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人們對高職院校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已有所認識,但這方面的改革至今仍步履維艱,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突破。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教學方法改革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教學方法改革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而在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教學方法的改革仍是較為薄弱的一個方面,如何富有成效地深化高職院校教學方法的改革,本文擬對此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以就教于有道。
其一,陳舊教學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按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手段,教師只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目的便達到。這種陳舊的教學觀念與視學生為學習的主人,將教學作為提高學生智能、發展學生人格的手段的現代教學觀念大相徑庭。與這種陳舊的教學觀相對應,教學方法是重講授,重灌輸。新中國成立前梅貽琦先生曾這樣描述當時高等教育的教學方法:“今日之教育,恐灌輸之功十居七八,而啟發之功十不得二三。”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方法的積習陳陳相因,根深蒂固。應該說,這種陳舊的教學觀作為內化了的價值觀、心理慣性、思維定式至今仍主導著大多數高職教師的思想。因此,教學方法改革的最大惰性和障礙,首先來自傳統陳舊的教學觀念,而教學方法改革深入推進難度最大的就是由傳統教學觀向現代教學觀的轉變。
其二,不重視了解、研究新教法。由于傳統教學觀根深蒂固,它所產生的惰性很容易使人們抱殘守缺,扛慣了“三八槍”,端起新式武器倒變得不適應起來,還是按老套套施教便當。一方面,按傳統教法施教輕車熟路;另一方面又不重視了解、研究、探索新的教法,其結果是自我封閉,惡性循環,教學方法改革勢必難以推進。
其三,缺少采用新教法所需的素質和能力。不同的教學方法,需要有不同的素質和能力與之相適應。由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具有灌輸性、封閉性、單向性的特征,組織教學相對簡單,因此,對教師素質和能力的要求較低。教師只要有較為豐富的學識,能給學生授業解惑,便可勝任教學。而現代教學方法則具有啟發性、開放性、多向性、互動性的特點,教學過程環節較多,組織教學較為復雜,特別是高職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準確、精要地講授專業知識,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方法啟發學生理解專業知識,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還要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創設職業崗位工作情境,指導學生進行技能訓練,發展學生智力,增強學生能力。這必然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
由此可見,教學方法改革難以深入推進的實質就在于,教法改革是教師進行自我更新、自我揚棄的一場深刻革命,要求教師從觀念上、心理上、思維方式上、素質和能力上都要先行完成一系列根本性的轉變。
其一,增強教法改革的緊迫感。任何改革都需要動力,高職院校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必須有一定的動力來推動,這就需要提高高職教師對教法改革必要性、重要性的認識,使之認識傳統陳舊的教學方法的嚴重弊端,認識深化教法改革是高職教育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以打破其心理平衡和心理惰性,使其產生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從而變“要我改”為“我要改”,積極主動地投身改革之中,將外在的壓力轉化為改革的內在動力,富有成效地將教法改革推向縱深。
其二,以轉變教學理念為先導。教學理念是對教學基本問題的根本看法,是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教學理念一旦形成,就會變得根深蒂固而難以改變。教學理念盡管只是作為觀念形態積淀于教師的大腦之中,但它反映了教師對基本教學問題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先進的教學理念有助于指導教師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采取正確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陳舊的教學理念則會阻礙教學改革,成為教學改革的攔路虎和絆腳石。因此,教法改革必須以轉變教學理念為先導,通過轉變傳統陳舊落后的教學理念,為教法改革掃清障礙,而代之以現代的知識觀、人才觀、學生觀和教學觀,從而確保教法改革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推進。
其三,從實際出發深化教法改革。教法改革必須從高職學生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遵循其心理、人格發展的規律,據此尋找其“最近發展區”,選擇與其發展成熟度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激活其心理圖式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之架設通往新知、形成技能的橋梁。而對于高職教師而言,則應增強自知之明,通過教學反思,了解自身素質、能力、人格和思維方式的長短優劣,使教法的選擇和改革既切合學生實際,又切合自身實際,避免教法改革上的形式主義,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特有功用,使教法改革更富成效。
其四,加強對新教法的研究探索。我們身處信息社會、網絡時代,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為教學提供了許多先進的教學技術、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許多新教法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應運而生,這就要求高職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研究探索現代教育技術下的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直觀性、開放性、互動性強的優勢,提高教學信息傳遞的密度和效度,向現代教育技術要效率、要質量。加強對新教法的研究探索還必須注意高職教育的特點,切合高職教育的實際。高職教育盡管從屬于高等教育,但它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種類型,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其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與普通本科教育并不一樣。高職教育以、建設、服務、管理一線技能型、應用型高級職業人才為培養目標,實踐教學在高職教育培養模式中占據突出的地位,這決定了高職教學的方法具有很強的實戰性、模擬性、操演性和實效性。高職教師只有清醒地明確高職教育特殊的目標定位,才能據此高屋建瓴地研究和探索具有高職特色的教學方法,特別是研究和探索實踐、實習、實訓教學的方法,以更好地實現高技能職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其五,提高高職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在教學系統的諸多要素中,教師發揮著主導的作用,是最為關鍵的因素。教師既是教學的設計者和策劃者,又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既是教學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又是教學的評估者和激勵者。教師素質和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其對教學方法的駕馭和運用,關系到其能否勝任教學方法的改革。無論多么好的教學方法,必須以教師相應的素質和能力作前提條件,如果教師的素質和能力達不到此種教學方法的要求,盲目地照搬照套,其結果或使此種教法在運用中走樣變形,或東施效顰,使此種教法流于形式,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用。深化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使教師的素質和能力與之相適應,采取各種激勵措施的導向,引導高職教師通過在職培訓、脫產研修、攻讀學位、職證考試、企業掛職鍛煉等各種途徑提高自身的素質能力,特別是提高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這樣才能使教學方法的改革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很強的操作性,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師操作起來會有一定的差異。本文不準備論述教學方法改革中的某些具體做法,只就改革中需要解決好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進行一番辯證地思考,希望能引起同行對這些問題的關注。
其一,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不搞全盤否定。我們要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是就總體而言的,這并不排除傳統教學方法的某些方面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如傳統教學方法的講授法,重視知識的系統性、科學性和邏輯性;傳統教學理論有關學與思的關系、知與行關系的見解,至今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實用價值。對傳統教學方法中這些千百年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精華,我們不能采取虛無主義的態度,簡單化地全盤否定,而應該取其精華,加以繼承,根據培養高技能職業人才的需要加以改造,再進行大膽的探索、創新。如果只講創新,不講繼承,這是簡單化和絕對化,創新就會失去根基;如果只講繼承,不講創新,這是墨守成規,教學就會因缺乏活力而成為一潭死水。只有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通過繼承吸收傳統教學方法的養料,通過創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教學理論才會根深葉茂,教學方法才會豐富多樣。
其二,正確處理好主體與主導之間的關系,不搞放任自流。教學方法改革的方向是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但在教學實際中,存在著這樣一種偏向,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卻忽視、放棄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具有比較淵博的學識,具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是其所教專業、學科的行家里手,在教學中起著導向和激勵的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的狀態怎樣,有賴于教師給予怎樣的導向和激勵。教師通過教學的設計和組織,將學生的學習導向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師通過各種激勵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一旦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被激發調動起來,并指向既定的教學目標,便將極大提高教學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其三,正確處理好教法創新與講求實效之間的關系,不搞花架子。現代教學方法具有開放性、探索性、靈活多樣性的特點,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特別需要創新精神。不創新,就不能突破傳統教學的藩籬;不創新,改革就無法向縱深推進,教學就活不起來。但強調創新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防止熱衷于趕時髦,只圖表面熱鬧,不問實際效果的偏向。教學方法的創新往往受制于教學對象特點,受制于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這就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創新必須從教學對象的實際、教師自身的實際出發。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企業經營要講經濟效益,投入要小,產出要大;不講效益,粗放經營,企業就要破產關門。教學方法的改革同樣需要樹立效益觀念,切忌一味追求花樣翻新,轟動效應,而要使教學方法的創新建立在與教學對象的特點、與教師自身素質能力相適應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教法創新才能收到實效,教學方法的改革在培養高技能職業人才中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其四,正確處理好整體推進與分步實施之間的關系,不搞一步到位。教學方法的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教學過程、教學因素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特別是高職教學方法具有特殊性,教學方法的改革會受到各種因素和條件的制約。如項目教學法是一種特別適合于高職院校的實踐性較強的教學方法,但能否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取決于許多教學因素和條件:它要求教師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較高的素質和能力,熟悉和了解職業崗位實際的操作技能和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才能從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出發,通過對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的分析,確定訓練項目,創設任務情境,指導學生圍繞一定的項目任務進行實訓操作。又如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必以一定的多媒體、網絡硬件設施為條件,還要求教師能夠熟練進行多媒體課件制作、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否則,就無法運用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方法。而因為教學方法改革受制于各種因素和條件,這就使教法改革難以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切忌急功近利,這就需要對教改的現狀進行深入的調查,理性的診斷,找出問題的癥結,考慮教法改革所受的制約和所需要的條件,從本校實際、教師實際、學生實際出發進行宏觀謀劃,確定教改整體推進的總目標,把總目標分解為具體的分目標,分步實施,逐步到位,扎實穩妥地將教法改革推向縱深。
其五,正確處理理性研究與探索實踐之間的關系,不搞紙上談兵。在教學方法改革的問題上存在著兩種偏向:一種偏向是對教學方法缺少研究,缺乏理性的認識,跟著感覺走,改到哪算哪,至于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樣改,認識模糊,陷入盲目;另一種偏向則是玩弄概念游戲,時髦的口號掛在嘴上,實質的改革卻停留在紙上談兵,沒有切實有效的實際行動。這兩種偏向都不利于教學方法改革的深化。任何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都以遵循一定的教學規律為前提,而教學理論則是對豐富的教學實踐進行抽象研究、理性概括的結果,是對教學規律的反映。通過教學的反思、理性的研究,把握了教學的規律,教學方法的改革才能建立在遵循教學規律、理性自覺的基礎之上。但是“批判的武器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對教學方法進行理性的研究并不能代替對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實踐。教學方法不同于抽象的教學理論,它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無論多么好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如果束之高閣,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不付諸教學實踐加以檢驗和完善,就無法改變現狀,從根本上動搖傳統教學方法體系。只有把對教學方法的理性研究與對教學方法的探索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高職院校教學方法的改革既充滿科學理性,又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富有成效地推向縱深。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