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國社會意識形態的指導思想和核心內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通過不斷努力,在促進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提高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然而,在市場經濟和網絡條件下,作為高校公共基礎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教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新形勢下如何保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應有的生命力,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實效性,是當前高校面臨的新課題。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應適應新的形勢,在堅持科學性和思想性原則的基礎上,開辟馬克思理論教學的新途徑,創新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科技高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視域下,當代大學生樂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識、新觀念,主動接觸和學習經濟、法律、應用技術等學科知識。然而,與這種學習熱情形成對比的是,他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視和興趣明顯不足,少有大學生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為了保證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質量,確保馬克思主義教學應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有必要對造成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困難的原因加以分析。
(1)與我國目前市場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價值觀,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科選擇和學習態度由于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相關的制度尚未完善,社會整體價值觀處于變化和調整階段。當下,人們對于金錢財富和物質享受的追求獲得社會廣泛的心理認同,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被看成衡量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急功近利成為社會普遍的心理現象。這種社會心理以及它所折射出來的價值觀,左右和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科選擇和學習態度,具體表現為:大多數學生往往以“有用”或“無用”作為“學”與“不學”、主動學習或被動學習的依據,而衡量某一課程“有用”或“無用”的標準是該課程是否具有技術實用性、能否在短時間內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個人和社會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由于它不具備技術實用性、不能直接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更不能給受教育者帶來眼下的“實惠”,因此,往往被看作是不能給人們帶來實際效益的“無用”之學。這種價值判斷顯然是庸俗的、錯誤的。馬克思主義內蘊豐富的人文內涵和科學精神,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思維方法。因此,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如何引導大學生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理性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和功能,是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難點所在。
(2)信息時代網絡文化所張揚的自由與個性,分散了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文化的注意力不言而喻,當代中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和社會精神指導的價值觀和主流文化始終統領我國社會意識形態的陣地,但是,在信息時代,全球化、新技術革命和互聯網相輔相成,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深遠的影響。互聯網上豐富多樣的文化信息,網絡資訊開放、多元、便捷、平等、快速的特點和優點,較之于主流文化一貫的臨于上的單向度灌輸教育,顯然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可以在互聯網上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化樣式、文化內容,張揚自己的個性主張。可以說,網絡文化消滅了臨于上的傳者與居于下的受者的差異,在網絡這個平臺上,人人都是平等互動的文化參與者,它可以把人的自由個性充分發揮到極致。當下,網絡文化中各式各樣的、最彰顯個性的“客”文化,如播客、博客、威客、炫客、閃客、拼客、黑客、駭客等等,在凸顯網絡文化的平等性、互動性的同時,也顯示出網絡為個性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平臺。但是,也正是由于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兼之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監督,網絡文化的內容魚目混珠、良莠不齊。這就使得世界觀和人生觀尚未完全成熟、自制力和辨別能力不夠的青年學生,極易受到網絡不良文化的侵害。可見,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作為全新的文化范式,它沖擊著當代中國主流文化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對傳統的單向度灌輸教育方式提出挑戰,在一定程度上沖擊和削弱了主流文化對于大學生的影響力,也增加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困難。
(3)高校現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科書與中學政治教育內容重復考察中學和大學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學科體系,不難發現,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困境并非全然歸結為大學階段的教學乏力。事實上,大學生在中學階段通過政治課學習,反復背誦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概念和范疇,了解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但是,由于中學生在年齡、心理發展和抽象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客觀局限,他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往往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層面,流于教條式的死記硬背,難以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角度把握和領會馬克思主義。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以培養大學生科學思維的能力、自覺運用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可以說,兩者在教學目標上的遞進合乎教育教學規律。然而,由于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科書的內容框架與中學教材雷同,且基本概念、原理重復,這種情況使得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由于缺乏應有的新鮮感,影響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也削弱了馬克思主義應有的實踐性和科學性,增加了高校馬克思主義教學的困難。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既有歷史原因,更有來自現實的挑戰。創新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模式,是馬克思主義和時代發展的共同要求,也是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效果的必要之舉。
(1)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應有之義和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誕生160多年來,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與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運動和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內容和特點,給馬克思主義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作為開放的發展的科學,其不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緊跟時代的步伐,始終嚴格地以客觀實際為根據,不斷自我創新和發展。因此,與時代同步,不斷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獨特的理論品質。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作為實踐的哲學,又是立足于實踐,以服務于人類實踐為目的。實踐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理論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和發展。當代社會,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方式,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在實踐中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踐沒有止境,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就沒有止境。馬克思主義不斷創新的理論品質,決定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不能自囿于固有的思維定勢和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相反,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2)傳統教學模式落后于時代和現實,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只有創新,才能克服以往習慣思維的束縛,體現時代發展的最新要求由于歷史和認知等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形成一套固有的模式沿用至今。這種教學模式注重教學內容的思想性、理論性和體系的完整性,而對理論的實踐性和社會現實性重視不足。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教師權威型和單向式灌輸。在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上,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宣傳馬克思主義曾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然而,時代在發展,今天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必然要在教學模式上體現和反映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趨勢,增強實踐性、實效性。與此同時,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自主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單向灌輸方式落后于現實。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如果停留于傳統模式,必然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影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和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3)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文素質教育和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向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提出新的要求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和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未來的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促進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新時期黨和的一項重要工作。然而,由于我國現行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滯后,遠不能適應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據此,中央、國務院推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必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就是要“轉變傳統的人才觀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馬克思主義涵蓋經濟、政治、文化、宗教、倫理等多方面的內容,內蘊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要彰顯其人文價值、人文內涵,充分發揮其對大學生人文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影響和作用,必須創造性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創新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高校現行馬克恩主義理論教學創新,最重要的是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和教學模式,創新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1)解放思想,創新教學觀念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的前提基礎教學觀念創新一要打破傳統的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簡單地等同于政治教育的教學觀念。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內在地包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科學精神。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和全部價值,尤其注重開發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培養大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方面的價值。二要轉變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確定不變的知識的認識偏差,把培養學生的科學和創新思維能力作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目標。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的知識或教條,而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理論。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不但要向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及蘊涵其中的豐富思想,更重要的是向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培養學生面對現實世界的科學態度和客觀精神,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勇于創新的勇氣和能力。三要確立和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新理念,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個體性。“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的矛盾的統一體。過去人們往往過于強調教師的權威,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把學生簡單地看成是受教育者,而忽視了學生作為能動的認識主體的地位。這不僅不利于師生之問的良性互動,更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必須正確認識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關系,“教”是手段,“學”是目的。教師是主導,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學生是主體,也是目的。
(2)不斷深化和充實、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內容馬克思主義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有機統一。作為絕對真理,其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原理有其內在的穩定性;與此同時,作為相對真理,馬克思主義又是不斷發展的理論。由于大學生在中學階段通過政治課的學習,已經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因此,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上的創新,應著眼于“精”、“深”和“新”。以往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的完整性,內容多而不精,這就使得教學過程對問題的探討難以深入,由此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要避免內容重復,需要在“精”上面做文章,即避免面面俱到的全面浮淺,注重和突出重點內容,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實際運用。而只有“精”,才能“深”,即深化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只有“深”,才能真正體現學以致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曾經說過“學馬列,要精,要管用”,就是這個道理。“新”,則是根據已經發展的客觀實際,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一方面,對某些已經過時的說法和內容予以“刷新”;另一方面,聯系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和理論研究的新成果,不斷充實和豐富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時代感、現實感。
(3)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方法的創新現階段,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主要是課堂教學,且基本上采用單向式“說”、“教”方式,這種教學方法的弊端在于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和發揮。因此,教學方法的創新,必須堅持和貫徹一個基本原則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是主體,也是教學實踐活動的目的。教師既要善于把教學活動置于理性的主導之下,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問題意識和情感因素,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使學生真正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從事認識活動的自覺能動的主體,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不能完全避免“說教”的情況下,引人情境教學、案例分析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必要把社會實踐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教育是一種導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導向。充分考慮到社會生活的導向作用,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思維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促進學生內在情感和意志的升華,進一步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實效性。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