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職業價值觀是獨立學院大學生價值觀系統的重要構成部分。該研究對廣東省五所獨立學院在讀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全面探討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主要特點和影響因素,進而就教育和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科學理性的職業價值觀進行了專門的對策性研究。
獨立學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依法按新機制、新模式舉辦的本科層次的二級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數量擴張時期的產物,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主要推動力量。1999年,獨立學院出現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當中,到今天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教育事業繃十資料顯示,全國共有獨立學院318所,在校生186.6萬人占全國民辦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53.4%。其中,獨立學院本科在校生165.7萬人占全國民辦本科高等教育在餃生總數的88.7%。就廣東省而言,2007年廣東省普通高校111所,其中獨立學院17所,占全省高株數15.3%。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做好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工作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良性發展意義重大。因此有必要專門對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價值觀進行全面分析。
選擇了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廣州大學松田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等廣東省五所獨立學院作為取樣范圍。本次調查采取問卷法收集資料。問卷由四部分共20個問題構成,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主要詢問了被調查者的性別、專業興趣以及家庭經濟狀況等。第二部分為擇業態度,主要調查了職業的社會地位、勞動強度、工資待遇、地理位置等劉大學生擇業的影響。第三部分為擇業方向與理想,主要調查了擇業者理想中的單位性質,以及大學生對自主創業和未來就業形勢的看法。第四部分是就業心理狀況調查。具體做法是首先在每個高校隨機抽取10個專業,然后在每個專業的各個年級各抽取1-3人填寫調查問卷,每個學校的調查急人數約為100人。本次調查共發問卷500份,回收問卷500份,有效問卷488份,有效回收率為97.6%。通過統計分析總結出獨立學院大學生在職業價值觀的特征并進行對策研究。
所謂職業價值觀是個人劉職業的根本觀點,是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俏觀在職業問題上的反映。它因職業三要素:維持生活、發展個性、承擔社會義務中具體某一方面所占比重不同而異。人們通過對某種職業的勞動性質與形式、社會地位與發展前途、工資報酬、職業群體、人際關系以及是否鈞合自己的專業特長、才能、興趣、性格等方面做出的具體分析與判斷,從耐導出對該種工作好壞優劣的概括認識。本調查問卷涉及獨立學院大學生的職業理想,職業取向,職業選擇,職業動機等方面的內容。獨立學院大學生作為一個具有許多相似性個體組成的社會群體,其職業價值觀有許多鮮明待點。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獨立學院大學生的職業價值現具有以下突出的特點:
1.1擇業期望值居高。所謂擇業期望值,是指求職者要獲得的職業位置對其在物質、精神上的需求滿足程度。每個大學生都希望畢業后獲得一份能更多、更好地滿足自己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這種需求的滿足受到自身條件和客觀因素的制約,因此,擇業的期望值必須有一個度,把握不好這個‘‘度”,就難免走入期望值過高的擇業誤區。調查中問及“您長職的月收人期望值底線元以內。獨立學院大學生在擇業時看重經濟報酬的傾向不但日益明顯,而且與實際奢酬水平有相當的差距。調查中問及“如果你的擇業目標沒有實現,你將怎么做?”325%的大學生回答“打工,以后再說”,只有16.2%的同學回答“調整一下期望值,先干著,找機會再走”。可以看出,大學生擇業期望值表現出了超前的理想化。當然,擇業現念的適度超前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但若完全以純理想化的現念看社會,也會“農束則不達”,極度希望導致極度的失望,失去心理平衡。
1.2擇業理想功利性強。當前,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少大學生在擇業時明顯表現出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特征,將擇業的價值定位于金錢、地位等方面,片面地追求工作的地點、看重工資待遇、單位福利和社會地位。當在問卷中問及“選擇職業時,您主要考慮的因素是什么”時,其中47.3%的學生選擇“職業收人高”,26.3%的學生選擇“發展潛力大”,15.8%的學生選擇“和自己的專業相吻合”,10.6%的學生選擇“無所謂,能找到工作就可以”。當問卷中問及“畢業后您最愿意去的地域”時,57.9%的學生選擇“東部沿海發達城市”,15.8%的學生選擇“中部大中城市”,5%的學生選擇“出國”,由此可見工作地點的選擇上獨立學院大學生較多地傾向于留在工作環境好的大城市和地理位置續子、生活條件優厚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據統計,獨立學院畢業生擇業熱點首選深圳、廣州等大城市,這些城市對畢業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而到邊遠省區扮業和回生源地就業的學生卻在逐漸減少。當學生把物質利益作為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往往選擇了那些能迅速使自己的知識化為金錢的單位,而忽視自己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工作經驗的積累,一種商品化的擇業趨向正影響著當代大學生。
1.3職業選擇不隱定。畢業生擇業的不穩定性和多變性,一方面對自身就業不利,擇業時左顧右盼錯失良機,另一方面對用人單位不利,隨意違約,延誤了用人單位挑選人才白勺時機。當問卷中問及“當您所選的職業能發揮您的個人特長,但待遇不是很理想時,您愿意從事嗎?”只有37.3%的學生選擇“愿意”。當問卷問及“當您所選擇的職業社會地位不高,但待遇很理想時,您愿意從事嗎?”52.6%的同學選擇“愿意”,31.6%的學生選擇“不愿意”,15.8%的學生選擇“無所謂能找到工作就可以”。調查發現,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選擇的不穩定性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酷愛自己的專業,而又怕過艱苦的生活,擇業時茫然無措;意識到基層和艱苦行業需要人才,最能鍛煉自己,但泊基層條件差,埋沒了自己的才能,致使擇業時舉棋不定;自身水平有限卻這山望著那山高。
1.4擇業心理素質脆弱。大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素養,但由于缺乏社會閱歷,加之應變能力不強,在選擇中往往存在著片面的認識,致使他們在擇業就業過程中有求全求美、從眾和膽怯心理,缺乏抗挫折和抗風險能力。調查表明,許多大學生在擇業上缺乏積極的心理準備。當問到“甲長長職前的心態”時,17.6%的學生選擇“很緊張”,52.9%大學生感到感到“很苦滴、焦慮”,還有12.5%的大學生覺得“不知所措”,只有7%的學生選擇“比較平靜”。凡此種種,不僅證明其心理素質欠佳,而目男寸他們在實際的擇業就業中會產生諸多的不利影響。因此,大學生有必要加強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正確對待新形勢下的擇業與就業、個人與社會、愿望與現實、主動與被動、競爭與風險、就業與失業等關系,使自己順利地垮過難關,進入新角色。
2.1自身的主現因素。進入獨立學院就讀的學生多是在高考中發揮失常成績不好的學生或者是在高中階段本身并不是優秀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自控能力以及理想抱負水平與一本學生的差距)兒注入大學之前就已客觀存在了。進入大學后他們對三本院校的認同感或者專業認同感不是很強,絕大多數同學在學習中缺乏目標性和計劃性,不清楚如何將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結合起來;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忽視對自身綜合素質的鍛煉。且一些大學生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只看重月掣責卻忽視個人修養。所以導致部分大學生在擇業的時候能力與市場需求脫節,就業競爭力不強,眼高手低,擇業穩定勝不高而就業期望值過高。
2.2家庭因素的影響。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大都是80后一代,80后的學生大都是以獨生子女為主,多數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對子女比較溺愛,父母在對子女物質上提出的要求盡量滿足,卻忽略了對子女文化道德修養和自立能力的培養。來自這樣家庭的學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缺乏正確的認識,人際協調能力、思考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責任心較為欠缺。他們一般對艱苦的條件準備不足,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有的畢業生在找工作過程中經歷兒次求職失敗后,過分夸大社會關系在就業過程中的作用,認為獨立學院是三本的學生,就業市場競爭方面不如一本、二本的學生,把找工作寄托在家長和家庭背景上,出現了“等、靠、要”的現象從而導致畢業生就業時表現出積極性不高,功利性強等特征。
2.3學校因素的影響。獨立學院的建校歷史一般都較短,知名度和社蒼別人可度還不高,其培養目標和體系如何、教育質量如何、畢業生的質量如何等等都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要被社會認可和接納需要~個長久的過程。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對樹立畢業生的就業信心和獲得均等的就業機會有比較大的影響。目前,獨立學院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一線主體是就業指導中心工作人員、院系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和輔導員,但是大多數井不是專業的就業指導老師,平時事務繁雜,缺乏系統的就業指導工作培訓,而現有的就業指導課程又缺乏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就業指導教材,再加上就業指導工作隊伍流動性大,所以獨立學院的就業指導工作僅僅是點到即止,缺乏系統性、專業性和有效勝。從而影響了大學生的擇業信心,職業準備,聊業意識、職業能力的培養。
2.4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的需求以及社會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將直接影響到當代大學生的擇業觀。隨著高校招生人數的不斷增加,高校畢業生人數1年攀升,來自教育部的信息顯示: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280萬,2005年就達到了320萬,2006年達到413萬。到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創紀錄的559萬人,比2007增加64萬人。其中10%的學生將選擇專升本、考研或出國留學,但去年尚有70萬~-80萬學生未能就業,因此2008年實際需要就業的學生人數在600萬人以上。另外,首批2萬名‘性三支一扶”大學生今年已服務期滿等待再就業。近幾年來,大量的轉業軍隊干部、退伍兵、志愿兵的安置;農村人日大量涌人城市,使得城鎮需要安排的就業勞動力不斷膨脹,勞動力市場日漸飽和。同時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就止形勢日益嚴峻。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如果獨立學院大學生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不能正確認識擇業過程中的不合理現象就會形成自我認識的偏差。而這些自我認識上的偏差,使大學生在擇業求職中只埋怨理想和現實相差太遠,失落感不斷增強,最終導致形成就業焦慮、就業恐淇、就業冷漠等心理嶂礙。
3.1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深化既業價值觀教育。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形成的最直接因素。校園內同齡群體相對比較集中,生活閱歷和知識水平大體相似,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容易出現共鳴,彼此之間的交流很容易從專業轉到職業。高校校園文化以其鮮明的導向性、廣泛的參與性、內在的凝聚性、強烈的時代性及專,業性以及強大的調節和規范功能,在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產生深遠的影響。構建一種昂揚向上、公平競爭、樂于奉獻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培養大學生良好職業價值觀的強大陣地。我們要重視校園社團、校園媒體的影響,以未來職業為導向,以社團活動為手段,發揮他們在大學生職業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樹立正確的職業待遇觀、客觀的職業定位觀和先進的職業苦樂觀。
3.2加強學校品牌建設,增強就業信合。獨立學院的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在畢業生擾業過程獲得相對均等的就業機會和自信的建立起著重要作用。獨立學院加強品牌建設一方面要通過畢業生在社會的表現及畢業生在社會中的影響來逐步積累和提高,另一方面獨立學院要加大學校與社會交流和接觸,加強獨立學院在各級各類媒體上的宣傳和報道,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地讓社會了解學校工作取得的成效、亮點和創新點。最關鍵的是獨立學院必須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調整學校發展策略,突出專業特色,積極探索產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注重學生在企業的實踐,提高辦學質量,盡可蒯也把握就業工作的主動權,促成畢業生順利就業。
3.3合理的自我定位,正確調整就業期望值。面對嚴峻的就}k形勢,大學生不僅要加找故寸自己的認識與了解,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確定自己優勢所在,同時還要了解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趨勢;所學專業在社會上的需求形勢;自己所選擇職業在本行業中的地位及發展趨勢等;只有清楚認識這些具體問題才有.助于大學生準確的自我定位,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隨著大學生就業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就業市場的變化謅勢也日趨明朗。以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大多是事業單位,國企,現在事業單位接收畢業生的數量日漸減少,競爭也日趨激烈。而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大、涉及面廣、發展迅猛,經營范圍幾乎涉及所有行業和領域,它們提供了約75%的城鎮就業崗位,占每年新增就業崗位的80%以上,它們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成為接納畢業生就業的主力軍。獨立學院畢業生要針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向正在成長中的中小企業出擊。大型企業因為已經發展成熟,在招聘時,對學歷、經驗等很多方面有很高要求。而中小企業對應聘者的要求就寬松得多。從就業地域看,大城市職位容量日漸縮小,大學畢業生慢慢開始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區轉移。
3.4加強市場意識教育,提高就業競爭能力。獨立學院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市場意識教育,提高大學生個人素質與市場的契合程度。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市場意識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提高就業準備,包括職業準備、職業意識、職業能力的學習,加強素質和能力培養,提高的社會實踐能力。二是提高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主動的意識、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大學生要及時地意識到就業市場化對自己的影響,并積極主動地去適應就業市場。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歸根結底是畢業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競爭。獨立學院畢業生只有全面審視自我,完善自己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才能自信地面對用人單位,展示自己的才華。獨立學院大學生更應該有一種緊迫感,時刻以用人單位的用人要求為標準,來完善自我、努力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掌握有一技之長,以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3.5構建全程化就業指導模式,加強職業價值觀教育。獨立學院就業指導工作不僅是搜集各種招聘信息,宣傳就業政策,使學生了解各種就業條件和措施,還要引導學生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加強學生的創業教育,做好學生的l側肚生涯規劃,形成科學的職業價值觀。這就對就業指導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構建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模式。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模式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就業指導課程規范化。要有一支專兼結合的隱定的就業指導教師工作隊伍,要有一套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專業化就業指導教材,有明確的教學課程規劃,有相對充足的課時量。第二,就業指導全程化。大學生擇業價值觀的形成清-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教育培養和積累,因此就業指導不僅是畢業生的必修課,應該是從大一人校就開設就業指導課,各個年級的教學內容不同,大一主要是大學適應教育,認識專業及未來專業特點,確定職業目標等;大二指導學生認清與專業相關的職業,培養與發展與專業相關的能力等;大三、大四進行就業形勢、求職技巧和心理調試及創業指導教育等。而目不同年級內容相互:貫通,有機連接,形成完整的彭以侖指導體系。第三,就業指導形式多樣化。在上好彭漢侖指導課的基礎上多開展專題講座,組織學生那個參觀學習了解社會職業特點等。第四,就業指導途徑多樣不朽函過網站、海報、校園廣播等多途徑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指導。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