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在未來發展中的地位,決定了其現代化狀況對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影響。在人的現代化視閾下,大學生在思想上應該堅持人本發展觀、自覺發展觀、全面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和持續發展觀;在能力上,大學生必須具備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山大學鄭永廷教授等著的《人的現代化理論與實踐》,是一部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較高學術價值的專著。作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人的哲學與人的現代化”研究的最終成果之一,該專著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提供了“人從傳統向現代發展”的基點。
鄭永廷教授認為,人既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又是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作為主體,只有現代化的人才能擔當現代化建設重任;作為目標,只有實現人的現代化才能真正體現現代化的價值。
人的現代化,就是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人的全面、協調發展的狀況與過程。cu我國人的現代化,必須盡可能避免西方人現代化所經受的異化、片面發展的曲折,實現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與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即為:既努力保持發展現實狀況的全面性與協調性,也保證長遠發展過程的全面性與協調性。只有人的全面、協調發展,才能保證和推動社會的全面與協調發展。
一方面,本書在理論上對有中國特色的“人的現代化”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建構和分析,呈現為從抽象到具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理路。另一方面,鄭永廷教授把人的現代化研究向實踐層面推進,系統探討我國的人的現代化的實現思路和方式,凸顯出全書鮮明的問題意識和研究旨歸。在這一過程中,鄭教授緊緊立足于我國的人的現代化的基本規律和際遇,從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時空之維中系統構建我國的人的現代化的“四維”路徑。鄭教授認為,我國人的現代化是由外源、自發向內生、自覺的轉換,只有在觀念、制度、能力的現實維度中才得以生成。因此,鄭教授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觀、人才強國戰略、人才資源能力建設等理念貫穿其中,以科學發展觀規定我國人的現代化的價值導向;用觀念的現代化作為人的現代化的理性前提,培育人的現代意識和心理:用學習、實踐和創新能力建設培育人的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以人的發展制度建設為人的現代化提供規范化、有序化支持。由此,全書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發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知識分子群體和知識分子群體中的一部分,其自身的特點和在未來發展中的地位,決定了他們的現代化狀況對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影響。在人的現代化視域下,大學生在思想上應該堅持人本發展觀、自覺發展觀、全面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和持續發展觀。在能力上,大學生必須具備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書記在2006年年初提出“建設創新型”的決策,該決策是中國在綜合分析國內和國際發展形勢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指導方針,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正確選擇。針對目前我國創新能力不足、大學生自覺性差等狀況,筆者認為,目前應該堅持以培養大學生自覺發展觀和創新能力為主的人的全面協調發展觀。
人的現代化往往不是自發實現的,而是首先要在思想上、觀念上實現現代化,思想觀念才是人的靈魂,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先導。…所謂自覺發展觀,是指人自我意識發展、自主尋求發展、理性把握發展的觀念與狀態,與之相對立的是自發發展。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人的發展存在自發性與自覺性兩種狀態。…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人們為了適應市場競爭和科技發展,其發展的自發性主要表現為只顧個人的、眼前的、物質和業務的發展,而忽視或意識不到全局的、長遠的、精神和道德的功利傾向。堅持自覺發展觀,首先是對人自身的發展要有自主意識、自覺意識,即能把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進行獨立的價值判斷與確認,克服對社會和他人的依賴狀態,把自身發展作為自己在當代社會的生存方式。其次是要把自身發展置于當代社會的發展之中,不斷提高自身現代素質。再次是要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與發展要求,確立自身發展的遠景目標,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揚棄自發發展狀態,在超越自身的進程中使發展目標更加具體而豐富,形成自覺的發展習慣。堅持自覺發展觀與克服自發發展觀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只有不斷實現由自發性向自覺性的轉化,才能實現人的真正發展。
目前,大學生在自覺意識方面顯得較為被動和缺失。進入大學后,絕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學習,是考各種各樣的證書,以為將來獲得“高薪”工作而學習,自發發展觀占據主導地位。而對于和社會的發展缺少應有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在大學生中不占少數。作為現代化的接班人和未來的建設者,大學生必須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培養較強的自覺發展意識。筆者認為,主要應從兩個方面來培養大學生的自覺發展觀。
所謂自覺學習,是指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應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主宰學習生活,積極主動探求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自主、自覺、自律的學習習慣。其內涵可理解為學生主動地、有主見地學習:教師主導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良好結合,教師對學生因材施教與學生自己因材施學的良好結合:教師既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又是指導者、咨詢者和鼓勵者,學生既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又是學習的管理者和最終受益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對人們的活動具有發動功能,有了好的學習動機,學習的效果將大大提高。大學要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觀念,也就是讓他們從內心認識到“我需要學習”,而不是如同中小學時期“為了考大學”必須“學習”那樣的厭煩學習的心理狀態,讓學生不斷從“被灌輸”學習轉化成“主動”學習,由自發學習轉化成自覺學習,最終具備自覺學習的能力。
我國大學生,一直都是在父輩祖輩的關懷下生活長大,在一切為了考試的“望子成龍”目標下,極大部分學生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事事由家長安排,一心只管學習。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學習考試,其它基本不會,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目前大學生陪讀屢見不鮮就是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北大、清華等名校也有多名學生被勸退,都是遠離家長的監管之后,不能進行自我管理,沉醉在游戲網絡當中而不能自拔導致的后果。即使進入了大學,大學生的管理也是“保姆式”管理,如此培養出的大學生,最終走向社會,成為“沒有人管的人”的時候,他們能否承擔起自己應該負的責任呢?筆者認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他們應該有能力、有義務、有責任進行自我管理。大學應該給予一定的空間和機會,培養大學生自覺管理能力,針對這一群體,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給他們更多的發展空間,以激發他們自身的潛力,使之達到最佳的成長狀態。大學的教育目標是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全社會要尊重學生的不同人生選擇,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尤其是“學會生存”。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要轉變教育觀念和成才觀念,給予青年學生正確的引導與鍛煉;從學校的角度看,在課程設置、教學培養方面要做出適當的調整,給大學生更多的空間,讓學生有進行自我管理的機會,以培養自覺管理能力;對思想教育工作者而言,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學校事務的管理上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具體來說,要將管理者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管理觀念轉變為學生為主體、管理者為客體的觀念,時刻體現以學生為本的觀念;要從管理者“管理”學生轉變成為學生服務,在服務中進行教育,寓教育于服務之中;要從管理者從管人、管物等“硬”管理向以引導、疏導為主的“軟”管理轉化。
人的現代化,思想觀念現代化是前提、先導,能力的充分、自由、全面發展是核心。思想觀念現代化,是在對現代化社會理解和認識基礎上的思想升華,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它的形成和作用,都只能以現代社會的實踐為基礎和對象。現代人的能力結構.是現代人本質力量的集中體現,是人的現代化的主要標志,從智力結構角度來看主要由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三個層面構成。創新是在真實而精確的積累前人已知的基礎上對未知王國的拓進,它既包括事物發展的過程,也包括事物發展的結果,包括新的發現和發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學說與新的技術等一切新事物。創新是人的本質,是人的主體性發展的最高境界,創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創新能力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對原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創造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體價值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能力。
建設創新型,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由于我國極大部分大學生的主要任務仍然是理論學習為主,實踐為輔,只有少數理工科學生和職業技校學生等的動手實踐能力得到了初步培養。筆者認為,目前大學應該主要培養大學生以下四個方面的創新素質,為他們成為現代性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1)堅定的信心。創新者必須對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具有堅定的信心,才能開始進行研究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和失敗是必然的,更需要堅定的信念,才能克服困難。
(2)強烈的創造愿望。強烈的創造愿望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創新者的重要品質在于時刻關注著科技進步,汲取新的科技思想,不斷地探索是否可以把新思想引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來,或者把它運用到另一個領域。
(4)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創新,總是要遇到各種挫折,所以要不斷地分析,不斷地實踐,才能逐個解決問題,使主觀認識和客觀實際相一致,取得成功。
創新能力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在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沒有很強的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難以形成和提高,而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也會促進和帶動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對現代化進程中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筆者認為,應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激發和強化創新意識。創新是真正意義上的超越,是一種敢為人先的膽識。我國大學生從應試教育中走過來,小學和中學基本上是“機械灌輸式”教育、“填鴨式”教育,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堂上缺乏熱烈寬松的氣氛,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學習的一切為了考試,即使是掌握得很好的知識,即使是“高才生”,是“狀元”,也只能把知識運用于考試之中,只知道做題。整個社會、家庭也完全是圍繞考試而展開,即使參加所謂的“興趣班”,也是各種各樣考試科目的補習班為主,以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為目的。即使如“繪畫”類的興趣班,又何嘗不是全班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全部畫的是“課桌”、“水壺”、“水杯”呢。如此以來,經過十幾年“千錘百煉”,大學生的悟性、靈感基本上被埋沒了,思維被嚴重地束縛,敢于超越的精神就顯得可貴了。大學應該重新激發大學生的靈感,應該開展靈活多變的“授課”方式、“考試”方式,鼓勵和引導學生的各種新思維、怪想法。
(2)加強能力培養,知識與能力并重。創新不是一種簡單的“包裝”,它體現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能力,需要各種基礎能力為保障,要真正地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具備很強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尤其是觀察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習的能力,這些要靠不斷的思考與學習來獲得。閻筆者認為,大學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讓學生有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同時正確引導現在的“英語熱”、“考證熱”,等等,據統計,不少學生在大學四年中有超過一半的時間在學習英語,還有各種各樣的“資格證”考試,學生真正用于專業知識學習和實踐的時間遠遠不夠;增加動手實踐機會,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知識日新月異,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層出不窮,大學四年學習掌握的知識遠遠不夠,必須不斷地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大學必須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能力。
(3)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一個人的創新意識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得到增強,但創新能力的提高則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我國的中學教育按照文理分科,大學教育也嚴格按照學科進行分類,學生除了本專業知識,其它知識知之甚少。筆者認為,知識都是融會貫通的,讓理工科學生掌握必要的文史、哲學等知識未必對他們的學習和工作沒有好處;而文科學生掌握一些理工科的知識之后,也有助于他們對本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歷史上有眾多的大家身兼數職, “哲學家”、“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等等,而反觀現在,能在兩個學科或者更多學科作出重要貢獻的人才少之又少。筆者認為,大學應該建立合理的知識體系結構,把大學生培養成為“通才”,同時又是“專才”,既有相當廣闊的知識結構,又能在某一領域有較深的鉆研。只有這樣,大學生以后才能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真正實現人的現代化。
(4)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應用也能促進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創新的靈感大部分來源于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也是創新最好的材料。當代大學生很少參與社會實踐,導致動手能力較差,實踐能力弱。大學生只有放開雙手,積極實踐,才能有所創新。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反過來通過實踐又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和學習知識,對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不可低估。理工類學生可以主動參與一些科技創新活動,一是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二是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文科類學生可以通過參加社會調研,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同時,社會實踐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預測決策能力、創新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和能力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他們順利走向社會、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在國外,特別是美國,有眾多的學生在上大學甚至上中學時就開始創業,比爾·蓋茨是最好的例子。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的例子越來越多,大學一方面應該鼓勵學生創業,鼓勵學生把自己在社會實踐、創業實踐等活動中的新發現、新發明通過各種方式推向社會,回報社會,服務社會;另一方面要對學生創業進行引導。大學生對社會需求社會發展了解不夠,經驗不足,容易盲目創業;大學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創業培訓,塑造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情緒穩定、性格開朗、人際關系協調,并善于根據新形勢適當地調控自己的身心狀態。
當然,要實現人的現代化,僅僅培養自覺發展觀和創新能力是遠遠不夠的。人的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人的觀念現代化,全面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制度創新為保證,才能實現人的全面協調發展,才能最終實現人的現代化。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