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面子”理論可以讓我們從一個新的視覺來審視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種種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運用這一理論來對問題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獲得解決的方案,改進英語課堂的教學設計。
隨著大學課堂的教學設計由原來的以翻譯法為主,變為交際法、聽說法、任務法、體驗法及認知法等等新教學法百花齊放,在課堂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環節增加,需要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和進行認知性學習,同時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成為課堂和教學設計的中心。
由于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保持沉默,因此教師設計的課堂互動得不到配合,提出的思考題不能得到有效或明確的反饋。
種種問題亟待解決。筆者認為如果把教學活動作為一種特定的社交活動,從“面子理論”(facetheory)來重新思考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可以幫助教師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
西方的面子理論最早見于美國社會學家高夫曼(goffman)著作。他認為在交際活動中,會話的雙方都有“面子需求”,需要相互保全對方的面子。布朗(brown)和萊文森(levinson)在1978年正式提出了“面子理論”(facetheory)。該理論指出,“面子”是理性的交際個體在社會交際時力圖維持的個人形象(publicself-image)。它又分為積極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face)。積極面子指個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喜愛、贊賞和肯定;消極面子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希望私人意志和行動自由不受侵犯。同時,許多言語行為都會對說話人或聽話人的面子構成威脅,理性的人在交際中都會極力避免這種面子威脅行為(facethreateningact,簡稱fta)。近年來得西方理論偏重多元的面子觀,即以面子理論為基礎,根據不同的文化和具體的個體情況進行調整,如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導向的文化更加注重個人的面子(美國、德國、英國等),而以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為導向的文化則很偏重集體的面子(如中國,日本,韓國等)。[1]
與之相比,中國的面子文化歷史更為悠久,古來就有“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三分薄面”等說法。在水滸中有盧俊義為了給宋江面子而“提兵臨境,一連十日,不與廝殺”,而在排位次時,眾人也給宋江“面子”,而不讓更適合領導梁山的盧俊義來當大頭領。而林語堂則認為中國人的面子觀很大程度上調節著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和舉止,但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顧曰國先生對面子理論做了個比較深入的討論,并總結了中國文化中關于禮貌的五大原則,同時指出西方的面子理論與中國文化不完全符合,“漢語中消極面子的概念似乎不同于b&l對消極面子的定義”。[2]有中國的學者認為中國的面子觀更注重積極面子的維護,而對消極面子則不大看重。[3]受儒家思想影響,中國人的面子觀注重人的共性,個人自由更多的受到集體和團隊的約束。故一些學生選擇不參與教學活動。學生認為不參與活動為自己的消極面子范疇,而教師常認為該行為冒犯了自己的積極面子,從而導致沖突。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不積極參與活動,不能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回答問題時不能很好的抓住重點,甚至有時提出如“ourformerenglishteacherwouldnotdothis”這樣的話讓師生之間的關系趨于緊張。筆者認為,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可以從心理距離調整,面子價值觀引導和相對權勢的認知與克服三個方面來深入討論:
根據一項調查,93%的學生都認為“英語教師和自己的交流很少”。[4]師生之間的交流不足,使得雙方的心理距離加大,缺乏溝通,會讓彼此在課堂互動中不易照顧到對方的面子;同時讓學生陌生,冷淡,焦慮等情感。而根據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這樣的情感無疑會對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語言習得效率產生負面的影響。習得效率不高,課堂中師生相互“面子”不能得到有效維護,會進一步刺激負面情緒,并最終讓課程學習陷入惡性循環。
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課堂設計時有必要增加師生交流互動的時間和內容,對課堂中的問題及時溝通;可與學生交流共同的話題和關心焦點,縮短師生的距離,也可以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及方式有所了解;在課堂上可把一些學生中流行語言或普遍接受的方式寫進教案,讓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在學生提問或質疑時進行換位思考,從另一個個角度審視教法中是否有不尊重學生“面子”的行為,讓和諧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讓學生輕松,愉快的正面情感。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面子價值觀趨向于集體主義,而這一點和西方的凸顯個性,提倡表達自我主張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相去甚遠。所以在我們進行課堂互動時,許多學生不愿意發表自己意見,認為個人意見要么顯示自己比其它同學不一樣,讓他人沒有“面子”;要么回答不一定正確會受到教師的批評,同學會嘲笑,讓自己沒有面子。因此他們選擇穩妥,隱蔽的方式來進行學習,而不傾向于公開表達自己的思想。[5]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在進行大學英語課堂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人格心理受傳統中國文化的影響,也要意識到隨著跨文化交流,西方影視作品的流行,西方文化的“面子”理念也同時存在。在課堂上,教師可適當加入中西方面子價值觀的說明,肯定發表個人意見的行為,引導學生的面子價值觀向個人自由表達方向發展。同時要設計恰當的教學環節,多設置激發個人思考的參考性問題;對學生的回答盡量不用no或wrong的簡單否定,而是用yourideaisok或thereareshiningpointsinyoursuggestion等委婉方式來肯定學生回答中的積極部分,維護學生的積極面子;增加生生互動,讓自我展示成為集體行為,從而讓沉默不符合學生的面子觀。
相對權勢這一概念是指交際雙方在權利上并不處于大致平等的地位。在中國儒家文化中,要求學生對年長、知識相對豐富的教師表示尊重,這讓課堂交際中的教師通常處于學生心中的相對強勢一方,而對教師的質疑、表達不同觀點、甚至像和朋友一樣進行自由的討論都會被認為是對教師“面子”的冒犯。同時,很多同學出于對自己英語能力不自信而認為自己屬于課堂上的相對弱勢(如自我定義myenglishispoor),故選擇不參與課堂活動,保護自己的“面子”。
相對權勢對英語課堂的影響可謂深遠。為解決這一問題,在課堂設計時教師先要有師生平等的自我意識。多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讓學生習慣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表明提問、發言、質疑是學生應有的做法;多設置開放性和參考性問題,讓學生習慣參與討論;對每一位學生保持較高的心理期望值,即通過表揚,明示學生的優點和潛力來讓學生積極面子得以維護,同時不再讓學生自我定位為相對弱勢;在問題設計上,教師需要精心組織語碼語法,先對詞匯語法進行講解,以適合基礎較低的同學水平,讓他們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逐漸提高英語水平。
隨著大學英語課堂中種種問題的出現,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時候“面子”帶來的尷尬,羞澀甚至沖突是一些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有較大影響的問題的根源。充分的掌握面子理論,可以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幫助英語教師進行課堂設計,創造一個輕松,愉悅,高效的課堂環境,從而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降低學生的情感障礙,促進課堂互動真正成為學生的語言習得的有力渠道。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