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股靜脈穿刺抽血是臨床常見的靜脈抽血方法之一,是護 理必須掌握的一項基礎護理操作。我們在長期的臨時理實踐中左 現小兒股靜脈斜刺抽血拔針后,如果拔針方法、方式不正確,很容 易引起穿刺點處滲血及其滲血量過多而引起的血腫及疼痛。為此, 為了探討佳的小兒股靜脈斜刺抽血拔針后的按壓方法,我科于 2∞7年1-7月對3∞例凝血機制正常的患兒采用不同的按壓方法 結果發現:改良后的錯位按壓方法與其他的按壓方法相對比,其效 果甚佳。同時,也減輕了患兒的恐懼心理,減輕了因出血量過多引起 血腫后產生的疼痛,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例患兒男180例,女120例;年齡2個月ω2歲。將3∞例
患兒平均分為三組:A組、B組、c組;A組:為改良的元菌紗布錯位 按壓法:B組:為棉簽按壓法;C組:為棉簽交接式豎壓法。
1.2方法
患兒采用專人抽血,均為一針見血,一次成功,按壓時間均等。
操作方法 A組:采用改良的元菌紗布錯位按壓法:即 小兒股靜脈斜刺抽血拔針后用元菌紗布沿血管走向縱行平行直壓 在血管上,紗布末端超過皮膚針眼2-4cm,使皮膚與血管上的兩個 穿刺針眼同時受壓。B組:采用棉簽按壓法:即抽血完畢拔出針頭后 用消毒棉簽按壓在皮膚穿刺點上。C組:采用棉簽交接式豎壓法:即 拔針后用棉簽沿血管走向縱行平行直壓在穿刺點處,然后再轉交給患兒家長自己按壓。
推薦閱讀:《山西醫科大學學報》
1.2.2觀察方法 在拔針后半小時評估:詢問及觸摸穿刺點周圍有元疼痛、不適感、觀察患兒局部皮下有無痕血及腫塊。
2 結果
A組:元一例皮下痕血及疼痛不適感;B組:38%有皮下痕血及疼痛不適感;C組:22%有皮下痕血及疼痛不適感。
3討論
《基礎護理學》中對股靜脈斜刺抽血拔針后按壓方式、力度、按壓面積沒有明確規定,其操作步驟是:抽血完畢后,拔出針頭,局部用無菌紗布加壓止血3-Smin,然后用膠布同定。而大量的臨床研究證明,按壓方式和位置不正確、力度不均勻、按壓面積的大小都與皮 I 下刷及血腫的發生率有著直接的關系。在股靜脈斜刺時,針尖穿破皮下后在血管上方斜行一段距離后才進入血管,使其產生二個針眼:皮膚表面針眼、血管壁針眼。而這二個針眼常常不再同一個點上,兩者距離與進針角度、皮下脂肪組織厚度有一定的關系。由于A I 組按壓時是沿血管走向縱行平行直壓在血管上,按壓面積大,使皮膚針眼和血管壁上針眼同時受壓,因此,不易引起皮膚針眼出血及血管針眼的滲血、皮下疲血的發生,使患兒更舒適;而B組是直接將棉簽按壓在皮膚針眼上。因棉簽直徑小,按壓面積相對較小,而且二 個針眼不在同一個點上,血管針眼往往未能被按壓,因此而引起血 管針眼處滲血及形成皮下痕血、血目中;同時又因血腫而引起局部組 織疼痛、不適感。其皮下痕血不適感為38%;C組是交接式按壓。而 交接式按壓不利于止血。因為在按壓過程中由于轉交給家長,形成 一按一松再一按,局部血流就形成阻斷-恢復-再阻斷一凝血過 程。而在一松的過程中,血流迅速的從血管針眼處溢血,形成皮下痕 血;同時,交接式按壓力度也不均勻,家長不能很好的掌握力度的大小力度太小起不到止血的效果。力度太大又導致患兒的疼痛不適及阻礙了下肢的血液循環,又因為患兒疼痛吵鬧,常常會使家長按壓部位偏移而引起血液外滲及血腫的形成。故C組皮下疲血、不適 感相對較高,為22%。同時也給家長造成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不安情緒變化。所以,不管護理工作有多忙,都應由護理人員單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