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如何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認真思考和妥善解決的問題。轉化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構建適合高職人文教育的課程體系,創新人文素質教育方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應是高職院校進行人文教育的策略選擇。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經從單一技術能力的要求轉化為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高職學生不僅要具備嫻熟的職業技能,還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如何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認真思考和妥善解決的問題。
《辭海》對“人文”一詞是這樣解釋的: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的核心是“人”,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人文關懷、生命關懷,如以人為本,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承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個人利益等。
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備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文知識,即關于人文領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政治、歷史、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知識等。二是人文精神,即在歷史中形成和發展的,由人類優秀文化積淀凝聚而成的一種內在主體的精神品格,即在認識與實踐的過程中,以人的各種需要的滿足為最終訴求,強調認識目的的原則;在人與物的比較中,突出人高于物、貴于物的特殊地位,生命價值優先的人道主義原則和人本主義原則;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強調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則等等。人文精神在宏觀方面匯聚于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觀方面體現在人們的氣質和價值取向之中,如崇尚優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熱愛和追求真理等,都是人文精神的體現。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傳播歷史、文學、藝術、哲學、倫理等人文知識和開展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學生具備獨立的人格、豐富的想象力、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及正確的榮辱觀,并使之轉化為外在的行為,避免培養缺乏人文素質的“機器人”和“單面人”。具體而言,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愛因斯坦說過:“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很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人的自身和諧是指人的內在條件和外在表現都能與時代和社會相適應,并在積極推動社會和時代進步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實現人生價值。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層面:一是思想層面,指人的思想、觀念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即能夠與時俱進;二是心理層面,指人的心理處于健康積極的狀態;三是品質層面,核心是能夠處理公與私的關系;四是能力層面,指人的能力得到全面、自由、個性化的發展,其核心是人的內在素質,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識。而這一切無不與人的人文素質直接相關,由此看來,人文素質的提高,既是人的自身和諧發展的內容,也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內容,同時是人的專業能力、業務素質等其他方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性思維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結合的產物。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受專業和職業的限制,往往偏重于熟悉就業崗位的技能訓練,缺乏形象思維、求異思維的訓練。人文素質教育則可使高職學生經常進行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兩種思維方式的交叉、互補訓練,形成相對全面的知識結構,這對于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能彌補高職學生思維訓練的不足,鍛煉其思維的多樣性、完整性。大量事實證明,藝術修養高、形象思維能力強的專業人士,通常在專業活動中創造力更強。音樂、繪畫、文學誠然不會直接教你如何去做事,但是卻能豐富你的文化背景,拓展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因此,培養高職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可以為其創新思維和創造性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利于高職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是經歷了人類歷史的篩選而積淀結晶的人類寶貴財富。它有助于高職學生認識生活,能夠教育人們對生活采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凈化人們的道德情操,激勵人們奮發向上。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人文知識豐厚,在人文素質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高職學生作為高層次的職業技術人才,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當然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讓他們從歷史、政治、文學、藝術、宗教及民族傳統等方面汲取更多的知識和精神力量,有利于他們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為了追求較高的就業率,高職院校往往重視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有輕素質、輕德育的不良傾向,將高職學生向“工具人”的方向培養,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存在著重要缺陷。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素質較高的高技能人才是社會對高職教育提出的要求。人文素質的形成主要依賴于后天教育,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絕非多開設幾門文科類課程、多辦幾次人文講座所能奏效的,要多管齊下,在思想和制度等方面建立長效機制。
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許多人認為,高職教育就是職業教育,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割裂了科學與人文的內在聯系。教育的核心命題是育人,而非制器。科學的重點在于如何做事,人文的重點在于如何做人;科學提供的是“器”,人文提供的是“道”。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高職教育要培養的是人才而不是只懂技術的“機器”。在高職教育過程中,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和對辦學理念理解的偏差,多強調崗位應用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強調科學、有效,而忽視了創新思維、價值觀念、人文修養的培養。必須改變這種“重專業、輕人文”的教育觀念,樹立全面發展的職業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既有過硬的科學技術本領,又有較高的人文素質的高職學生。
構建適合高職人文教育的課程體系,創新人文素質教育方法精心設計以文、史、哲、藝術為主體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可以本著少而精的原則,對以文、史、哲、藝術為主體的課程進行篩選“提純”,構建一組相對穩定的核心課程。這種課程組合不必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應確立一個共同的主題。在這組核心課程中每門課又可分為幾個模塊,如文學課程以中國文學為主、外國文學為輔,可以分為如下四個模塊:古典詩文經典賞析,現代文學作家作品,當代詩歌散文精選,外國文學名著導讀等。每個專業每學期選其中一個內容進行學習,或讓學生任選感興趣的內容重新組合班級,使每個學生在一年內修完其中的兩個模塊。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創新人文素質教育方法,拋棄陳舊落后的課堂教學方式,著重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拓展知識面,加強文學涵養,并強調人文與科學的自然滲透與融合,以體現人類文化的整體性及現代科學的發展態勢。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的人文教育環境校園文化建設是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渠道之一。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和無聲的教育資源,要美化、綠化校園環境,營造獨具高職院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在適當地方設置職業文化標示雕塑,辦好富有高職特色的學生文化活動長廊、宣傳欄,形成團結向上、文明良好、寬厚博大、優美和諧的校園環境。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演講、辯論、朗誦、繪畫、才藝大賽等,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臺,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氛圍。如開展“讀百本好書”活動,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與先賢圣哲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與交流;進行古典詩文經典吟誦活動,讓朗朗書聲充盈整個校園,使學生“腹有詩書氣自華”;建立學生社團,有計劃地舉辦各種文化藝術節和人文知識競賽,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開設高水平的人文素質培養系列講座,如常設院長論壇、教授論壇、名師論壇、優秀青年教師論壇等,組織名講堂、周末人文大講堂、科技與人文講座等。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精神世界得到提升,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高素質的人才要靠高素質的教師培養,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人文修養,是加強高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前提和保證。不同于一般的增加知識的儲備訓練,人文素質教育更能體現教師隊伍自身的素質對高職學生熏陶、啟發的巨大作用。教師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也要將人生觀、價值觀、思想品德、處事作風、治學態度等間接地傳遞給學生。教師不單要能“以己之專長之特科知識為明晰講授”,而且要“為學生的自謀修養、意志鍛煉和情緒裁節樹立楷模”,使“從游之學子無形中有所取法”。這是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在《大學一解》中對大學教師的要求。因此,教師的人文素質水平直接影響到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要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必須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高職院校要選用兼有人文素質、科學素質和藝術素質的優秀教師擔任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課程的講授和指導。可以采取集中培訓、經驗交流、學術研討、集體備課、教學觀摩、實地參觀等形式,著力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有計劃地輪訓從事高職學生人素質培養的專兼職教師、輔導員及相關工作人員,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骨干教師隊伍。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