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在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質量保證、質量控制、質量審核、質量認證、質量評估這些概念是經常采用的,在不同時代、和地區,人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是有差別的,對這些概念進行區分和辨析,有助于更有效地開展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活動。
早在質量管理一詞出現之前,人們已經開始了對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學者們使用過很多與質量管理相關的稱謂或詞語,如“質量保證”、“質量保障”、“質量評估”等。在不同時代、和地區,人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是有差別的,為了進一步進行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和實踐探索,有必要梳理人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并進行異同比較。
質量保證是一個含義廣泛的術語(很多學者有時將它與“質量保障”不做區別),它不僅包括質量評估,還包括其他所有用來改善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活動。英國學位委員會認為,質量保證是指成功地實施一整套多種多樣的程序來幫助確定一門課程的標準是否達到或已經超過了所要求的最低水平。它表明為全體在校生保持和提高學術標準以及培育合適的學術環境確立必要的質量保證機制的重要性。質量保證在is08402:1994中的定義是指“為了提供足夠的信任表明實體能夠滿足質量要求而在質量體系中實施并根據需要進行證實的全部有計劃和有系統的活動”。對于高等教育質量保證,英國學者johnsizer和dianagreen認為: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是指特定的組織根據一套質量標準體系,按照一定程序,對高校的教育質量進行控制、審核和評估,并向學生和社會相關人士保證高等教育的質量,提供有關高等教育質量的信息,其基本理念是對學生和社會負責、保持和提高高校的教育質量水平、促進高等教育整體發展。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包括了旨在確保維持并提高教育供應質量的所有政策、系統和過程,質量保證的落實與全員參與密切相關,它包括如下四個具體方面:單位中的每個人都對維持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負有責任;單位中的每個人都對提高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負有責任;單位中的每個人都理解、利用并感到維持和提高質量的體系的存在;管理層(有時是消費者或顧客)定期地檢查質量保證系統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將“單位”理解為高等學校時,學校就成為一個由致力于持續的質量提高并為之做出貢獻的學生、教師、教輔人員和高級管理者所組成的自我批評的社團,認真地履行質量保證。根據質量保證的主體不同,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可以分為內部保證和外部保證兩個子體系。高等教育質量的內部保證體系是指高等教育機構內部為了實施連續有效的質量管理、質量控制和自我評估所建立的管理體系,主要負責高等教育機構內部的質量保證活動。高等教育質量的外部保證體系則是指在高等學校自我評估的基礎上,由高等學校以外的全國性或區域性的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機構(其成員包括高等教育界與高教界之外的專家)對高等學校所進行的質量審計、質量評估和社會評價活動。高等教育質量的外部和內部保證體系結合起來,以內為主,以外促內,內外并舉,共同實現對高等教育質量予以保證的功能。
質量控制在is08402:1994中的定義是指“為達到質量要求所采取的作業技術和活動”,其目的在于監視過程并使過程處于受控狀態,對形成產品質量的所有階段進行控制,消除導致不滿意的因素。這里的“作業和技術活動”是指為了達到質量要求所采取的作業和技術活動,而不是指組織中所有的作業技術和活動。英國在1981年的《高等教育白皮書》中將質量控制界說為“大學內部為維護和提高教育質量而實施的管理過程”。這種說法看起來表述得很全面,但也容易和質量保證一詞混淆。此外,有的學者還做了這樣的總結:質量控制是最早的質量觀念,它重視的是找出并去除有缺陷的項目,檢驗和測試是質量控制最普遍的方法,此方法在教育中被廣泛使用,以決定是否達到標準。質量控制強調事先控制,因為任何教育質量問題都是在教育投人和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對一些異常因素、消極因素在過程的形成中不加以排除,必然會在教育的最終環節中表現出來,因此,只有對提供教育的“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最終達到對教育的“結果”進行有效控制的目的。另一方面,教育質量同產品質量不同,產品質量不合格可以返修、重新制造,而教育質量具有不可逆性,所以重視對教育投入和教育過程的事先控制就顯得更為重要。
在is09000:2000標準中,審核的定義是“為獲得審核證據并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以確定滿足審核準則的程度所進行的系統的、獨立的并形成文件的過程”。高等教育質量管理中的質量審核是指和社會對高校的質量活動及結果是否符合計劃安排,以及安排是否有效實施并達到預定目標的系統而獨立的檢查過程。由此可知,高等學校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的過程是否合適、其運作是否合理,主要是通過校外的某種機構進行檢查的,這種檢查就是質量審核。它的重點不是評估高校的教育質量,而是評估高校內部質量保障機制的有效性。質量審核一般包括審核準備、短期訪問、審核訪問和發布審核報告等環節。高等教育中質量審核的引入,首推英國20世紀9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改革。英國大學副校長委員會在1990年組建了由學術專家組成的“學術審核單位”,負責對大學為實現其既定目標而用來檢查和提高其學術標準的方法和技術活動進行評審、對大學維持其教育質量的程度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情況進行評審,并對各校現存的校外檢查系統的作用進行評審。
習慣上把認證所包含的產品質量認證和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通稱為“質量認證”。在高等教育質量管理中,認證亦稱“鑒定”、“鑒認”或“判定”,是一種以院校自我評估和同行評價為基礎,以滿足公眾問責和提高教育質量為目的的保障活動,旨在通過對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和學科專業水平是否達到某種合格標準的確認,使其有資格得到學生、社會和的信任。認證主要由的或非的認證機構負責進行,非的認證活動以美國最為典型,主要特點是:認證標準由院校和認證機構共同制訂;認證程序主要包括院校自我評價、認證小組實地考察和委員會評判三個方面;認證活動屬自愿、非性活動,不介人學校管理與運作。認證統籌了大學的自主與自律,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認證機構的認可上。認證的結果將使被評價對象按某些公認的或約定的標準獲得認可,也可以有其他的結果,例如“不合格”等,這種認證一般由教育主管部門組織進行,也可以由校際協會或協作組織進行。
在工商企業的質量管理中,并無質量評估一說。但在高等教育中,質量評估是存在的,而且近年來已經日顯重要,這在英國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尤為突出。早期的質量評估是指對學校的教育質量所作的外部評價,其基本特點有二:一是質量評估的標準是外來的,二是評估必須主要由校外人士予以實施。現在的質量評估是指、社會或高校對學校教育教學水平以及學科專業課程質量的估量性價值判斷。按評估主體不同劃分,有主導的評估和元評估、社會主導的以認證和排行榜為特色的評估、學校主導的自我評估。根據歐盟的經驗,質量評估一般包含四個元素:評估機構及其評估步驟和方法的制定;學校依據這些步驟和方法的自我評估;同行專家的實地考察;公布評估報告以幫助學校改進教學科研質量,有的和地區還將評估結果與財政支持掛鉤。但是,各國都認為,質量評估不應僅僅與抉擇基金相聯系,評估報告與經費決定之間不應建立呆板的直接關系,因為任何這樣的關系都隱喻評估是進人經費決策的唯一因素,并在二者之間形成簡單的線性關系。質量評估還可用于其他目的,如澳大利亞建立了學術標準機構,在每所大學許多學科領域(如物理、歷史、心理、計算機科學)評議其課程,檢測并定級統計。
通過以上的概念闡述可以看出,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的主體多是由校內機構組成的,而質量審核和質量認證則是由校外機構負責。表1是從主體、時間、對象、目的和行為等各個維度對這些概念所做的比較。在質量管理中,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都是高校為了建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內部體系所做的努力,它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維持并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在時間和管理對象上,這兩個概念也有相似之處。在時間維度上,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貫穿于質量管理的全過程,尤其是質量管理的事前和事中。質量保證就是要在事前預防錯誤的發生,質量控制是在質量管理的過程中,監視管理過程并使整個活動處于受控狀態。在管理的對象上,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針對的都是高等教育系統,并需要對其進行全部有計劃、有系統的作業和活動。
而把質量審核和質量評估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時,往往會引起人們的混淆,這里需要做一下區分。質量審核的目的是檢查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的過程是否合適、其運作是否合理,需要注意的是它針對的是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的過程,且是為確定質量活動是否遵守了計劃安排,以及結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所做的系統的、獨立的檢查和評定。它對于質量管理中的運作程序進行評價、鑒定并提出改進意見。而質量評估是要評估教育質量,重在評估以后能使質量得到改進,它針對的是學校或專業,具有價值判斷的作用。另外,質量認證與質量評估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質量認證的主要目的是確保高等教育基本的質量達到社會可接受水平,確保院校或專業獲得資助。與質量評估的相似之處就在于質量認證所面向的對象也是院校或專業。進行院校認證時,專業課程及其質量情況要作為院校工作的一部分接受檢查,但沒有專業認證那樣詳盡;而進行專業認證時,院校的整體背景情況也要加以考慮。
需要注意的是,在質量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這些概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的內涵和外延都會不斷地被補充或修訂。就目前而言,大家對這些概念并沒有形成共識,而這也恰恰說明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正處于一個從成長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本文對這些概念的梳理也是對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進一步認識和反思,它有助于今后社會各界更有效切實地開展質量管理活動。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