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出血是指在胎兒娩出24h內的失血量超過50OmL,產后出血是導致孕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居我國孕產婦死亡的第一位,在我國大陸地區發生率占分娩總數的20/0-3%,但是由于分娩時收集和測量失血量有一定的難度,加之醫生的心理作用,往往失血量估計偏少,其實際的發生率可能遠高于此。而剖宮產術中出血也是剖宮產常見而重要的并發癥之一。本文旨在通過縮宮素針在術中不同時機的應用在剖宮產術中出血的對比研究中探討為恰當的縮宮素針的應用時機。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住院行剖宮產的產婦共1800例,其手術指征分別為癲痕子宮、巨大兒、前置胎盤、胎位不正、過期娃振、娃振期高血壓病、胎兒宮內窘迫、羊水過少、胎盤早剝等,選擇600例因癲痕子宮而行擇期剖宮產的孕婦作為研究組,將改組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各組間孕周、胎兒大小等無明顯的統計學意義,均無凝血功能異常。
1.2研究方法
A組200例于胎兒娩出后宮體注射縮宮素針20u, B組200例于切開 子宮下段吸凈羊水靜脈注射縮宮素針20u, C組200例于切開子宮下段吸凈羊水娩出胎頭后靜脈注射縮宮素針20u,三組病例均與胎兒娩出后吸凈羊水后開始計算出血量(容積法)。
1.3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l1.5軟件錄入和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中出血量計算用容積法
A組出血量約(230士150)此,B組出血量約(220±1l0)mL, C組出 血量約200士110)mL。三組間出血量比較B組、C組與A組相比P乙om有統計學意義,B組、C組間相比P>0.05,無統計學意義。
2.2胎盤剝離時間
A組為(2.1士1.6)min, B組為(1.7士1.2)min, C組為(1.6士1.1)min。
B組、C組與A組相比P<0.05,有統計學意義,B組、C組間相比 P>O.05,無統計學意義。
2.3產婦一般情況
三組產婦術中均行無創心電血氧飽和度及血壓監測生命體征,脈搏均值:A組(85±8)次/分鐘,B組(87士7)次1min, C組(84土9)次/min,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呼吸均值:A組(20士5)次1min,B組(20士的次1min, C組(18 ± 3)次1min.。三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血壓均值:A組100-130/60-90mmHg, B組100-126/60-90mr世尬,C組100-130/60-95mmHg。三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此外,三組間均未 見水納滿留現象。
3討論
綜上所述,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24h內陰道出血超過50伽止,然而,由于娃振期血容量增加,使產婦對出血的耐受性增加,分娩時失血500mL認為是正常生理量,使孕婦血指標回復到非孕狀態,故有學者主張陰道分娩出血量達500mL,子宮產出血量達1000mL時定義為產后出血。但這一標準仍未達成一致但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應出剖宮產術中出血在產后出血中地位,積極有效的防治剖宮產術中出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縮宮素針的主要藥理作用是加強子宮收縮,口服極易被消化液破壞,因而口服縮宮素針無效,經鼻粘膜則很快吸收,但吸收不穩定,作用時效約20min,肌內注射起效慢,但持續時間較長約30-6Omin,靜脈滴注立即起效,注射完畢持續作用時間約2min。一般為1-6min,經肝腎代謝,由腎臟排泄,尚未見子宮體注射起效時間及半衰期的報道。據臨床觀察子宮體注射可見注射部位子宮肌肉立即收縮,常規剖宮產術中縮宮素針的應用是胎兒娩出后宮體立即注射縮宮素,而程志厚等認為剖宮產術中縮宮素針直接子宮體注射易引起子宮肌層的局部收縮,有可能造成胎盤嵌頓,因而主張靜脈應用縮宮素針。當然,亦有報道,剖宮產手術在胎兒娩出后,迅速將子宮搬出腹腔并快速按摩子宮10-2s,同樣起到促進宮縮,從而造成胎盤的剝離。
近年來剖宮產率不斷上升,剖宮產術中出血較正常陰道分娩出血量增多,并且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發生率較陰道分娩,剖宮產發生產后出血的直接原因是宮縮乏力及切口出血,因此,加強宮縮使胎盤盡可能快的與子宮發生剝離,對有效的控制術中出血,對降低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有很重要的意義。
本組實驗結果顯示在胎兒娩出前靜脈注射縮宮素針,較胎兒娩出后靜脈注射縮宮素針對減少剖宮產術中出血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因為快速靜脈注射縮宮素針加強了宮縮,胎盤剝離時間縮短,子宮切口邊緣傷口血竇被壓迫,產后出血明顯減少。三組資料顯示未發生藥物不良反應。需要注意的是,C組縮宮素針的應用要求術者對胎兒的娩出要有十足的把握,腹壁及子宮切口要適中,以免胎頭娩出困難時造成子宮切口的撕裂延長,反而增加術中出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