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調查分析優質護理服務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2年10月-2014年8月在我科治療的28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我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工作的前后分為兩組,每組患者選擇144例,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為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前的住院患者,觀察組為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后收治的患者,對前后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以及滿意度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對照組患者的滿意率為70.1%,觀察組患者的滿意率提升為96.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心內科,實施優質護理服務能夠提升護理服務質量,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滿意率和護理依從度,有利于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應該在臨床實踐中廣泛推廣。
【關鍵詞】優質護理服務心血管內科心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722.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10-0474-02
健康理念的普及,使人們對于健康需求也逐步提高,以病人為中心的;生物-社會-心理”這種護理模式就隨之誕生。優質護理服務是一種系統的、具有創造性的、整體有效的護理模式,它注重給予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優質護理服務不僅可以使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心理舒適度有所改善,同時也可以使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有所提高。護理人員應視不同的患者個體進行護理。護理工作的關鍵在于護理人員是否以患者為中心,在護理工作中,要緊緊圍繞患者的需求,為其提供安全、科學、優質、滿意的護理服務,并能夠及時觀察了解患者的需求,主動向患者提供個性化護理服務。所以,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如何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課題。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2014年8月在我科治療的28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每組患者144例,其中對照組為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前的患者,觀察組是我科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后收治的患者。對照組144例患者中有男76例,女68例;年齡47-78歲之間,平均57.7歲。觀察組144例患者中有男78例,女66例;年齡43-76歲之間,平均55.3歲。本次研究選擇的288例患者排除外老年癡呆、昏迷、危重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情等方面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患者
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將患者為關心的,如病房環境的舒適度、疾病相關知識的獲得、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患者在住院治療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及患者的一些個人要求和習慣等問題列于表格上,讓參與調查的患者進行填寫,并給予2-3天的考慮時間,后收回調查表,從而掌握了這些患者的真實感受。
1.2.2優質護理服務的主要內容
1.2.2.1優質的病房環境
病房是患者就醫治病的重要場所,病房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患者疾病的康復,具體表現在患者在病房中是否舒心,對環境是否排斥,對醫療服務是否滿意等。一項調查顯示,患者對病房環境有較高要求的,占67.2%。因此,要求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一個安全、清潔整齊、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如果可能,還應布置些賞心悅目的花卉,讓患者的精神愉悅,對創造親切、溫馨的環境很有幫助。同時,突出專科特色,在病區設立一些心血管疾病相關知識的宣傳欄等,方便患者了解更多與疾病相關知識以及建立自我保健意識。優質的護理服務不僅要求護理人員一些基本的幫助患者適應醫院的環境,更要力求為患者營造良好治療環境和心理護理。
1.2.2.2貼心的心理護理服務
護理人員應使患者能夠正視自己的病情,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與他們充分溝通,避免因心理因素而焦慮抑郁,鼓勵患者,增加患者的信心和自我調節能力,減少他們的顧慮,以便更好的配合治療,早日康復。在剛住院時,護士應主動向患者介紹醫院的情況和病房環境,幫助患者消除陌生感和不信任感。一些患者在確診后往往會有一定的恐慌心理,造成煩躁、抑郁、絕望、緊張等不良情緒的產生,這都會成為后序的治療和護理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護理人員應當給予患者專業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導,指導病人適當的宣泄負性情緒,建立應對困難的能力。
1.2.2.3合理的飲食指導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飲食上切忌不可食用過咸、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每餐不可過飽,以免加重心臟負擔,易少量多餐。心功能正常時應多飲水,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水果和蔬菜。護士在健康飲食的宣傳方面,除了介紹飲食的營養均衡外,可以指導患者,對喜愛的食材采用比較清淡的烹調方式,對飲食指導依從性差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當耐心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說服患者達到健康飲食的目的。
1.3統計學處理
對觀察組以及對照組兩組之間收集到的資料使用SPSS17.0進行統計比較處理,兩組數據資料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觀察組患者,對護士的各項工作感覺良好,患者滿意度明顯提升,滿意率為96.5%,對照組患者的心理滿意程度為45.1%,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討論
隨著大眾對健康需求的提高,優質的護理服務也越來越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并在實踐中得到了不斷的深化和拓展。它是醫學發展的必然,它使得護理人員從初以重視疾病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轉變為以重視患者為中心的責任制整體護理。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連續的護理服務,實施優質的護理服務重點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抓好入院介紹及詳實的告知環節,滿足患者身心需要。第二,住院后,護士要以高度的責任心,認真細致地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工作。第三,注重心理護理。第四,延申優質護理服務至患者出院以后,出院時可以將健康教育的內容如飲食調理、適當運動等做成健康教育卡送給患者。并進行出院患者的電話回訪和上門回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