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工作經驗,不少剛接觸SCI的同學問小編:sci是什么意思?小編今天就跟大家詳細講解下SCI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SCI是個數據庫?是個評價體系?是個標準?還是一個出版社?
要說清楚這個事情,先要了解文獻與文獻之間的關系。首先要知道,基乎沒有一篇文章是獨立存在的,里面有一部分重要的內容就是;參考文獻(References)”,這讓科學研究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方展。所以文章與文章之間就有了錯綜復雜相互引用的關系,就好像Facebook上的人際關系網一樣,文章之間也有引用關系網,總結起來有四種關系:
1)你引用我(Cited)
2)你被我引用(Citing)
3)咱倆互不引用但說的事兒相關(Relavant)
4)完全沒關系
然后美國有個教授就這些關系提出了一種新的研究理論,利用文章間的引用關系可以對一個Idea做三個維度的擴展研究。比如你先找到了一篇你認為非常感興趣的文章A,發現A引用B,B又引用了C...這個維度就是;越查越深(早)”;如果發現從A被B引用,B又被C引用...這個維度就是;越查越新”;如果發現A與B、C都沒有互引但很相關,這個維度就是;越查越廣”。這三個維度很好地保證了科研的完整性,所以基于這個理論,這位教教授搞了個機構叫ISI(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把論文的引用關系梳理清楚,大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員的研究效率。
這個大名鼎鼎的數據庫就叫;Web of Science”,里面按學科和類型分了好幾個庫,期刊方面有:
* 理工科的叫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
* 社會科學的叫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文索引)
* 藝術人文的叫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藝術與人文引文索引)
還有其它的比如會議錄文獻的庫就不在這里說了,大家上官網都可以查到。所以你所知道SCI只是其中一個理工科期刊的引文關系數據庫。
下一個問題就是,ISI這個機構是不是收錄了世界上所有文章之間的引用關系呢?答案是否定的,至少聽說現在還有別的數據庫比Web of Science收錄得更多。但ISI在早期把這些引用關系進行了排名,基于;誰被引用得多,誰的質量就高”這種想法,創立了一個概念叫;影響因子”(后臺回復;影響因子”可了解詳細,在此不贅述),然后把引用量高的期刊分不同學科做了一個排行榜,這就形成了;核心期刊”的概念,你經常聽到的;SCI核心期刊”就是在Web of Science中,理工科領域被引用次數多的一些期刊(注意是期刊不是文章)。
本來這只是評價期刊的一個指標,后來南京大學有一個老師就在國內大力推崇這種評價體系,導致后來發SCI期刊文章成了評職稱的重要甚至唯一指標,用著用著被妖魔化了,出了好多技巧專門研究怎么發SCI論文,有相當一部分違背了科學研究的本意。現在國外早已不再使用SCI為單一指標來評價學術,還會考慮比如社交媒體的影響力,這些會在以后的文章中詳細介紹。
總結一下:
1)文獻與文獻之間存在相互引用的關系;
2)Web of Science基于這種關系做了一個數據庫,可以從深、新、廣三個維度查文獻,SCI是其中一個理工科集合;
3)在這個數據庫里按引用量做了一個排行榜,產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這個概念被中國學術界廣泛和過度的運用。
后再提醒一點,Web of Science數據庫大地價值是用三個維度查找相關文獻來做科研,而不是查;核心期刊”,也不要再提;如何向SCI投稿”這樣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