機構是重要的創新源。我國除了少數大企業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外,大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都很弱。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加強同中小企業的聯系合作,幫助中小企業彌補科技創新能力的不足。地方高校教師在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應成為中小企業加強科技創新的指導者,積極主動根據企業需求在傳統企業改造和新技術引進、推廣、吸收、提高方面與中小企業合作攻關。在企業建設上為企業的制度創新提供有力的支持與服務,承擔一部分的企業培訓和指導,將現代企業制度導入到中小企業中。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和中小企業的產學結合促進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將知識創新轉化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力。
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要求高校為其輸送高素質的人才,更迫切的需要地方高校為地方科技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學科建設上,高校必須找準在當地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和本地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優勢學科與地方科技需求對接,才能保證學校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并且應根據地方產業發展特點選擇與之相對應的學科:針對當地支柱產業發展重點學科;針對當地新興產業發展新興學科;針對當地社會進步發展人文學科,實現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相互交融,共同發展。
地方在產學結合科技創新與技術開發中起著舉足輕重的橋梁作用。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團隊的創新與對地方產業結構的調整關系密切,地方發展往往選擇具有較強技術關聯性和產業帶動性的重大戰略項目作為突破口,培育擁有核心技術的產業和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這就需要地方高校與企業合作,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是產學協調發展最有效的途徑。這就需要地方進行牽線搭橋尋求需要科技成果的企業,使學校的科研成果能轉化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力。所以,地方應建立產學相結合的互動性產業化服務平臺,以地方產業情況為背景,將企業的資金與高校科研人才結合起來共建研發機構實現科技創新的價值。
科研獎勵是對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者創造能力的承認,是衡量科技人才對社會貢獻大小的標志。制定各項對教師創造的科技成果進行激勵的政策,可以促進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迅速發展,促進科技人才的脫穎而出。通過給予優秀科技成果和突出貢獻者以各種形式、各種渠道的表彰和獎勵,進一步激勵科技人才對社會做出更大程度上的貢獻,有利于教師的培養和選拔。地方應出臺一套完整科學的激勵政策,對學術帶頭人和骨干,要真正實行專業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加大分配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力度,鼓勵教師多作貢獻,強化激勵機制。
在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的數量占到了一半以上,他們承擔絕大部分專業課程、基礎課程教學和科技創新實踐工作。[5]他們雖具有較高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但實際工作經驗的缺乏和專業知識不夠深入和廣泛,其能力離科技創新工作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應建立培養青年教師科技創新能力的制度,為青年教師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機會和平臺。而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讓青年教師下企業鍛煉是青年教師獲得實際經驗、深入學習專業知識的最佳途徑。再者,地方高校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投入一般是傾向于教學方面,科技創新更多是被看成青年教師的個人行為,被看成是教學工作以外的副業。地方高校也基本沒有形成提升青年教師科技創新能力的激勵機制。但是要提升地方高校教師科技創新能力不能忽視占有絕大多數的青年教師的創新能力,應鼓勵青年教師積極進行二線研究,建立青年教師二線研究的激勵機制,對青年教師的科技成果進行獎勵。
[1]潘懋元.關于中國高等教育地方化的理論探索[a].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c].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233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