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他們心理素質的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祖國的未來。而從在校大學生心理現狀來看,他們身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主要來自學業競爭、人際交往、自我評價等方面。為有效解決這些心理障礙,需要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健康觀、培養其健康的學習心理,并通過開設心理門診、進行心理咨詢和測量、建立心理檔案、培養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等方面進行教育與轉化。
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有幸進入大學的人往往以競爭勝利者的姿態出現,在一片贊揚聲與羨慕的目光下,優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在群英薈萃、強手如林的新環境中,以往的優越不復存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使他們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確認識理想中的自我和擺在他們面前的客觀現實,不能正確對待挫折與失敗,致使一些大學生焦慮心理,引起心理失衡。
在陌生的環境中尋找良師益友,以求得被人理解和接納是大多數新生強烈的需要。但由于交往的機會較少,缺乏主動性,加之青春期的心理閉鎖等原因,同學之間不易吐露真情,交換思想,致使一些大學生由于自己找不到知己而悶悶不樂,有的因不被別人理解而惆悵。他們內心矛盾、焦慮、抑郁、感到孤獨,缺乏一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大學生基本上能從理論上較客觀地評價自己,有較明確的自我主張,但有時他們義過高地估價自己,實際上又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他們常常面臨著自我否定的心理沖突。這種沖突帶來對自己的懷疑和厭惡,使自己陷入白卑與孤獨,無論對自己估價過高還是過低,都容易失去心理平衡。
大學生處于青春期,在生理上性機能己充分發育,性意識體驗也十分強烈,但是,社會道德準則、法律規范又使他們理智地對待生理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需要得不到滿足的心理矛盾。有的大學生由于沒有處理好這一矛盾而為性問題煩惱、焦慮。
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教育以及文化科學知識的前提,是大學期間正常學習、生活、工作的基本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個人的成長,也關系到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一代新人的培養。明確心理健康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了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問題,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預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優化心理素質,促進人格成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內在要求。
隨著兩個文明的發展和提高,人們對健康和長壽的期望也越來越高。但社會的發展又迫使人們卷入一個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各利,生活刺激增多、污染嚴重的境況之中。面對生活環境的變化,選擇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個體身心健康相統一的生活方式,是實現人們期望的根本途徑。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
學習是大學生的首要任務,健康的學習心理對大學生完成學業起著重要作用。目前大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的不健康心理主要有:惰性心理、厭學心理、懼考心理、怯場心理、舞弊心理等等。一年級新生剛剛從緊張、高競爭的中學生活來到相對獨立的大學學習、生活環境中,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尚未掌握大學的學習規律,依靠教師的心理還未完全克服,自我管理能力相對較弱。特別是考取大學的都是中學學習的尖子,一旦在大學競爭壓力下受挫折,就容易產生心理失衡。針對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這些不健康心理,加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顯得尤為重要。
心理咨詢就是通過咨詢者與被咨詢者的交談接觸的過程,給被咨詢者以心理健康知識的指導和幫助,并進行心理衛生的宣傳教育,從而提高其適應能力,緩解心理緊張和沖突,解決心理上的困擾和精神上的苦惱。其主要內容是:宣泄、疏導被咨詢者的情感以緩解情緒壓力;協助被咨詢者改善認知結構,以正常經驗取代舊的不正常的經驗,樹立對人、對己、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正確觀念和態度,為被咨詢者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建立與人相處的和諧關系,培養其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和行為習慣。
心理測量是一種對人的心理、行為進行標準化測定的技術,亦即依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確定出一種數量化的價值。通過心理測量,為我們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況提供了較為科學的信息和依據,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相應的決策參考依據。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連續、穩定地發展提供了基礎保證,為科學研究提供了詳盡的第一手資料,同時也為高等教育的科學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