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歷了從思想到理論,從鄧刁、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這一脈相承的發展過程。在此理論的指導下,我國高等教育也經歷了一個由初步形成到發展、由發展到擴招、由擴招到強調規模、質量的不斷科學化發展的過程。
建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思想的基礎上經歷了從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由“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這一脈相承的發展過程。在上述發展著的理論的指導下,我國高等教育也經歷了一個由初步形成到發展、由發展到大規模擴招、由大規模擴招到強調規模、質量的科學發展的過程。
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理論結晶,其精髓就是實事求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高等教育的辦學方針基本形成。1949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時,該校的教育方針是“教學與實際聯系,蘇聯經驗與中國情況結合”。1953年高等教育部召開的全國高等工業學校行政會議上有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針是學習蘇聯教育方針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1956年發表論《論十大關系》,并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高等教育部根據這些指示精神,認真總結學習蘇聯的經驗進行院系調整、教學改革的得失,并進一步提出今后要更緊密地結合中國實際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同志“實事求是”思想的指導下,到1965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達到67.4萬人,為我國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急需人才。
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該思想精髓的基礎上,同志相繼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科學技術是第一力”、“教育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必須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等光輝論斷,這些光輝論斷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構筑了新的起點。
結束,立即帶領全黨在思想領域展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運動。1977年復出后,首先在高等教育界打碎“兩個估計”的精神枷鎖,明確提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者。同年秋天,恢復高考制度,讓大批青年獲得了參加高考和重新學習的機會,大大提高了高校學生的素質,中國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春天。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同志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他從我國力發展水平的實際狀況出發,明確提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力之間的矛盾,制定方針政策都必須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正是在全面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實際情況的基礎上,1985年,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強調高等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與此同時,明確指出,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時,要“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既是對全國人民的要求,也是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在這些理論思想的指導下,1985年頒布了《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該《決定》既開啟了高校自主辦學的改革和探索,又強調在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衡量任何學校工作的根本標準不是經濟收益的多少,而是培養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緊緊掌握這一條,改革就不會迷失方向。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在發展力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已逐步發展為人才的競爭,準確把握住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發展規律和時代特征,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力”的著名論斷,強調“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993年出臺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高等教育要適應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使規模有較大發展,結構更加合理,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在上述相關思想的指導下,1994年相關部委正式啟動了建國以來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的重點建設項目——“211工程”。由此,高等教育進人了新一輪的體制改革和院系調整階段,高等教育開始朝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駛人了快速發展的通道。
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們黨在新世紀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斷奪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勝利的強大理論武器,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快速發展的動力之源。
在理論的指導下,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進人世紀之交,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又處于一個關鍵時期。同時,隨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深人、一方面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在不斷遞增,另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對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如何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解決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在此世紀之交的關鍵時期,同志提出了“二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為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的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三個代表”要求中國人只有始終代表中國先進力的發展要求才能實現世紀之交賦予中國人的歷史使命。因為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勞動者),只有人才是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人也是科學技術的載體。只有培養大批高素質的人才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中國只有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使我們的黨永不脫離群眾,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僅有4%的適齡青年進人高校深造,遠遠落后發達,甚至達不到發展中的平均水平,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也不能適應力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面對這一情況,在同志“三個代表”及相關重要思想的指導下,一方面提出集中教育資源建設一批重點院校和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作為科教興國戰略的先鋒部隊;另一方面從1999年開始做出擴大高校招生規模的決策,要求高校設法挖掘潛力,加快發展速度,擴大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643萬人,經過幾年的擴招,到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突破2000萬人,高等教育發展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的改革發展逐步進人了一個關鍵時期,出現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這些矛盾解決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鞏固和擴大。在此背景下,以為代表的黨中央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為指導,在繼承和發展思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光輝論斷。強調“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自1999年大規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增長迅速。在2007年年初教育部周濟部長有關我國“十五”期間教育發展情況的介紹中顯示,“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超過2300萬人,比2000年增加1071萬人,高等教育毛人學率達到21%,比2000年提高8.5個百分點”。根據發達的高等教育經驗和理論,當一個的高等教育毛人學率在15%一50%之間,這個的高等教育就進眾化發展階段。對照這一標準,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進人這一階段。雖然近幾年高等教育在規模上的跨越式發展,滿足了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情況下、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也“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與知識貢獻”ffil,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效益,但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必須要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條件相適應。隨著高校擴招的不斷加大,受外部經濟社會形勢和內部客觀條件的限制,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遇到了許多新的問題和困難,其中如何處理好規模和質量的關系成為高校辦學必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必須將高等教育的規模和質量有機地統一起來。必須承認的是,當前我們的高等教育存在著盲目追求大規模、高層次的“教育gdp”現象。對此,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三個方面進行高等教育的改革:
有別于精英教育階段單一的培養目標,高等教育大眾化形勢下的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應該是多層次的。要轉變傳統的知識質量觀,樹立能力質量觀,從原來以知識多少為質量衡量標準轉變為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r)。精英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是要培養學術型人才,而我們的高等教育則是要針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培養造就“社會主義建設所需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高精尖人才”洲。因此不同類型的學校、不同類型的專業都應根據實際情況,培養“適銷對路”人才。
針對現在高校建設良芳不齊的現狀,教育部從規范專業設置、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出發,組織了對全國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的評估,此舉有利于提高高校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挖掘辦學特色。但評估指標本身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要將對高校硬件建設的評估與軟件建設的評估緊密結合起來,尤其是當前高校在經歷大規模發展后,硬件建設已經取得一定成績的情況下,應重點考察學風、教風、校風建設,考察師德師風、學術道德和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對于評估不合格者,應實行退出機制,防止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與社會環境和諧共處。高校的首要任務就是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大批合格人才。但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人學率的快速增長,畢業生數量也逐年激增,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已經成為群眾關注的重點。當我們在焦慮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同時,有大量的地區和崗位卻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面對這種無法對接的尷尬局面,就要求以就業為導向,促使高校與、地方、企事業單位建立暢通的人才需求預警機制,當一類人才即將界于飽和狀態時,發出預警信息,促使高校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促進高等教育工作的科學發展。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