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文科出身背景”導致其科學素養基礎薄弱,高師又缺乏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關照,致使其當下的科學素養水平較低。對這種不良現狀需要有清醒的認識,因為這些“準幼兒教師們”的科學素養水平決定著將來幼兒科學教育的質量。為此,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需要構建合理的科學教育體系,啟發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水平。
2006年1月9日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頒布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總書記在這次大會上指出要在全社會廣為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接受科學技術的武裝,進一步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尚。幼兒園是實施幼兒教育的主陣地,幼兒科學素養的形成要依靠幼兒科學教育,幼兒教師科學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幼兒科學教育的質量。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特別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教學型高校,其所培養的“準幼兒教師們”的科學素養又會直接影響到將來幼兒教師的科學教育水平。筆者曾對全國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和專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調查研究,從中發現,無一所高校開設專門的科學類課程,以關照學生科學素質培養,而且人才培養規格、目標也都較少提到對學生科學素養的要求。很顯然,高師對這些學生的科學素養問題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本文旨在分析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薄弱的不良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
在目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招生中,除個別院校文理兼收外,絕大多數招收文史類學生。雖然這些順利考入大學的學生已初步具有本科或者專科學歷資質,但其科學素質基礎普遍薄弱。這是因為,在高中階段,他們接受的是文理分科教育,造成學生文理知識結構的不對稱。再加上升學利益驅動,文科學生對數學以外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往往“無暇顧及”,其科學知識的缺陷可想而知。雖然他們在初中階段學習過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學課程,但這些課程均是各自范圍內一些分立、具體的概念和規律,對自然界一般性、統一的概念、原理重視不夠。對于天文學、宇宙學方面的常識,他們在中學階段更是較少系統學習。至于一些對現代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知識,特別是前沿知識,中學階段更是涉及不多。因此,文史類學生的自然科學知識基礎普遍薄弱。而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更是助長了這種積弊,如有限的科學知識的教學多注重對知識結論的學習;重視演繹,忽視歸納;重視結果,忽視過程;重視機械記憶,忽視思考存疑;很少實踐探究式學習,致使不少學生對科學學習產生枯燥感和拒斥感,把本應有的科學興趣和熱情泯滅怠盡,影響了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造成了科學方法、能力與精神的缺失。
從高中升入高校,作為文科院系的學生,若不為這些未來的幼兒教師設置專門的科學類課程,其科學素養水平顯然是難以提高的。以某高校教育系為例,筆者曾對其學前教育專業本科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專科大一、大二、大三共302名學生進行過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95份。從調查結果來看,67.34%的學生不知道“納米”是什么;52.1%學生認為光速比聲速快;58%的學生認為電子比原子小(這些都是一些錯誤的認識)。從對本科大四和專科大三學生的訪談中筆者還了解到,有很多學生對畢業后從事幼兒科學教育有膽怯感與畏懼感。本科大四學生進行畢業實習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對科學領域不感興趣,通常選擇其他領域的教育主題。可見,目前這些“準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水平難以承擔幼兒科學教育之重任。在第五屆亞太地區傳媒與科技和社會發展論壇上,中華女子學院公布的一項調查數據也是令人震驚的:在受訪的484名幼兒教師和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學生中,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分別僅為2.3%和3.2%。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水平普遍較低,是一個特別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法國等發達西方,幼兒教師必須具有3+2的基本學歷,即首先通過3年的大學本科學習獲得學士學位,然后經過嚴格的考試進入教育專業,進行2年的學習與教學實習,再經過嚴格的考試方能獲得教師資格。具有3+2學歷的幼兒教師不僅具有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與能力,還具備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方面的專業背景,具備了基本的科學素養。可見,國外幼兒教師科學素養的提升主要是靠前3年的課程學習積累。目前我國培養幼兒教師與國外不同,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招收的是經過高中三年文科學習的學生,進入大學后進行3年的專科或者4年的本科學習。在此學習期間,這些未來的幼兒教師也沒有機會進行自然科學方面的系統學習,因為他們的時間更多地花在教育學、學前教育學、藝術技能、各幼兒領域教學法等方面。學校不僅在教學計劃中沒有設置專門的科學類課程,也沒有通過其他渠道去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幼兒教師的科學課程知識是教師開展科學活動的前提與基礎”,因此,學前教育專業必須通過規范而合理的科學教育體系來提升其學生的科學素養。
為此,首先必須為學生開設一定數量的系內必修課程,如《自然科學基礎概論》《科學、技術與社會》《綜合理科》等;其次要開設一定數量的系內選修課程,如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領域科學基礎知識的課程。以上這些課程的開設可以聘請理工類院系的教師授課,也可以招聘對學前教育感興趣的理工類人才,專門從事學前教育專業科學類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選修其他院系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理工類課程,如筆者所在高校,其化學系開設的《綠色環保化學》、物理系開設的《電工基礎》、地理系開設的《地球知識概論》、生物系開設的《生物制藥》等,都是很好的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均利于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另外,妻加強學生的科技實踐活動,生物、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類實驗室應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開放,以便學生觀察、學習;應增加科學學習中演示實驗的數量,也可運用多媒體進行;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化工廠、制藥廠等地進行參觀,并且要注意營造科學教育環境,建立各種興趣活動小組,邀請校內外各專業的專家學者開設科普講座,舉辦科技節,進行科技競賽等。總之,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切實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多渠道的立體科學教育體系,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水平。
啟發科學學習興趣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更為重要,他們通常是文史類出身,高考時之所以選擇文科,有的是因為理科基礎薄弱,有的則是對理科知識不感興趣,再經過專門的文科學習,造成了自然科學認知結構的不良,漸漸失去了科學學習的基礎。因此,喚起興趣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有效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同時,科學學習興趣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內容,對幼兒來說.科學的啟蒙更多的是科學興趣的培育。一個缺乏科學興趣的老師怎能喚醒幼兒的科學興趣呢?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每當我們致力于影響學生的認知結構,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義學習和保持時,我們就深入到了教育過程的核心。”為此,要注意知識學習的基本性與基礎性,有效激活學生認知結構的知識生長點,以保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學生頭腦中的已有經驗及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方法上,可以實施發現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新形勢下幼兒科學教育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提出的要求。幼兒園教師必須教會孩子科學的思維和生活態度,這是一種批判性思維與探究的態度,面對問題要學會問為什么,并作出自己的判斷,然后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求證。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具有良好的“探究素養”。杜威認為,兒童生來具有四類興趣或本能:“社會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與“藝術性本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科學教育最適合發展兒童的探究本能,教師要為其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舞臺,這就要求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培養能熟練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的幼兒教師。
這是擺在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學生若是一味地坐在教室里聽教師獨自科學知識,只是記憶一些僵化的科學現象原理,其學習必然是無意義的學習。因此,應結合科學課程內容實施發現式學習,將自然科學教學的重點從教師對既有自然科學知識的講授、演示或者證明轉移到學生對自然科學發現過程的“模擬”。教師在課堂里的任務不再是講演、演示或證明,而是提出問題,然后充當學生的“助手”,向學生提供分析和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各種材料、設備以及其他服務,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當然,教師同時還應充當“激勵者”“引導者”“組織者”等角色,在學生碰到依靠自己力量不能解決的問題時,或者學生怠慢時給他們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這樣,學生就會形成對探究過程的親身體驗、對探究本質的深刻把握,從而豐富探究素養,形成探究能力。科學知識懂得再多,沒有探究品質和能力,作為幼兒教師也是不能勝任幼兒科學教育重任的。
除以上措施外,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還可以考慮招收理工類學生,考入大學后,首先接受一年的綜合理科教育,注重科學知識的基礎性、綜合性,學習方式的探究性,以體現學前教育專業特點;從第二年開始,再進行教育類及學前教育課程的系統學習。當然也要注意增加理科學生的文史修養。
2006年10月召開的中國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就把明顯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總書記再次明確提出“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的大政方針。幼兒科學教育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整個國民的科學素養水平。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影響幼兒科學教育的主體性因素。因此,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薄弱的現實不容忽視,提升其科學素養也將是一項戰略性任務,值得全社會予以關注。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