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及其相互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科學定位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正確運用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和教育對象的主動作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教育方針,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響的組織者和教育者。相對于教育對象來說是成熟的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始終起主導和支配作用,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教育對象現實的思想道德狀況出發,勇于探索、開拓創新,引導教育對象養成與社會未來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科學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真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鍵在于是否具有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具備主體性,即使身為教育者,也不能很好地履行承擔、組織、發動、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難以真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備了主體性,切實履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職能,才能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教育者的主體能動性的強弱,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用發揮的程度,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效率。因此,有否主體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必備條件,不斷增強主體性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用的必要條件。
荀子認為“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懷。”同志也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建設培養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覺悟,優良的道德品質,豐富的知識素養,“以人為本”的良好動機和良好的信息素質,才能鞏固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體認識和施加可控性影響的對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客體既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客體,如每個干部、教師、學生等;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群體客體,如員群體、共青團員群體、學生干部群體、教師群體等。而狹義的客體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學生個體和大學生組織。本文所指的是狹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相對于教育者來說是不成熟的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始終受到主體的主導、支配和調控,處于從屬的地位,其思想行為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教育和塑造下發生主體所希冀的變化。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與一般的物質客體不同,作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他們在接受教育時,不是完全被動的,也具有主動性。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不同于一般物質客體的根本特點之一。正是由于教育對象能夠主動地參與和接受教育,因而只有充分發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當然,這種主動性是接受教育的主動性,而不是教育的主動性,它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客體性的特殊表現形式,它不能因此而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客體地位。
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微妙也是最難處理的關系,正確認識和把握兩者的關系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要樹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地位平等觀念。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關系,無論在法律上、還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主體間關系。在現實生活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地位又是相互轉換的。教育者首先是教育對象,而教育對象也能成為教育者,也往往要成為教育者。教育者之所以是教育者,不僅是因為社會分工而造成的社會角色的安排;而且更是因為教育者具備了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具備了對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的掌握,事先進行了教育活動過程的設計和思考,才成為真正的教育者。教育對象之所以是教育對象,是因為他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的義務。因為,每個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稱職的工作人員,也才能轉化為合格的教育者。因此,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除了存在著先受教育與后受教育,專職從事教育工作、兼職從事教育工作還是非教育工作崗位之外,沒有其它的本質差別。
2.要樹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和諧互動觀念。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者與教育對象思想、信息和情感雙向交流、交互作用的過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起主導作用,通過灌輸理論知識、啟發覺悟、言傳身教等多種方式影響教育對象,使教育對象產生思想情感共鳴,進行信息交流和反饋,從而主動將教育影響內化為自己的品德認識、情感、信念。教育對象起積極主動作用,通過參與教育過程,選擇接受或拒絕教育影響,并進行信息反饋,以影響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認識和教育效果的評價,從而調整教育活動。只有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兩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充分調動起來,并且相互作用,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良性循環,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才能形成一種和諧互動的關系。
3.要樹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共享觀念。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精神共享,在社會生活中人需要共享精神、知識、智慧、意義,在共享中促進相互發展,保持共識,容忍差異。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都應該具有共享意識,都應該成為集體思維中的一個和諧音符;任何信息都應該成為也可以在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流動和交換;每一個人都應該參與并享受群體中所有人的全部意義,既參與其中,又分享彼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過程。在這種交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每個人都認真地傾聽他人的意見和想法,每個人也都徹底地表達出他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和看法,然后讓不同的觀點和意見之間彼此碰撞、激蕩、交融,從而讓真理脫穎而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在認真分析和研究教育對象的思想狀況及其發展規律、不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基礎上,正確運用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個新起色。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期刊論文網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