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義不容辭的職責。一個合格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還應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質及人文素養。要打造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必須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必須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徑。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與較強實踐能力的、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地區、行業、部門、農村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技能的同時,不能偏廢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應做到教育質量和綜合素質并重。探索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服務高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適應廣大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就業創業的迫切需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焦點。
從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現實表現、參加學校各種各類活動所反映出的能力和素質以及用人單位反饋的情況來看,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良莠不齊,其中不乏具有較高思想素質、心理素質、人文素養、專業技術能力及較強事業心、責任感等綜合素質較高者,但綜合素質與高校培養目標和用人單位的要求相去甚遠者也不在少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些大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心浮氣躁而急功近利,事事求有回報,總是急于求成,希望立竿見影。做事不扎實,作風不踏實,“一屋不愿掃,天下掃不了”。受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拜金主義、享樂思想在學生中時有出現,金錢至上、待遇第一的就業觀念不一而足。不少學生把工資待遇作為選擇就業單位的首要標準,錯誤的認為工資高、福利好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學生大多缺乏對自己職業生涯和就業單位是否符合自身發展的冷靜思考,更缺乏將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勇氣和信心以及崇高的愛國熱情。
高職院校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而部分學生雖證書一大堆,如計算機、英語、技能等級鑒定證書和各種榮譽證書,但實踐動手能力差,存在著較明顯的眼高手低的現象。
由于受當今社會思潮和90后大部分皆獨生子女的影響,有些大學生過于張揚個性以至我行我素,言行舉止不太注重他人感受,即眾所周知的“非主流”。他們具有鮮明的個性,不能接受不同的意見、不擅長團隊之間的溝通,意識不到社會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學生往往就業后難以進入角色,適應期長。
應試教育束縛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不少學生死讀書、讀死書,將自己置身于茫茫書海,儼然一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樣子,不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和溝通,導致“萬卷書已破,一里路未行”。從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中,不少學生應付日常生活的各種交際已是捉襟見肘,更不可能做到游刃有余。部分學生書面和口頭的表達能力差,有的甚至不能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公共場合的發言往往語無倫次。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多樣,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心理發展處于尚未成熟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加之為在高考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入學習,心理比較脆弱、適應能力較差,心理失衡時有發生。學生普遍表現為容易受挫折,遇到失敗就灰心喪氣,缺乏迎難而上的勇氣和信心。更有極端的,因瑣事打架甚至或輕生的現象,如事件、富士康跳樓事件等。
高職院校學生與普通本科院校學生相比,在文化知識的重視及掌握程度上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不少學生給自己定位的就是單純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把專業技能的學習放在首位,忽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學生往往各種技能鑒定證書一大堆,但除專業書籍外沒看過幾本有營養的書,正如于丹所說,“有知識,沒文化”。
貫徹高職教育目標,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搖籃,探索一條使我們的“產品”能夠經受住社會檢驗、得到社會認可的有效途徑,我們責無旁貸。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專業知識,還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價值觀、修養、能力、態度、情感、和行為養成。
思想政治素質,就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品質、思想修養及社會責任感,就是把自己的事業與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的一種品格。毛說,“思想這個陣地,你不占領,別人就會占領。”大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其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強,其思想極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必須要有一種正確、積極、向上的文化“占領”學生的思想。我們要抓住這個特點,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風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在校風建設中,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摒棄拜金主義思想,營造出甘于奉獻、樂于奉獻、提倡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的良好的校園環境。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師德素質,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注重言教的同時更注重身教;加大力度報道宣傳優良的校園文化及涌現出的先進事跡,使學生思想不斷受到良性的影響,耳濡目染,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一方面,學校應積極調整辦學思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傳授學生求知的能力。培養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人際交往、演講口才、應用文寫作、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課程的教學改革,摒棄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落后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糾正這些選修課在學生心中“可有可無”的錯誤觀念,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受益于課堂教學,有所收獲;有針對性的舉辦校園文化活動,給學生提供舞臺,給人文知識提供用武之地,真正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表達能力、心理素質和人文素養。另外,還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前進入企業進行實踐,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讓學生盡早接觸社會,做到“知行合一”。
以往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或沒有檔案記錄,或僅有部分紙質資料。這給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學生的自我反省和向榜樣學習、對比提高帶來不便。近年來,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引發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深層次變革,也給學生素質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立足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從傳統學生素質拓展工作存在的缺陷出發,以記錄學生成長歷程為目的,提出了構建大學生素質拓展電子檔案設想。借助于學校網站,自主研發管理平臺,對大學生素質拓展電子檔案進行管理。
電子檔案記錄著學生在某一時期參與素質教育的一系列“經歷”,以利于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進步過程、期間的努力程度、以及存在的不足等。如記錄學生參加了某個技能培訓、某次演講比賽,擔任了某個職務的學生干部、獲得了某個項目的榮譽證書等。將這些記錄分為“思想政治與道德修養”、“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與等級認證”等六個大類,在學院團委成立素質拓展部,負責為學生分門別類的添加“經歷”,再由教師負責審核。每個學生有自己的賬號,可以登錄查看自己成長的每一步,為每條記錄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時反思。這些電子檔案相當于學生大學期間的詳細個人履歷,是對那些不斷要求進步、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學生的一種肯定;對記錄空空如也的學生來說,也將是一種莫大的鞭策。
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和交際、表達、心理素質及人文素養等綜合能力的提高,建立科學、直觀的素質拓展電子檔案,對切實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和加強素質教育的管理有著重要意義。增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打造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民族振興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職教育的歷史使命。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