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骨折周圍的軟組織會受到損傷,如果軟組織在修復過程中發生粘連,就會影響肌肉的收縮功能,使關節的活動受限,反之,由于關節活動受限及固定材料的限制,又會影響肌肉的收縮運動,久而久之,肌肉就會發生廢用性萎縮,關節也會發生粘連或僵硬。以下是我院收治的150例骨科術后患者,術后給予康復護理,經4-12個月(平均7.6個月)隨訪,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50例,男74例,女76例,年齡18-69歲,均為外傷后行手術治療,術后給予康復護理。
2術后康復
2.1早期康復自傷后或術后1-3周視手術的嚴重程度及創傷部位而定。對于穩定性骨折,旦腫脹和疼痛減輕(般傷后5-7天)即可開始主動活動,做肌肉自主的收縮和舒張運動,促進深靜脈血液回流,減輕軟組織水腫,防止廢用性肌萎縮。因疼痛引起反射性肌肉痊孿以及外固定限制,妨礙了創傷部位或傷肢關節的活動,應采取如下措施:(1)抬高患肢、減輕水腫。術后將患肢連續性抬高,使患肢高于心臟水平線。指導患者患肢進行主動活動,有助于靜脈回流,是消除水腫的有效簡便的方法。(2)鍛煉肢體末端的關節,固定肢體中的肌肉行等長收縮,每日進行多次,每次15-20mino(3)連續被動活動(CPM),創傷肢體長期制動后,可產生關節疼痛、水腫、粘連、僵硬、肌肉萎縮以及因關節軟骨萎縮壞死所致的退行性骨關節痛,CPM裝置的作用是使肌肉處于無收縮狀態下的被動活動,術后肢體活動度從30。開始,逐漸增加角度,每天不少于3-5次,持續3-4周,如髓關節活動角度250_900,活動。a_900。使用CPM后,手術后傷口和關節疼痛緩解或消失,促進術后部位的血液循環和關節滑液的循環,利于水腫消退,防止術后關節粘連、僵硬、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度,縮短住院時間。
2.2中期康復自術后3-6周起至8-10周,傷口及軟組織己愈合。尚未愈合的被包扎的關節、傷口、肌肉、肢體等會出現明顯的萎縮,可致肌力、肢休功能減弱。在此期間,主要恢復創傷關節、肌肉、肢體的活動能力。當拆除縫線和外固定后,逐漸進行肌體康復訓練,增加全身各部位的活動范圍,逐步增加活動量,有益術后身體的快速康復。
2.3后期康復經過早、中期康室,患者身體有了一定的恢復,在此基礎上增加鍛煉,以增強肌肉力量和全身關節的活動度。肌肉力量的增加有賴于持續性、漸進性的鍛煉,同時采取多種康復鍛煉形式,不斷提高鍛煉興趣,克服害怕心理,直到后完全恢復功能。
3功能鍛煉
3.1對患者應有針對性的指導
功能鍛煉是以恢復肢體的生理機能為主要目的。上肢鍛煉以恢復手指抓、捏、握等功能為中心,同時注意肩、肘、腕關節屈|伸旋轉功能鍛煉,下肢應圍繞負重、站立、行走為中心。例如.腔|胖骨骨折的患者,術后第1天即可在床上鍛煉,如做股四頭肌的|舒縮和足趾屈曲、背伸、膝關節的伸屈活動,1周后可適當加大舒縮活動等。#p#副標題#e#
3.2解決好早期功能鍛煉的疼痛問題術后前3天,患者面臨大的問題是疼痛,患者因此減少或|拒絕鍛煉。這時護士將起關鍵作用,應耐心地鼓勵、同情、理解|患者,協助患者鍛煉,及時調整鍛煉時間。同時要觀察患者的心|理反應,并對康復訓練中不成功的動作耐心糾正,對每一細微的|進步都應給予肯定和贊揚,以增加患者的信心。功能鍛煉要根|據病情以及患者耐受程度循序漸進。由于傳統習慣,許多患者術后不敢活動,擔心切口裂開、出血、感染等,護士應及時解釋、安慰、鼓勵他們。同時配合主治醫師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護士在這階段經常到病床前進行巡視和督促,協助患者鍛煉,以便鞏固取得的效果。
3.3骨科功能鍛煉需有序進行
為了使患者回歸社會,有高質量的生活能力,加強肌力訓練尤為重要,功能鍛煉應在醫護人員的正確指導下進行,應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可急躁過猛,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至IJ多,我們認為功能鍛煉應以不讓患者感到過度疼痛和疲勞為宜,并避免不利于骨斷端穩定的活動,不同部位或同一部位不同類型的手術應采取不同的鍛煉方法,功能鍛煉應以主動鍛煉為主,被動鍛煉為輔。因為被動鍛煉易造成肌肉韌帶的拉傷及關節部位反映性滲出,影響康復效果。
4結果和意義
加強功能鍛煉的指導,使"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得到充分體現,患者得到比以往更全面的護理和有效的鍛煉,極大地減少和避免了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如.骨質疏松及關節僵直、肌肉萎縮、肌膛孿縮、壓瘡等。提高了患者的健康自護能力和配合治療|的主觀能動性,使護患關系進一步溝通,更使護士的知識面得到拓寬。
4.1促進消腫防止關節粘連和僵硬
骨折后,骨折處的軟組織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水腫,使靜脈、淋巴回流受阻,因而會出現傷肢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