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頂梁支柱,他們的健康勢必影響到祖國未來的發展,大學生體質是區別于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近年來,對社會已初步建立起相應的保障機制。本文力求從學校體育方面闡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問題。
隨著我國高等學校的不斷擴招,很多人都能進入大學深造,大學已從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眾普及型教育。與此同時,高等學校中也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體質。從1985年開始,中國進行了四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調查顯示,最近20年,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在持續下降,更多學生加入到體質中來,如何解決體質的問題,已成為當前全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而學校體育對高校體質全面發展的研究則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相信其深入的開展必將對高校這一特殊人群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大學生體質是明顯區別于普通的社會群體的特殊群體,從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上分析,大學生體質之所以處于弱勢地位,正是因為他們自身沒有得到全面發展,可以說人的發展問題是大學生的根本問題。馬克思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己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講,就是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人的唯一方法。”這一論斷精辟地闡述了學校體育在培養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
“大學生體質”的界定包含以下三個群體:其一身體患有不適宜參加劇烈體育運動的疾病和殘障人群;其二是身體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肥胖癥除外)及其他疾病的人群;其三是身體偏肥或偏瘦、基本運動素質偏差及其他情形的學生。
高校體質的產生既有社會發展的客觀原因,又有大學生自主意識與行為的主觀原因,在教育領域里,學校體育起著很大的作用。
第一,缺乏一支有足夠數量和水平的專業教學和科研隊伍;第二,日益增加的體質學生與小規模、低水平、隨意性的教學實踐狀況的矛盾呈現進一步激化的趨勢,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課程體系及其規范化管理需逐步上升到議事日程上來;第三,對于體質系統化的體育教育科研還未引起教育主管部門的足夠重視。
學校體育是當今社會對學生的身心素質發展起主導作用的活動,將對人的一生體質與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學校體育的一切活動(包括體育課、課余訓練和競賽)都要面向全體學生,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精心設計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體育活動,激發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在體育活動中的自我反饋意識,以及自我鍛煉、自我控制和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使學校體育持久地發揮作用,更好地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校體質全面發展中的學校體育,應集中體現在強調發掘人自身對身體健康發展的各種有利因素,并使要素的組合逐漸擴展和完善,即側重從人的身體發展和完善出發,實現人的身體內在結構的優化和身體心理素質整體性發展,使之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之和,達到提高人的整體水平和真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學校體育應針對大學生體質的特點,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為大學生體質的全面發展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具體運作中主要從體育教學、體育俱樂部、體育競賽和心理督導四方面對體質的全面發展進行干預研究。
(一)體育教學方面。將三類體質進行分班教學,根據他們不同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原則、內容、方法和教學評價。
(二)體育俱樂部方面。根據學生的情況專門設立體質俱樂部,俱樂部內設若干個活動內容,讓學生自由選擇,俱樂部在課題組成員的專門指導下進行活動,力爭給學生自由發揮潛能的空間和時間。
(三)課余體育競賽的開展。課余時間的娛樂比賽,競賽內容應符合體質的身心特點,形式自由、項目多樣,競賽的目的是使體質體驗到參與的樂趣,遠離平時學校運動會無法上場的尷尬與無奈,增強他們內心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提高與人競爭的自信心。
(四)加強心里干預。高校體質中的大部分學生都會不同程度的存在心里方面的問題,通過定期聘請心里咨詢師對學生進行心里健康方面的干預,使這些學生能盡快樹立自信、樂觀、堅強、向上的個性和品質。
(五)評價方面。每學期結束時把過稱評價、結果評價與學期前的起始診斷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得出結論,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
高校體質是伴隨著我國近二十年來學生體能素質的持續下降而產生的特殊群體,這一群體綜合素質的提高從長遠
說對構建我國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意義重大。學校體育將在其中發揮不可替代的直接作用,它對于學生體能的改善、智力的培養、意志品質的發展、心理素質的提高以及將來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一切都是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所必需的條件。大學生體質產生有其一定的歷史背景,深入分析其可能的發展趨勢,建立以體質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新興學科,進一步提高體質學生的體育教學水平,進而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研判高校體質不斷增長給和社會可能帶來的危害性,有利于和社會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主要指標持續下降的趨勢,促進高校全體學生的和諧全面發展。這既是對大學生未來人生的鋪墊,也順應我國當前提出的“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理念。
[2]李秀華.近年來我國體質體育教育科研進展[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1).
[3]李占遠.生命呵護下的大學體育教育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4).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