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手工工場(16~18世紀):有兩類:分散的工場手工業(“簡單協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場。后者是從手工業向機器大過渡的準備階段。
②工廠制:隨著瓦特改良蒸汽機的應用和機器的出現,傳統的手工工場已不適應力的發展。為此,資本家開始建造廠房,安置機器,實行集中,工廠出現。從此,工廠在工業化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率。
③私人壟斷資本主義:19世紀晚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資本主義社會化的趨勢加強,推動企業間競爭加劇,促進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從而產生了壟斷。壟斷最初出現在流通領域(如卡特爾、辛迪加),后來發展到領域尤其是新興工業部門(如托拉斯)。它是對資本主義關系的局部調整,標志著資本主義組織模式的成熟,體現了“優勝劣汰”原則,適應了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發展速度加快。日本的壟斷組織是在的保護下產生的,具有特殊性。
開創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下,美國羅斯福新政對經濟全面加強干預,在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領域推行了一系列新舉措,開創了壟斷資本主義新模式,維護了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經濟的復蘇和發展。而德國和日本則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從對外擴張中求得發展
發展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紛紛向一些投資多、風險大、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工業部門投資,政權同壟斷資本緊密結合,表明對經濟活動的計劃指導性進一步加強,使世界資本主義在20世紀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出現“黃金時期”
調整1973年經濟危機和此后的“滯脹”狀態,證明壟斷資本主義模式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是有限的。20世紀80年代,美國等國開始減少對經濟生活的干預,采取一系列促使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新舉措,使經濟走出困境,持續發展[fl)]
①萌芽階段(15~18世紀):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商業資本主義殖民高潮的出現,歐洲和美洲開始建立聯系,同時也密切了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出現了“消費和都成為世界性”的全球化趨勢。
②起步階段(19世紀初期至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列強瘋狂對外擴張,造成“東方從屬于西方”,以英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蒸汽輪船、蒸汽機車的發明和應用,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空間距離。此期出現了經濟全球化的第一次高潮。
③形成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發展,世界被列強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汽車、飛機、遠洋輪船的問世,電話、電報的發明,進一步縮短了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空間距離,促進了世界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此期出現了經濟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
④困境階段(一戰后至二戰結束):一戰后初期,西方各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30年代經濟大危機中,各國紛紛設置關稅壁壘,以保護本國經濟利益。
⑤制度化階段(二戰后至9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關貿總協定、歐共體等,都顯示了國際貿易乃至整個經濟的運行機制,把全球化推進到制度化階段。
⑥全方位發展新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因先后發生經濟“滯脹”而放松了對經濟的管制,并進一步向市場經濟轉軌,這有利于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另外,網絡信息技術、交通、文化等的全球化,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進入全方位發展新階段。
①第一種:經濟發展迅速,以美德為主。原因:一是兩國都有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政治前提和條件: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廢除了黑人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德國在1871年完成統一,有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二是兩國都有充足的資本:在美國主要是歐洲“剩余資本”的大量涌入;在德國主要是法國50億法郎的戰敗賠款。三是兩國都重視最新科技成果的發明和應用。
②第二種: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以英法為主。原因:兩國都是老牌資本主義,企業設備陳舊,新興工業部門基礎薄弱;都把大量資本投在非領域或者國外;都沉醉于工業革命時期的輝煌,進取心喪失,缺乏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③第三種:經濟發展較快,但受到封建殘余勢力的阻礙,以俄日為主。原因:兩國都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
①條件:獨立戰爭后形成的資產階級民主傳統;經濟霸主地位的確立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特別是金融實力;左、右翼勢力有限;羅斯福個人素質。
②“新”在:第一,新的理論和政策:從自由主義到凱恩斯主義,“新政”是凱恩斯主義的大規模實踐。第二,新的特點:全面加強對經濟的干預。第三,新的起點:把美國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推向資本主義階段,二戰后這種模式被普遍采用,資本主義制度由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成為繼續向前發展的新起點。
①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矛盾是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消除經濟危機的唯一出路就是消滅資本主義制度。
②它呈現出周期性特征:影響較大的幾次經濟危機:1825年英國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經濟危機;1857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1929~1933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規模和影響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1973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是二戰結束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
③20世紀30年代各國反危機措施:美國羅斯福新政強化干預;英國通過《威斯敏斯特法》協調帝國內部關系和保護關稅;德日強化對經濟的干預,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④它又是資本主義新一輪發展的起點:客觀上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因為它迫使各國調整政策,形成新的經濟運行模式,促使經濟走出困境并恢復發展。
⑤它啟示人們:危機與繁榮相關,應居安思危;應加強國際經濟關系的協調,克服貿易保護主義和關稅壁壘;危機既加速經濟衰退,又可使經濟出現新的發展。
(1)原始資本積累與資本積累的區別與聯系。①區別:原始資本積累是強迫勞動者同資料分離,而資本積累是資本家通過雇傭關系剝削工人及其創造的剩余價值積累資本的過程;原始資本積累“不是資本主義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起點”,資本積累發生在資本主義方式發展過程中;原始資本積累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海盜式的直接掠奪,而資本積累的手段具有間接性,是隱蔽的剝削。②聯系:資本積累方式以剩余價值為前提,剩余價值以資本主義方式為前提,而資本主義方式又以原始資本積累為前提。
(2)“資產階級革命中尤其是法國大革命的每一階段都涉及農民的土地問題,因此,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是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任務之一”。此認識錯誤。實際上資產階級革命的唯一任務是推翻過時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它本身并不肩負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任務,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只是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目的是動員更多的反封建力量。
(3)“美國建立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是相同的”。此說法錯誤。北美的三種經濟成分(資本主義工商業,半封建的租佃制和小農經濟,附屬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種植園經濟)都是美國獨立的物質基礎;而美國獨立的經濟基礎卻是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決定了美國獨立戰爭的本質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4)人們稱工業革命及其影響的時期為“蒸汽時代”的主要依據:蒸汽機的改良和應用,不僅解決了工業、交通等方面的動力問題,而且在工業發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影響了整個時代。
(5)羅斯福新政不是壟斷資本主義的開端,而是現代壟斷資本主義的開端。壟斷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各國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同政權在經濟領域的聯合或融合。
(1)歐美的資產階級在反封建斗爭中逐漸建立并完善了一套新型的政治體制、民主自由原則和法律法規。這些制度和原則避免了少數人的專斷獨裁,保障了多數人的參政議政,規定了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原則,它所體現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精神符合時代潮流,具有進步性。世界政治民主化歷程,就是以權力取代君主權力,以法律意志取代君主和貴族特權,以民選的機構取代王朝和大臣專權,以主權在民取代主權在君,以公民取代臣民。世界政治民主化的產生、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過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曲折性與前進性的統一。
①英國對近代民主政治多有創新:英國在近代之所以能夠長期領先世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它的制度創新則是重要的因素。議會制、政黨制、君主立憲制是近代英國對世界現代政治文明發展的三大貢獻,對世界政治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②法國共和制的確立充滿了曲折: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提出未來資本主義社會的一整套政治原則,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影響了整個世界。1789年三級會議期間,第三等級要求制定憲法和限制王權。君主立憲派統治時期頒布《人權宣言》和1791年憲法,初步改造了法國社會。吉倫特派統治時期,召開國民公會,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處死路易十六。雅各賓派專政維護和深化了革命成果。熱月黨人統治時期,維護民主政治成果,力圖建立資產階級正常統治秩序。拿破侖執維護共和制。1804年拿破侖改共和國為帝國,改共和制為帝制,加強中央集權,《民法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拿破侖帝國滅亡后,法國政權更換頻繁,帝制和共和制交替出現。1870年9月4日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國,建立了第三共和國,王朝和帝制時代在法國從此結束。此后,法國共和制不斷發展。
③美國式民主政治體制的形成與健全:獨立戰爭前,北美13個殖民地的政治模式是依照英國政體建立的,各殖民地設有議會和總督。1776年《獨立宣言》宣布了平等、自由原則和天賦人權,被馬克思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人權宣言”。1787年憲法規定了聯邦制(結構形式)、三權分立(共和政體)和共和制(總統和議員由人民選舉產生)等一系列治國原則,使美國完成了廣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對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但它允許奴隸制的存在和種族歧視,暴露了資產階級憲法的局限性。1789年10條憲法修正案規定了人民的一些基本權利,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的一般原則。南北戰爭期間,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以法律的形式廢除了叛亂諸州的黑人奴隸制,但種族歧視并未根除,至今仍是美國的嚴重社會問題。羅斯福新政維護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④德國:政治制度經歷了君主立憲制(1871年統一后)→共和制(1919年后)→法西斯專制(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民主共和制(二戰后的聯邦德國)等發展階段。
⑤日本:政治制度經歷了君主專制(明治天皇掌握實權后)→近代天皇體制(1889年憲法頒布后天皇權力強化)→現代天皇制(1945年在美軍干預下確立,類似于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等發展階段。
(4)資本主義的法律是資產階級意志的體現。對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中制定的法律法規,要運用階級分析的觀點進行科學的評價,既要看到其在反封建革命中的積極作用,也要看到它反人民的局限性,當然前者是主要的。①英國1689年《權利法案》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憲法保障,使君主立憲制在英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②美國1776年《獨立宣言》以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為依據,提出人生而平等,擁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宣告北美獨立,被馬克思譽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權宣言”;1787年憲法確立了包括三權分立、聯邦制、共和制的美國式體制,是對啟蒙思想的第一次實踐,被稱為近代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法;1789年憲法修正案增加了規定人民基本權利的條款;《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從法律上廢除了黑人奴隸制,有利于人權的提高。③法國在人權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789年《人權宣言》依據天賦人權和主權在民的原則,規定了個人應享有自由、平等、民主、財產、安全的權利,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定了專制王權、神權和特權,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議員由選舉產生但有財產限制;《拿破侖法典》則明確規定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和一切公民享有的民事權利及保障契約的法律效力,從而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這些法律制度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推動了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發展。但是,資產階級的階級屬性決定了資產階級法律必然要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如在選舉權上有財產資格的限制,在財產權上保護私有財產的不平等;美國憲法還有種族歧視色彩,體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嚴重缺陷。
(1)三權分立學說的演變與實踐:三權分立是在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斗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首次提出三權分立學說的是17世紀英國著名思想家洛克,他認為權力有三種: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權,應分屬議會和君主。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發展了洛克的學說,明確提出了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分立的原則,三者相互獨立而又相互監督,以權力的“制約和平衡”為思想核心。洛克和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都是以君主立憲為前提的。三權分立學說,在共和政體下付諸實踐的標志是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三權分立學說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要求,成為資產階級反對專制統治的理論武器,它對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也為亞洲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值得借鑒之處,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制定。
(2)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現的資產階級革命新高潮的總體時代特征和各國革命或改革存在的問題:
總體時代特征:①這是工業革命在世界范圍內深入開展而在政治領域的反映。在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的前提下,舊的上層建筑嚴重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這是出現這場革命和改革潮流的根本原因,而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又進一步推動了革命和改革的出現。②革命和改革范圍廣。其涉及歐、美、亞三大洲,使資本主義制度得以在世界范圍內確立。③具有多樣性特征。首先是資本主義確立方式的多樣化,有改革方式(俄日)、統一(德意)、戰爭方式(美);其次是革命和改革對象多樣化,有封建農奴制度、封建專制制度、分裂局面、黑人奴隸制等。④革命和改革內容具有豐富性特點。如美國南北戰爭既維護了聯邦統一,又解決了土地問題,還廢除了黑人奴隸制;日本明治維新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德意志統一的過程,同時是它取得歐洲霸權地位的過程。⑤革命和改革促進了本國經濟迅速發展,是本國歷史的重大轉折,奠定了其政治、經濟格局。如當前世界的發達德、日、意、俄等,就是通過這次革命或改革走上現代化道路的。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