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醫藥雜志是福建省衛生廳主管,中華醫學會福建分會主辦,福建省醫學科學研究所承辦的綜合性醫藥學術期刊,1979年創刊,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宗旨為貫徹預防為主、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辦刊方針;立足本省,及時報道國內外醫藥衛生科研成果及防治疾病經驗,反映其進展及水平,為省內外各級醫藥衛生技術人員提供學術交流平臺。特色為科學性強,信息量大,具有實用性及先進性。
欄目設置
設有論著與臨床報道、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實驗研究、臨床檢驗、藥物與臨床、醫院管理、經驗教訓、講座綜述、護理、基層醫生園地、短篇報道、病例報告等欄目
特色
為科學性強、信息量大,具有實用性及先進性。
獲獎
福建醫藥雜志1984年獲福州市先進集體稱號;1992年6月獲福建省首屆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1996年10月獲福建省第二屆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1997年10月獲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獎,同年獲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
收錄
1997年本刊上網以來,相繼成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入編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收錄期刊,并在;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網, 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2001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科技部評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投稿要求:
1 論文撰寫要求
1.1文題 文題力求簡明、醒目,應準確地反映論文的主題。中文文題一般在20個漢字以內為宜。盡量不用縮略語。英文文題應與中文文題含義一致。
1.2作者 作者應具備下列條件:
參與選題和設計或參與資料的分析和解釋者。
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者。
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核對,在學術界進行答辯,并終同意該文發表者。凡在論文上署名的作者,均應簽名授權發表。僅參與獲得資金或收集資料者不能列為作者,僅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為作者。其他對該研究有貢獻者可列入致謝部分。通信作者應在投稿時確定,如在來稿中未特殊標明,則視第一作者為通信作者。第一作者與通信作者不是同一人時,在論文首頁腳注通信作者姓名、聯系電話及E-mail。
1.3摘要 本刊一律采用4項結構式摘要,具體層次為: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和結論(Conclusion)。具體要求:
目的:需與正文前言相一致,與結論相呼應。
方法:需包括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的名稱和必要的分組情況。
結果:與研究結論相關的主要結果及數據、統計學意義均應列出,并與文內核實無誤。
結論:需與研究目的相呼應。
中文摘要一般在300字左右,英文摘要則與之相對應。論著稿摘要請譯成英文。英文摘要請譯出文題、作者姓名(姓的全部字母均大寫,名的首字母大寫,雙名中間加連字符)、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及郵政編碼等。
1.4圖 圖(含照片)要精選并應有;自明性”,即只看圖、圖題,不閱讀正文,就可理解圖意。圖應有圖序和圖題,并在正文中標示。圖中注釋符號請用;a、b、c、d ……”等英文字母標注。
線條圖 打印應該點線分明、粗細適當、墨色均勻、切忌淺淡。圖的大小通常以9 cm×6 cm為宜。橫縱坐標標目應簡明,且必須標注量、單位國際符號。坐標上的量與單位的符號和縮略詞應與正文一致。
照片 請選用圖像清晰、層次分明、反差良好的黑白或彩色照片。顯微照片應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組織切片照片要選準所需顯示的部位,并將其置于照片中央或用箭頭標示為宜。對可辨認的患者照片,作者應負責征得患者的同意,并進行技術處理,盡量使其不易辯認,請在照片的背面注明作者名、圖序與上下方向。為防折損,請放在硬紙袋內,勿粘貼在稿紙上。
1.5表 表應有;自明性”,有簡明、準確的中文表題。遵照統計學要求繪制,并寫出表序,隨文排版。表內一般用阿拉伯數字,上下行位數對齊;數據必須準確。
1.6致謝 對參加部分工作的者、接受委托進行某項工作的輔助人員,以及給予指導、提供資助者,可用簡短的文字表示感謝。原則上應征得被感謝人的同意方可提名感謝。致謝內容加括號置于正文之后,參考文獻之前。
1.7參考文獻 必須以作者親自閱讀過的(5年內為宜)主要文獻為限,在文內用角碼標注(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表示)。內部刊物、未取得國內統一刊(書)號的會議論文集及待發表資料等請勿作為文獻引用。
期刊文獻的著錄格式 作者.篇(題)名.刊名,年,卷(期):起頁-止頁.
作者不超過3位應全列出,姓名之間加逗號;4位以上作者應寫出前3位作者,再加逗號及;等(et al)”。
1.8 醫學名詞 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醫學名詞》為準,暫未公布者仍以人民衛生出版社編的《英漢醫學詞匯》為準。中文藥物名稱應使用2005年版藥典《法定藥物》或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輯的《藥名詞匯》(非法定藥物)中的名稱,英文藥物則采用國際非專利藥名,不用商品名。
1.9縮寫詞 除已被公認常用的縮寫詞可不加說明直接引用(例如:ACTH、DNA、HBsAg)外,其余第1次出現時一律先寫出中文名詞后括號標注英文全稱及縮寫詞,文中引用中國人姓名時,應寫全名。
1.10 計量單位 嚴格執行國務院《關于在我國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全面貫徹國家標準GB 3100~3102?93《量和單位》的規定,在文稿中應正確使用和書寫量和單位的名稱和符號。量符號以斜體拉丁或希臘字母表示(pH用正體),例如:m(質量),t(時間),λ(波長)等;為表示不同的限定條件,量符號可設下角標,例如:物質B的量濃度CB,物質B的質量濃度ρB等。單位符號一律以正體拉丁或希臘字母表示,例如kg(千克),m(米)等。圖表中表示數量的量和單位時,應采用;量/單位”的標準化形式,即把量符號寫作分子,單位符號寫作分母。例如,;t/h”(時間單位;小時”),;p/kPa”(壓力單位;千帕”)等。人體內某物質的含量,凡已知相對分子質量者,一律用物質的量濃度單位表示;尚未精確測得相對分子質量的組分,如某些蛋白質,仍可用質量濃度單位表示。不論使用的量濃度或質量濃度,一般使用L(升)作為人體檢驗組分濃度基準單位的分母。組合單位符號中表示相除的斜線多于1條時應采用負數冪的形式表示,如;mg·kg-1d-1”不能寫為;mg/kg/d”,也不能寫為;mg/kg·d-1”。帶長度單位的每個數值后的單位不能省略。如40 mm×20 mm×30 mm不能寫成40×20×30 mm,也不能寫成40×20×30 mm 3。
1.11 數字用法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且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字。數值的修約不能采用;四舍五入”法則,應為;4舍6入5看后,5后有數進上去,5后為零看左數,左數奇進偶舍棄”。數值范圍的表示形式:5至10應為5~10;5萬至10萬應為5萬~10萬,不能寫成5~10萬;3×109至5×109應為3×109~5×109,或(3~5)×109,不能寫成3~5×109;60%至70%應為60%~70%,不能寫成60~70%。以百分數表示的均值和標準差應寫作(50.2±0.6)%,而不寫作50.2±0.6%或50.2%±0.6%。分數的分號用斜線表示,數學公式例外。
1.12 外文與符號
應正確使用外文字母的正斜體、大小寫和上下角標。外文字母、阿拉伯數字、百分號之后的句號用黑圓點;.”。
單位和詞頭符號一律用正體,量的符號必須是斜體。國際單位制中單位名稱來源于科學家姓氏時,其第1個字母應大寫,如:帕[斯卡]、焦[耳]、瓦[特]……(Pa、J、W…)。
統計學符號 按國家標準GB 3358?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常用統計學符號如下:
樣本的算術平均數用英文小寫字母表示(中位數仍用M);
標準差用英文小寫s;
標準誤用英文小寫s;
t檢驗用英文小寫t;
F檢驗用英文大寫F;
卡方檢驗用希文小寫χ 2;
相關系數用英文小寫r;
自由度用希文小寫υ(鈕);
概率用英文大寫P(P值前給出具體檢驗值,如t值、χ 2值、q值等)。以上符號均用斜體。
1.13 連接線 用于把意義密切相關的詞連成一體,我刊用半字線;-”,若表示范圍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