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菌群主要存在于水及動物的腸道,是食品及水受糞便污染的主要細菌衛生學指標,因此大腸菌群檢測是評價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大腸菌群是一群能在37'C環境下24h發酵、產酸產氣、需氧和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陰性無芽抱桿菌,主要包括四屬:大腸埃希民菌屬、拘橡酸桿菌屬、克雷伯民菌屬、腸桿菌屬。食品衛生法規定:食品中不允許含有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躪疾、霍亂等消化系統病源菌,但這些致病菌卻實際上不可能在各個場合中檢測出來。從同源角度看,把容易檢出的大腸菌群從食品中檢出便意味著該食品受人畜糞便污染。因該菌主要來源于人畜糞便,所以,對大腸菌群的測定常常被作為受糞便污染程度的唯→指標,具有廣泛的衛生學意義。有些血清型大腸菌經口傳染人煬道后會引起嬰兒腹礙。大腸菌侵入人體其它部位還會引起尿道炎、膀脫炎,有時引起輸卵管炎、腎孟腎炎、膽道炎、子宮炎,并能引起產后敗血癥及新生兒敗血癥等。大腸菌群還是小兒消化不良癥、胃腸障礙的→個病源學因素。我國現行檢測大腸菌群的方法有國家標準方法GB4789.3-1994(三步多管發酵法)和行業標準SN0168-1992。國標法的檢驗程序較復雜,需經過初發酵試驗→確定試驗→終結試驗(復發酵試驗)。一般需3-4d,不適于衛生監測。如果不能及時監測食品衛生,常常使腸道傳染病在夏秋季直線上升。為了積極預防腸道傳染病,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身體健康,為了改變目前檢驗不能適應生產和消費的狀況,許多學者研究了快速檢驗大腸菌群方法,如快速酶法、濾膜法、紙片法、平板法等。本文就國內外的一些快速檢驗大腸菌群方法的研究現狀做一綜述。
1快速酶法
1978年Warren率先研究檢測半乳糖苦酶(β-GA-LA),作為快速檢測大腸菌群的手段,而后Mobery1985),Berg(1988),edberrg(1990)都研究了酶檢測技術。美國公共衛生協會(1989)編《水與廢水檢查標準方法》一書中,規定β-GALA和氧化酶(oxidase)的檢測為快速確定(24h)大腸菌群的方法。其原理是使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與色基的結合物作為β-半乳糖背酶底物,當底物被細菌產生的酶水解后色基游離,顯色或發熒光,證明有大腸菌群的存在。(細菌分解乳糖需要兩種酶:一是半乳糖背滲透酶,另一種是β-半乳糖昔滲透酶,它存在于菌體中,它可將進入菌體細胞的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目前,常用底物有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3、4-環己酮-β-D-半乳糖苷、8-羚基喳琳-β-D-半乳糖昔等。
1.1 4-甲基傘型酮-β-D-半乳糖背(4-MU-β-D-galactoside)為底物的快速酶法底物被細菌分解為4-甲基傘型酮和糖苷,其中4-甲基傘型酮是熒光物質。從國標法初發酵管中,吸取產酸產氣的菌液,滴于濾紙上進行β-半乳糖背酶及氧化酶檢測。若試驗的濾紙在長波段紫外線燈下發綠熒光,而氧化酶試驗為陰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則確定該初發酵管存在大腸桿菌,無須再作平板分離與復發酵。
1.2茜素-β-D-半乳糖苷酶(Aliz-gal)為底物的快速酶法 2000年James等報道了一種新的檢測大腸菌群的酶底物:茜素-β-D-半乳糖苷酶(Aliz-gal)。該試劑具有較其它試劑更靈敏的性能,可提高檢測的靈敏度。茜素-β-D-半乳糖背酶(Al泣-gal)的合成:將茜素懸浮于丙酮和氫氧化仰的混合液內,加入漠代乙酷半乳糖的丙酮溶液,攪拌lOh。減壓蒸館除去丙酮,將產物過濾、水洗、干燥,溶于二氯甲燒,用氧化鋁吸除游離茜素,過濾,蒸發除去二氯甲烷,在乙醇中重結晶,得茜素乙酸半乳糖,再于甲醇堿溶液中脫酷而得。茜素-β-D-半乳糖苷酶(Aliz-gal)培養基的制備:茜素-β-D-半乳糖昔酶(Aliz-gal)50mg,蛋白腺20g,無水磷酸氫二餌2.75g,氧化納掠,月桂基硫酸納O.lg,異丙基硫代半乳糖背0.03g,硫酸鋁餌(或擰橡酸鐵鍍)O.5g,擰橡酸鐵鍍O.1g,瓊脂15g,蒸館水100Oml。調pH值至7.4,116°C高壓滅菌lOmin。研究結果表明,茜素-β-D-半乳糖苦酶(A1iz-gal)是檢測食品中大腸菌群的一個很好的試劑,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準確性,可在18-24h內顯示出半乳糖酶反應,達到準確測定大腸菌群的目的。在同類性質的酶底物中,茜素-β-D-半乳糖昔酶(Aliz-gal)的用量較低,可以和不同的陽離子(Fe、AI)形成帶色的混合物,這樣就便于和其他的顯色劑合用,組成具有多種性能的鑒別培養基。與同類培養基相比,茜素-β-D-半乳糖昔酶(Aliz-gal)可做傾注培養,在瓊脂深層菌落特征仍很明顯,而其他同類培養基只能做涂布培養。總之,試驗證明用茜素-β-D-半乳糖苷酶(Aliz-gal)底物檢測食品中的大腸菌群,具有特異性強、速度快、準確率高的特點,且穩定性較高,可作為標準方法加以應用。
1.3大腸菌群產色基質試驗 大腸菌群產色基質試驗,也稱為Autoanlysiscolilert(AC)法。此法1992年已被美國標準方法委員會在18版《水與廢水檢驗標準方法》中選用。(1)AC法原理:將一種可被微生物水解的基質作為待測微生物的特殊基質,這種基質也稱為營養物,它具有指示劑和營養物的雙重作用,在微生物作用下產生顏色變化或進一步發生熒光,通過肉眼觀察或再配一個手持式長波紫外線燈(波長為366nm)即可獲得結果。產色基質如鄰-硝基苯-β-D-毗喃半乳糖苷(ONPG)被用于檢測由總大腸菌群細菌產生的β-D-半乳糖苦酶,該酶水解基質使產生一種顏色變化,在24-28h內不需增加其它的手續即可指示和證實該實驗結果為陽性。產色基質4-甲基傘型基-β-D-葡糖苷酸(MUG)被用于檢測大腸埃希氏菌(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2)AC法培養基配方。粉末狀配方含有如下無水化合物(制備每升基質):(NH4)2S04 5.00g,MnS04O.0005g,ZNso4 O. 0005g, MgS04 O. 10g, Nacl10. 0g, CaCl2 O. 05g, Na2S03 O. 04g,AmpHotericin B O.OOlg,ONPG(鄰-硝基苯-β-D-口比喃半乳糖昔) O. 50g,MUG( 4-甲基傘型基-β-D-毗喃葡糖背酸) O. 075g,Solanium o. 50g, N~m咱46. 2g, KH2P04 O. 9g,鈾 鹽5. 3g,N -2 - hy由oxyethylpiperazine - N - 2 - ethane sul-fonic acid 6. 9g。以上培養基中Solanium為一種專利商品, 含有起乳化劑作用的植物提取物,并含有某些抗生素。為確保良好的試劑質量和結果的一致性,需要使用配置好的商品基質試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