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高等學校創業教育及創業性人才的培養不僅應該納入高等學校整個教學的課程體系。還應將培養創業人才作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目標。文章闡述了培養創新性創業人才的意義及做好創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高校學生的創業教育,通過創業教育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樹立學生的創業人格。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旨在不斷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加快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化力度。
高等學校在創業教育過程中,必須通過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的改革,將創新意識、創業教育理念貫穿于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教學及第二課堂的課外活動中,通過營造一系列的創業教育氛圍,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樹立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培養學生創業能力,以滿足經濟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要。
1、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方法。創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教育我們每個大學生都去開辦,創造企業。當老板,而是培養大學生不斷地樹立創業意識、培養創業思維、掌握創業技能,通過創業教育提高創業綜合素質,最終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能在就業的道路上發揮主人翁的作用。
2、創業教育是大學專業知識教育的延伸。學校的培養目標是為了使學生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創業教育就是要培育學生的這一素質。創業教育不僅僅是鼓勵創造性、自立和個人的主動性,還應該包括金融、商貿、營銷、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所以,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創業方面的訓練會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創業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業教育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規范化、制度化。通過規范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創業教育而言,有關部委早有明確的文件,2002年,教育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等部委以及許多地方相繼出臺了有關政策,鼓勵和幫助大學生自主創業、靈活就業,2010年教育部在“教育‘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加強高校學生的創業教育,就說明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培養大學生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緊缺型人才的教育,而是為了提高整體國民素質,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高校不斷的擴招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莫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大學畢業生就業也由原來的統一分配變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要讓大學生適應新的就業形勢,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師應樹立現代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社會適應性,積極探索創業教育的新型教學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競爭意識,以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通過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使他們了解創業教育的深刻意義,認識到自主創業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從而真正理解創業是更高層面上的就業。
21世紀的發展靠人才,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其實是具有創業能力和開拓精神的創新型人才的競爭。如果高等教育還沿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將可能由于缺乏競爭力而被社會所淘汰。因此轉變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更具社會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根據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目前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同現代社會發展需要仍然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主要表現為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對和社會的依賴性過大,開拓性和主動性不足,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增強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化程度,高等學校必須加快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速度。
首先,高等學校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加大教學改革力度,使高校教師對人才培養觀有新的認識,牢固確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主動為學生自主創業提供良好的服務。其次,通過對教學大綱的修訂要教育學生樹立一種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學習觀,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養學生樹立創業意識。高等學校培養創新型人才需從人才培養方案的修改上著手,通過對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真正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整體教學思路貫穿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中,使教師真正了解創業教育的真實意義,了解創業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養大學生的自我就業意識,使他們有眼光、有膽識、有組織能力、有社會責任感,在畢業時做好創業的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再次,要從觀念上改變為創業而進行的創業教育,將創業教育的思想滲透到高校各方面教育中,貫穿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盲人的全過程中去。
高等學校為了做好創業教育,必須培養一支教學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實戰經驗豐富的教學團隊。一支穩定的教學團隊不僅能深入研究創業教育的方法,還能在該領域做深入的調查研究,營造創業氛圍,對創業教育的連續性起到積極的作用。
有了穩定的創業教育團隊,高校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確立創業教育目標,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課程體系的改革,增設創業教育課程,構建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學模式。高校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應該包括:(1)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2)培養學生創業需具備的基本素質、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質。(3)引導學生掌握創業需具備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
高等學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既需要講授創業教育的基本原理,更需要溝通,不斷滲透創業意識。在探索創業教育的方法上,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做創新性改革:一是互動式學習方法。教師可以通過經典案例“現身說法”,提高學生的創業興趣。實施互動式教學的教師既可以是創業成功人士,也可以是專職教師。二是技能培訓式學習方法。這種培訓方式選擇某一種特殊的創業技能為主要內容,邀請一些成功創辦企業的企業主授課。具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三是創業實習。高校可以建立學生創業實習基地,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為學生創業實習提供一定的創業基金或為學生提供創業貸款。通過以上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
高校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走校企聯合的模式。一是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創立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和創業實踐能力。二是通過校辦產業、研究所、科技開發等創收單位籌集一定的資金,建立創業基金會、創業協作會等組織機構,為學生提供創業實戰演習場所。根據學校專業設置情況,制定周密的創業培養計劃,通過創業教育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利用周末及業余時間創立一些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的實體。三是通過勤工助學幫助學生培養自立自強的創業能力,增加創業體驗、熟悉社會環境,學會社會交往。日是通過當地的科技孵化園區,為學生搭建創業的平臺。
高校定期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實踐活動,各種專業競賽、科研活動、創業設計競賽活動。如一種社團或沙龍的組織與管理,一次公共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一種刊物或報紙的策劃與創意、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路徑的構想、一個科研或學術研究的立項起草與申請等等,這都有利于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競賽中選拔出來的部分應用性的成果。通過改進、提高、推廣并最終走向產業化。也有利于造就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