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高校員必須深刻認識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必要性和其對黨的發展的重要意義,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充分發揮理論創新的主力軍作用,努力成為高等教育事業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堅力量。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萬萬高素質來體現。要扎實抓好隊伍建設這一基礎工程,堅持不懈地提高素質”。黨章明確指出:“中國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覺悟的先鋒戰士”,是“中國工人、農民、軍人、知識分子和其他社會階層的先進分子”。高校是高校知識分子中的先進分子,是隊伍中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高校的素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并影響著隊伍建設這一基礎工程的質量。
筆者認為,員的素質是在為黨工作的整個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核心能力,決定了的行為特征和開創黨的工作新局面的能力。從某種角度,也反映了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內在特質。素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提高素質必須著眼于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提高上。我們知道,政治素質在素質構成中是關鍵的起主要作用的部分,他對業務素質的提高起能動地推動作用。高校相對于其他階層的先進分子而言,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是毋庸懷疑的。但不可回避的問題是,高校重業務素質,輕政治素質的現象比較普遍,從一定程度上講甚至有下降的趨勢。因此,“堅持不懈地提高素質”相對于高校而言,任重而道遠,并較之于其他階層的而言,具有一定的緊迫性,這是由高校所處的特殊的社會地位所決定的。要想扎實而又有效地在高校中開展黨的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隊伍政治素質應是高校員保持先進性的重要方向。
什么是員的政治素質,依筆者之見,主要是指員的政治素養、政治敏感、政治意志、政治能力、政治品格、政治智慧這六個方面的政治綜合能力和表現。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為基礎,以造福人民、造福社會為根本取向的。人的政治素質的高低,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是看他在整個政治生活中是不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想和思想方法作為自己立身、立德、立業的法寶”。的政治素養主要體現為其整個政治生涯中的政治理論修養,即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理論上的厚重感和政治活動中的人格魅力;的政治敏感主要是指在其政治生活之中能敏銳地洞察政治方向,于紛繁的政治現象中鑒別虛與實、真與假,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在政治活動中不迷失方向;的政治意志主要體現為在政治活動中心理上的穩定性、行動上的果斷性,表現為在政治理想的追求上的頑強拼搏、不屈不饒的大無畏的心理態度和持之以恒、甘為舍棄一切的果敢行為;的政治能力指的是實現黨的政治目標的能力,主要體現為是否有能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無私地、最大限度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圓滿地完成黨在一定階段的政治任務和政治目標,以實現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社會進步繁榮,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最終目的;的政治品格主要指在政治生活中所表現出的人格特征,即無論政治風云怎樣變化,都能以黨的最高利益、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為懷,不為利益所誘、不為虛名所屈,在政治斗爭中,敢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不隨波逐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表明態度,心胸坦蕩,剛正不阿,“強勢”面前不屈服;的政治智慧是指在政治生活中應對和處理帶有全局性質的復雜問題時所表現出的駕馭和平抑、把握和放棄、決戰和和解的心智特征。
提高高校的政治素質,必須緊緊抓住政治素養、政治敏感、政治意志、政治能力、政治品格、政治智慧這六個方面的政治綜合能力的培養,并以此為基點,擴展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知道,高校聚集的學生都是一定時期經選拔出來的優秀者,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他們的政治傾向、政治素質從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我國社會未來發展方向。在中國,高校一個最重要的職能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覺悟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者。如何實現這一崇高的目的,關鍵在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中,員應是優秀教育工作者中的中堅力量,是實現這一崇高目的的生力軍。盡管如此,這并不是說,從事教育的高校工作者中的員是當然的中堅力量,員要成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優秀工作者,不斷加強自身的政治素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高校是人才匯集的學堂,人才濟濟,是各層次的知識分子聚集的地方。知識分子一個重要的特征是思想活躍,洞察、分辨社會現象的能力強,政治敏銳,善于吸收各種理論、是自覺的知識傳播者。他們通過身教、言教,一方面把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自覺和不自覺地把自己對人的認知、社會的認識、社會各種現象的認識以及意識形態上的認識通過個性化的表達也傳授給了學生。從一定的程度講,后者對學生的教授較之于前者而言,有時顯得更為深刻,影響力更強。這是因為后者所傳授的思想有時顯得更為鮮活和生動,更貼近于社會、更貼近于生活、更貼近于學生,從而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深刻的富有吸引力的個性化理論有時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左右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具有員身份的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質的高低在整個高等教育環節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政治傾向,從而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發揮著重要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改革創新的事業”?!吧钊藢W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著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思想理論建設是黨的根本建設,黨的理論創新引領各方面創新”。筆者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構建是全體員通過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的產物,而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必須靠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辛而又開創性的奮斗才能產生??梢赃@樣理解,黨的理論創新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關鍵所在,是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最核心的內容,黨的先進性的一項重要指標是看指導全黨行動的思想理論是否能科學地反映中國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并科學地指導中國人民、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活動。同志曾經說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能否這樣說:創新是一個政黨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政黨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依筆者理解,改革創新是我們黨和我國人民所進行的實踐創造和理論創新的偉大活動,也是我黨先進性建設偉大實踐的重要體現。作為知識分子隊伍中的先進分子,高校員在先進性建設中必須發揮理論創新的主力軍作用。
用人類最科學的成果教育下一代,用人類最先進、最成熟的理論武裝我們一代或幾代人的頭腦,為實現人類最為美好的、并為世世代代的人們為之追求甚或獻身的平等、博愛、自由的理想社會—社會,是人類教育所達目的的最終目標。人以建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人壓迫人的制度、社會中的人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作為奮斗終生的目標,從本質上講是代表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代表了人類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人類社會先進力的發展要求的共同的理想。毋庸諱言,中國人追求的最高理想,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這一點已在中國章程中得以確認。在中國,如何“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走中國人民自愿選擇的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使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最終的勝利”是擺在全體中國人面前的現實和未來的永遠的課題,是全體人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要承擔起這一偉大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實現中國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中國人必須時刻地、不間斷地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地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與時俱進,堅持理論創新,保持中國及其成員的先進性。中國在全黨開展的保持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就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了教育的強大作用??v觀保持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整個過程,無不體現了中國對中國社會、中國人民、中華民族未來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無不體現中國在不斷加強中國自身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員個人的政治素質建設上的良苦用心;無不體現中國“為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的政治意志和政治決心。要達此目的,高校員必須牢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充分發揮黨的先進性建設事業中理論創新的主力軍作用,堅持創新、創新、再創新!
高校員如何為黨的先進性建設的理論創新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筆者以為必須著眼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必須加大創新性的實踐活動,努力成為辯證唯物論知行統一觀的踐行者。我們高校的員大都處于理論教學和科研崗位,其共同的特點是對自身專業理論有較深的研究,對新理論的接受和研究迅速而又深人,富有創造精神。但是,有了一些科學知識,不等于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尤其在創新性的實踐上,就一定有所成就,有所創造。理論的創新離不開創新性的實踐?!巴ㄟ^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這就是高校員必須具有的同志所提倡的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其二,必須徹底地解決理想信念問題,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筆者通過2005年9月29日的人民第十一版上的一篇短文(作者:聞白)得知在復旦大學新生人住的書院有這樣兩副對聯:“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而后游于藝,修其身齊其家治其國必先正其心”;“讀書面對圣賢當知所學何事,立志胸存社櫻但求無愧于心”。
依筆者理解,聯對學生,又何嘗不對先生呢!修學必先修身,修身在于修德。知其所學何用,知其所用何為。從這兩副對聯,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為學生難,為人師更難。加強道德修養,解決理想信念問題,用先進的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應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處于教學一線的員終身必修之課,是體現高校員先進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員為黨的先進性建設的理論創新做出應有貢獻的前提和條件。其三,必須全身心地投身于理論創新的研究中去,為黨的先進性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持。早在1938年10月,同志就指出:“一般地說,一切有相當研究能力的員,都要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都要研究我們民族的歷史,都要研究當前運動的情況和趨勢,并經過他們教育那些文化水平低的”?!爸笇б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地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高校員處于理論研究的第一線,有著其他階層的無可比擬的優勢,也有著一份無法推卸的責任,這就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識,積極開展黨的先進性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創新活動,為黨的先進性建設活動貢獻智慧,以促進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全面勝利。
高校是科學和政治的匯流領域,是社會各種思想流派的集散地,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傳播及孕育的發源地,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在高校,各種意識形態的交織和碰撞在校園里處于無聲的爭斗之中,其產生的新的思想又發散于社會,由其受教者帶到社會各個階層,又在社會中發酵、變異、更生。因此,高校是政治最敏感的地方,是各種思潮必爭之地。中國的高校與世界其他類型的高校在社會功能上具有共同的社會作用,即推動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維護和社會的穩定,提供社會各行業所需人才,屬上層建筑范疇。有人說,西方的高校不講政治,這是不符合西方高校的現實情況的,是對西方教育性質不了解的片面的認識。西方高校在其對教師和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視的。換言之,意識形態的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整個過程中無時不在;其中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社會主義制度和的妖魔化的教育尤為突出,甚至出現教育上的偏執。反觀中國的現代高等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意識形態寬容的傾向,相對于西方高等教育而言,較為務實和開明。從教育的內在屬性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教育理念認為:吸納全人類共同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拋棄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偽科學、偽學說是教育在促進人類進步與文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教育所承擔的歷史責任,是無階級性的,是人類的共同需要。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其實是我們所信仰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的結果。
馬克思主義其核心理論是辯證唯物主義,而辯證唯物主義教會了我們如何看待客觀事物,如何在紛繁的現象中得出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結論,使我們掌握并建立起科學的思想方法,正確對待世界、正確對待人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社會主義制度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產生和發展并不斷優化的基礎,是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在人類社會形態中,社會主義社會是僅次于社會的最優秀的社會形態,而社會主義制度的組成架構中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有著其它社會類型的教育制度無比的優越性。我國現階段所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客觀地講只是社會主義建設整個進程中的初級階段,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社會主義,在我國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要靠我們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在這一過程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承載著傳承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人類先進科學知識的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目前,西方一些仇視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還相當激烈,對中國的第三代、第四代的爭奪從未停止過。黨的十六大以來,同志非常重視意識形態工作,他鄭重告誡全黨:“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和較量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是非常尖銳的?!薄氨仨毐3指叨染X,做到警鐘長鳴?!薄S需b于此,馬克思主義及其科學理論在高校教育的傳播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極為嚴峻的挑戰。作為文化教育和培養青年一代重要陣地的高等學校和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己的信仰的從事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員在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工作,對于保證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上,發揮著獨特的基礎作用。要達到把高校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并教會他們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于紛繁的社會現象中不迷失政治方向,仍然是從事高教事業的員肩負的重大責任。因此,員應是高等教育事業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堅力量,這也是高校員保持先進性的必然要求。
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重要的組成部分,與黨的思想建設、理論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構成了我們黨的建設的體系架構,形成了富有創新意義的黨的理論基礎和組織基礎,是人對黨的建設實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對黨的建設的重大貢獻,必將對我國、我黨的未來產生深遠的意義和重大影響。高校員必須深刻認識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必要性和其對黨的發展的重要意義,不斷提高政治素質,充分發揮理論創新的主力軍作用,努力成為高等教育事業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堅力量。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