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誠信友愛是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價值追求。大學生是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大學生誠信素養與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分析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及原因,同時提出要從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高度重視加強大學生誠信素質培養。
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不僅是當代人追求的目標,也是與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社會的目標一致的,而且也與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所追求的和諧思想一脈相承。“誠信友愛”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基本特征,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達到全社會互相幫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和諧狀態。在此過程中大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學是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基地,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其思想道德水準高低不僅直接關系到我國人才的培養質量,直接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水平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業。
1.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基本目標要求大學生是誠信友愛的群體。傳統意義上的“誠信”屬于個人道德理想層次,是一種很高的道德境界。現代意義上的“誠信”是適用于市場經濟的規則誠信。總書記對“誠信”的闡釋則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它包含了社會成員之間互相合作、互相諒解、相互理解、相互信賴。這對于保持和諧人際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誠實守信的和諧社會其前提是誠實守信的個體。如果社會上絕大多數人以誠實守信的品德待己待人,那么誠信就成為社會經常持久的行為方式。安定有序的生活,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就有了保證。所以“誠實守信”作為個人品德是和諧社會最基本的最需要的,也是現代社會所認可的基本價值。大學生是寶貴的人才,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誠信素養如何不僅關系到自身的人際關系和事業發展,也與和諧社會建設息息相關。誠信不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國之基。
2、和諧社會誠信道德風尚的形成需要大學生的參與和實踐。在社會轉型時期,隨著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事業的不斷深人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經濟和社會領域出現了較多的矛盾,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最活躍、最富于變化的群體,大學生以先進力的創造者、馬克思理論的追隨者、科學文化和科學精神的傳播者、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實踐者,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倡導者等多種角色,在參與改革、穩定大局、協調處理不同利益關系方面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化解種種危機和矛盾,實現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時代的要求。所以,大學生不僅要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識,成為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還應具備優良的品德和誠實守信的品質,以自身良好的道德素養帶動全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
1.在學習、作業、考試上。學習態度不端正、上課遲到、早退、曠課現象嚴重,對老師布置的作業如小論文、調查報告,均有不少學生通過抄襲、網上下載,粘貼復制,一篇作業幾個小時就可搞定,甚至畢業論文三兩個星期完成的同學也不少;考試作弊現象十分嚴重,作弊方法五花八門,根據某高校一次抽樣調查,有39.1%的學生有過作弊行為。
2.在就業方而提供虛假信息。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許多環節造假,如畢業生簡歷,或者更改成績、或者添上干部、社團活動積極分子、或者弄出一堆英語、計算機、科研、社會實踐的證書,還有各類獎狀等等,欺騙用人單位。這些不道德的行為擾亂了就業市場,導致不公平的競爭。
3.大學生信用意識淡薄。最直接的就是拖欠學費和助學貸款。在實施過程中遭遇“信用瓶頸”,甚至出現偽造虛假信息獲取銀行貸款、惡意逃款的嚴重失信行為。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言而無信、違紀違規、缺乏公德等現象比較普遍。_上述一系列行為是與大學生的形象與身份極不相稱的。
1.社會轉型期新舊體制轉換的影響是根本原因。誠信缺失的根本原因是與我國社會轉型期的經濟發展及尚不完備的經濟政治體制分不開的。改革開放20年來,我們經歷了社會的變遷和轉型。一方面,我們欣喜地看到制度的不斷完善,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改變,社會文化的日益繁榮、國際地位的逐步提升。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意識和行為規范在轉變。在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原有的計劃經濟規則失靈,而市場經濟規則又缺位,原有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模糊化了,失去了約束人們行為的能力,新的價值觀道德觀又尚未確立。人們的利益意識和自主意識逐漸覺醒,在追逐利益的過程中,導致了市場主體行為一度失控,失信行為在各個領域泛濫。
2.教育部門誠信表率作用的喪失是直接原因。教育領域歷來被視為社會的一方凈土,知識分子是社會良知的代表,更當以誠信為本。但是不健全的教育體制和社會上功利浮躁風氣的影響使高校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和名氣,也加入了制假造假的行列。如有些學校通過虛假材料獲得科研項目;-一通過虛報人員和成果來獲取重點學科和學位授予權。特別是學術造假現象十分嚴重,教材編寫七拼八湊,論文抄襲剿竊,有校如此,怎能擔當誠信教育重任?有教如此,怎能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高校造假、學者造假現象嚴重敗壞了教育的聲譽,令知識分子斯文掃地,也直接導致大學生誠信素質的下降。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脫離實際是內在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課程,也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倫理修養的主要渠道。但大學生誠信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也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的脫離、手段和方法的僵化,教書與育人的背離、教學與學生的思想實際脫節,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使道德教育難以變成學生的自覺行動。同時誠信教育既是思想觀念的認知過程,也是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和積累過程。許多學校在課堂教育的同時未將誠信教育貫穿在大學生生活的各個環節。
4.信用制度建立緩慢,法制建設不健全是制度原因。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建立健全社會信用管理制度是規范市場經濟的必然。目前我國的社會信用制度的建設還相當落后,全國性的信用管理體系建設處于初級階段,而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對于個人、企業的誠信行為缺乏有效的評價和懲戒機制。所以在經濟生活中誠實守信的企業和個人得不到社會的鼓勵和獎勵,失信一方風險小,成本低,代價少,導致一些人和企業不去維護和珍惜自身的信用。在高校,自律性強、誠實守信的學生,往往得不到表揚,而對那些不講誠信,投機取巧的行為也沒有給予道德譴責和紀律處分,不足以引起學生重視,使得大學生不誠信行為得不到有效的遏止。
在經過了20年的發展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東西,有的甚至矛盾突出。當前我國社會生活中的誠信缺失就是這樣一種道德病態,它不僅扭曲了一部分大學生的心靈,而且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和諧社會的提出正是針對現實社會中的許多不和諧的因素提出來的。高校作為培養教育大學生的基地,對大學生誠信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題中之義。
1.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誠信”社會環境。通過以上分析可見,當前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是與整個社會轉型時期和市場經濟發展初期的無序有著密切的聯系。重建誠信的根本途徑是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其他方面的制度。恩格斯指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一從他們進行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這就是說,人們的道德觀念,如誠信觀念是人們在社會交往和關系中形成的行為準則。因此,有什么樣的交往關系和交換關系,就有什么樣的道德標準和道德觀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誠信和信用本質上不過是其經濟關系、制度、規則的道德形態。只有建立完備的市場體制和市場規則,市場主體之間的競爭和合同關系便可在信用和契約的基礎上展開,社會信用體系才能得以重建,人們的誠信道德才可以恢復。
2.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培養全面和諧的人。從根本意義上講,和諧社會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諧的社會。在這三對和諧關系中,人自身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前提,同時又是自然與社會和諧的產物。造就和諧的人的個體,使一個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合理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會。因此,大學生誠信教育的主要內容要與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結合起來。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課程,高校誠信教育要從實際出發,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中既要繼承中華民族誠信做人的優良傳統,又要幫助學生樹立現代社會認可的基本價值觀念,還要反映體現時代特點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誠信意識、風險意識、公平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和協作意識等。使他們成為合乎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的全面和諧的人。
3.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要將誠信素質的培養貫穿在大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進行課堂教育的同時,建設積極、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依托校園網、廣播臺、校園報刊雜志板報等形式大力宣傳誠信為修身之本,立業之基,開展“誠信班級”“誠信考場”“誠信貸款”等活動,組織系列講座,闡明現代社會誠信是人際交往和事業合作的通行證,一個人立足社會的“無形資產”。營造一個“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良好氛圍。通過這種環境的熏陶,使大學生們在生活和學習上的誠信鍛煉逐漸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和習慣,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4.加強高校師德教育,提高育人水平。教師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方面不僅是傳導者,更是表率和榜樣。“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本身思想道德水平、情感、意志和知識修養的高低,決定著教育的質量和育人的效果。不僅是從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師,廣大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都要帶頭講誠信,實事求是,將城實守信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通過教師良好的道德教化和人格力量感染大學生。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興亡,人才為基”。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包括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約2000萬人,這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主要力量。必須大力加強大學生誠信素質教育,這不僅關系到他們個人的成長成才,也關系著和諧社會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振興騰飛,高校及全社會要將它作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來實施。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