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大學生作為知識社會現實的或潛在的主體力量,對于未來知識社會價值觀念的建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他們所建構的良好的知識價值理念,對于現實社會的知識化進程有著重要的導引作用。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為建構大學生良好的知識價值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我們今天進人的是一個以智力為中軸,以知識為資本,以人才為主體運行的知識社會。但是,“我們心理道德基礎的發展是落后于勞動分工(或社會分化)的進步的”。知識化的社會必然先于良好的知識價值理念而存在,而知識化社會的到來必將隨之產生與之相適應的良好的知識價值理念,于是,良好知識價值理念就成為知識社會最為迫切的吁求之一。
大學生作為新時期人才隊伍中的主體力量,當仁不讓地成為知識社會的主體。對于將要承擔未來社會重任的大學生來說,預想并構建這樣的一種良好的知識價值理念,對于未來世界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同時,其意義還在于這種預構本身對于我們今天社會的發展也有著一種現實的導引作用。
今天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信息高速公路交錯縱橫的時代,也是一個人類公認的價值理念正在確立的時期。現有的人類公認價值理念有明顯的知識化痕跡,但是這種知識化的工具理性痕跡太重,導致這些公認的價值理念中本來最為核心的“人的價值”的痕跡被極度淡化。“為人”而形成的共識反過來成了“人為”的一些壓制,使得當前公認的價值理念受到了生活世界的質疑。這些質疑迫使社會的知識精英—大學生們必須對今天的知識價值理念進行重新認識,提出一種適合生活世界的良好的知識價值理念。
1.知識的全面化。即對于知識內涵的理解日趨全面。在傳統工業社會中,人們習慣于將知識狹隘地理解為科學技術知識,主體的價值世界被忽視并排除在知識之外,這必然導致生活世界的劇烈失衡和人類價值的嚴重缺失。大學生要形成一種良好的知識價值理念,必須有一種全面的知識觀,對知識有一個更為科學和全面的界定和認識,即知識不僅包括科學技術知識,還包括對人類價值世界的認識及人類價值觀念本身,這是大學生良好知識價值理念得以形成的前提。
2.社會的大眾化。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大眾不僅成為知識的消費者和被動接受者,而且成為知識創造的積極參與者。作為知識主體精英的大學生,從身份上來自于廣泛的社會大眾,從掌握的知識上亦由精英主義文化的象牙塔中步人了大眾社會的陣地,致使其知識價值理念的建構比起以往的精英文化多了許多現實的考量,少了一些理論的蒼白。
3.價值的多元化。在工業社會,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是主導性技術實踐價值觀中的經濟價值觀。“主導性”是一種一元性、單一的思維模式,在“多種價值觀相沖突時,別的價值觀要從屬于主導價值觀。……幾乎達不成任何和解,只能是服從”所以,“就人類而言,只有一種價值觀是十分狹隘的理念,這不是講某種主導價值觀錯了,而是說它們本身不充分、不完全,價值觀的多樣性是平衡生活的先決條件。知識社會為這種價值的多元化創造了現實的生長環境,社會的知識化使主體的理性化程度得到相應的提高,社會的大眾化又使主體表達自我價值觀的意識和能力得以增強,這就為大學生良好知識價值理念的建構提供了社會背景,也是其得以形成的基本前提。
4.生活的合理化。對于知識的全面把握,使得人們對于生活世界的理解更趨于理性化,而這種理性化并非生活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合理化。合理的生活世界并非只是一種理性化、規范化的生活世界,而是應該兼顧人類理性與非理性,能夠真實、全面反映人類幸福的境域。在一個知識化的生活世界中,人們應該將生活世界的合理化上升到這樣的一個層面加以理解,才不致使人性被異化,使人類自己的生活世界成為壓迫自身自由的東西。這樣的理解,需要的是一種智慧—一種更廣博、更高級的智慧,這種智慧,可以建構在一種豐滿的知識內涵的把握基礎之上,而大學生當仁不讓地成為符合這一特點的一股主體力量。今天的大學生對于身邊的事物很少有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認識的成熟和善于用全面的眼光評價社會問題的合理化態度。
1.知識和教育上的優勢。對于生活在“第二媒介時代”的大學生來講,價值固然是多元的,但利用知識層面上的宣傳與教育的效果,可以使大學生的價值觀得到一個最低限度的一致。
2.生活方式上的優勢。互聯網作為了解和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全新的技術手段,已經很容易地被走在時代前沿、善于和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融人其生活世界中,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一生活方式大大縮短了大學生視域中地球的空間距離,充分地拓展了大學生的全球思維和全人類思維模式。
3.思維方式上的優勢。在知識社會中,一種普世價值的產生是必然的趨勢。大學生作為走在知識社會前沿的主體部分,在一種真正的“世界性視景”或多元文化的對話基礎上,更有能力去尋找一種走出啟蒙心態的悖論的普遍價值標準,尋求現代人類的價值共識,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某種限度的普世價值,這同時也成為大學生當仁不讓的重大時代責任。
“商談倫理”(discoursiveethics)是哈貝馬斯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是指一種交往過程中彼此通過“商談”或“對話”、“討論”而達成的一種倫理共識。依哈貝馬斯所見,在現代理性多元論或文化多元論的語境中,普遍倫理的基本建構方式只能是理性的公共運用方式,也就是文化的對話方式,即在承認和尊重文化或理性多元的事實,使人們在保持各自特殊理性和話語權利的前提下,通過確立一種能夠超越特殊文化傳統的相互性視野,使參與倫理商談的各方能夠建立起一種“主體間性”的理解,并通過倫理商談實踐展開充分的對話,最終達成理想的公共理性,在此基礎上形成真實的“交往共同體”,建立普遍有效性的倫理規范。
自由是“商談倫理”的精神內核。“商談倫理”的核心理念是讓這個世界的不同聲音都有自由發言的權利。而且,“商談倫理”必須是在給與交往各方最大限度自由的基礎上才有實現的可能。“商談、對話、討論”這些“商談倫理”的現實表達方式,就充分地體現了這種自由的實現。
公正是“商談倫理”的現實保證。“主體間性”體現的是一種對所有交往主體的尊重與公平對待,“主體間性”基礎上的“視境的相互接納”,強調的是主體之間相互尊重,得到公正待遇。這種“與鄰為善”的原則,要求我們既注重自己意見表達的自由,也同樣注重他人意見表達的自由,并以一種理性的方式公正地對待每一種意見,從而達成某種程度的共識。
效率是“商談倫理”的實踐目的。當代社會的專門化直接產生的社會現實狀況就是多樣性,正因為個體選擇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決定了在“商談倫理”中,不僅必須容納變化,甚至必須容納異議。如果一味強調感覺上的僵化的一致,就會因為要強制達到共同理解而阻礙或延誤采取正確的行動,同時也會窒息或削弱個體意識的發展。“商談倫理”是一種在多樣性存而不至于導致分離的高效解決辦法。
知識全面化、社會大眾化、價值多元化、生活合理化的趨勢,使得作為知識社會主體的大學生,對于社會的自由、公正、效率的理解和接受度不僅從理論上,更從現實層面上與日俱增。
從理論層面來看,大學生是理解和貫徹“商談倫理”的力量主體。哈貝馬斯所提倡的商談倫理是在一個理性化、知識化程度相當高的社會中才有可能實現的,而對于我們當前這樣理性化、知識化程度還不夠高卻已被卷人全球大潮的社會而言,這種“商談倫理”的理解、倡導乃至貫徹執行,能夠依靠的力量主體還是作為知識精英部分的大學生。大學生通過自身的理性化、知識化程度的提高,很容易去理解并接受“商談倫理”自由、公正、效率的精神實質,并將其作為他們思考和參與社會事務的思維原則,這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當前社會合理化程度的快速發展,同時也保證了“商談倫理”在未來知識社會中普遍影響的形成。
從現實層面來看,社會的大眾化和價值的多元化,促使大學生必須將“商談倫理”當作良好知識價值理念建構的基本原則。知識社會是一個多元價值能夠得以充分發展的自由空間,這種自由,對于個體來講意味著主體性最大的實現,對于社會來講卻會因此而產生諸多社會整合問題。在知識社會主體間的交往中,我們必須有較強的公正理念作為導引,而對這種公正理念的界定不能僅限于以維護個體自由和權利平等為目的,應該考慮到整個人類生活世界中普遍自由的獲得。后一種考慮要想不流于形式化的口號,最重要的是有待于一個知識層次普遍提高的生活世界場景的實現,只有具有更高知識層次的交往主體—大學生以“商談倫理”作為其思維方式時,才有可能理解、接受并貫徹這樣的公正理念,從而使社會大眾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得,獲得自由和幸福,最終實現生活世界的和諧、美滿。
可見,體現自由、公正、效率的“商談倫理”是構建大學生良好知識價值理念的臺階,那么,我們通過這樣的臺階,要達到怎樣的目的呢?
第一,以“主體間性”作為大學生良好知識價值理念的核心概念。“商談倫理”以“主體間性”代替了一直以來占主導地位的“主體性”概念,標志著一種全新的價值理念范式的產生。“主體間性”強調的不再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而是一種更具現實合理性的主體間的平等與協作。大學生應當結合知識社會大眾化、價值多元化的特點,將“主體間性”作為良好知識價值理念的核心概念,以實現自由、公正、效率的時代吁求。
第二,以“與鄰為善”作為大學生良好知識價值理念的基本原則。傳統價值理念的原則有兩種極端:一種是弱肉強食的強權理念,一種是高度統一的團結理念。前者明顯屬于歷史的淘汰品,后者卻屬于歷史的神話。知識社會的合理化特點要求大學生良好知識價值理念,一定要具有高度的包容性,不僅會容納而且會積極鼓勵所有的、任何能夠對人們共同需要的意識做出貢獻的人。“與鄰為善”的原則,是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的價值觀,是一種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原則。
第三,以“商談、討論、對話”作為大學生良好知識價值理念的實踐方式。大學生良好知識價值理念用“商談、討論、對話”的方式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各方面的自由,同時又能公平公正地產生出相對高效的結果。未來社會,知識越來越成為“社會合作”的產品。借助“商談”建構起來的大學生良好知識價值理念同樣可以解決未來社會的整合難題。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