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動脈尖綜合征由Caplan(l980)首先報道。屬缺血性腦血管病,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類型。由于此區的局部解剖學特點,此區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常可導致多個以上梗死病灶,臨床表現較重,故早期識別及積極處理,是能有效提高TOSS的搶救成功率的關健。以下對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TOSSII例的臨床診療資料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1例中男8例、女3例,平均59.5歲。有高血壓病史伴心房顫動史8例,糖尿病史3例,血脂異常史6例。安靜中起病6例,活動狀態或激動時起病5例。
1.2臨床表現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病前有眩暈、惡心、嘔吐。病中出現眼球運動障礙及睦孔異常9例,不同程度意識障礙10例,視覺障礙4例,嚴重記憶障礙l例,肢體癱瘓9例。
1.3影像學檢查11例患者均行頭顱CT掃描檢查,未明確病灶者行MRI確診。所有患者均見小腦上動脈及大腦后動脈供血區中2個或2個以上區域同時出現病灶(8例發現3處或3處以上病灶)。梗死部位:為雙側丘腦、中腦、枕葉、小腦、穎葉內側面和腦橋。其中3例大面積腦梗死分布在小腦、枕葉或穎葉內側面。
1.4治療方泣全部病例均按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給予改善腦循環、腦保護劑、降纖、抗血小板、抗凝、抗感染、對癥治療。榕栓治療l例。其中大面積梗死者給予降顱壓。
2結果經積極治療后好轉5例、改善3例、惡化后自動出院2例、死亡1例。
3討論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SS)是缺血性腦血管病中一種比較特殊的類型。由于此區的局部解剖學特點,此區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常可導致多個以上梗死病灶,1臨床表現多樣。基底動脈尖端分出兩對動脈即小腦上動脈和大腦后動脈,其分支供應中腦、丘腦、小腦上部、顏葉內側及枕葉。
故可出現以中腦病損為主要表現的一組臨床綜合癥。表現為眼球運動障礙及睦孔異常:一側或雙側動眼神經部分或完全麻痹、眼球上視不能(上丘受累)及1個半綜合征,幢孔光反應遲鈍而調節反應存在類似Argyll- Robertson幢孔(頁蓋前區病損)。不同程度意識障礙:一過性或持續數天,或反復發作(中腦和/或丘腦網狀激活系統受累)。視覺障礙:對側偏盲或皮質言。嚴重記憶障礙(穎葉內側受累)。
由于TOBS不侵及或較少侵及錐體束,故癱瘓較輕。但常因病灶缺血水腫波及錐體束,故臨床中見到較輕的肢體癱瘓。基底動脈深穿支和大腦后動脈分枝缺血或閉塞,致大腦腳、丘腦梗死產生偏癱,丘腦梗死時癱瘓是因水腫影晌內囊所致,一般程度輕,為不全癱瘓,恢復較快,但偏身感覺障礙持續時間較長。本組11例中6例出現偏癱伴偏身感覺障礙,頭CT或MRI示均為丘腦梗死。其特點為梗死灶常位于丘腦的中心,多散在于內髓核周圍,有時表現為雙側丘腦碟形低密度灶,該影像被認為是TOBS的特征性表現[坷。為丘腦穿通動脈發生閉塞所致,其感覺障礙重,不易恢復。本病的病因主要為血栓形成,其次為檢塞、動脈炎、動脈瘤和血液動力學改變等引起。危險因素為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患、椎基底動脈系統腦缺血發作等。
頭顱CT、MRI檢查對TOBS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發現雙側丘腦、丘腦下部、中腦、腦橋、小腦、穎葉內側及枕葉2個或2個以上部位梗死灶即可確診,可同時累及幕上及幕下結構,以枕葉、丘腦和腦干首端(中腦和腦橋)易受累,但CT所見與臨床體征并不完全一致,臨床有明顯腦干體征,CT檢查陰性者應行MRI,有條件早期可加DWI檢查。治療除按缺血性腦血管病常規治療外,主要針對病因和發病機制,同時積極防治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本組病例中經積極治療后好轉5例、改善3例、2例惡化后自動出院、死亡l例。預后與梗死部位、數量以及病人年齡、性別、意識障礙程度有關。因老年男性病人既往常有長期嗜煙史,如有昏迷常伴發肺部感染及消化道應激性潰竊,預后差。腦血栓形成超早期可行溶栓治療,頂后較好。我院目前臨床腦血栓形成溶栓治療較少,主要原因是大多數病人就診時已過超早期(6min內)且交待溶栓治療后有繼發腦出血可能后。TOBS的早期識別及積極處理,是能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健,大多數病情呈進展性,預后不良,死亡率高,正確及時的治療可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