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分娩行會陰切開縫合術是產科常用手術,產婦拆線后發(fā)生會陰切口裂開,給產婦帶來肉體與精神上的痛苦,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常為此引發(fā)醫(yī)療糾紛山,給醫(yī)院造成負面影響,為降低發(fā)生率,尋求防護對策。對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行會陰側切術經陰道分娩,會陰切口拆線后發(fā)生裂開的產婦12例,對其發(fā)生原因進行調查分析,為以后制定有效防護措施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科住院經陰道分娩行會陰側切術,產后4町5d拆線,于拆線當天或lOd內發(fā)生會陰切口裂開的產婦12例,其中全部裂開7例,部分裂開5例。年齡21-39歲。孕周36-42周。第1胎11例,第2胎1例。嬰兒體重2500-4500g。均為活產胎兒。切口行二期縫合及換藥后逐漸愈合。
1.2統(tǒng)計學處理調查5年內經陰道分娩行會陰側切術的產婦人數,會陰切口拆線后發(fā)生裂開的人數。分析引起會陰切口裂開的相關因素,計算其發(fā)生率及構成比。
2結果
2.1會陰切口拆線后裂開發(fā)生情況,見表1。
2.2會陰切口裂開原因本組切口感染4例,占33.33%;切口延深及加裂3例,占25.00%;切口縫合不妥2例,占16.67%;營養(yǎng)不良2例,占16.67%;腹內壓突然增加1例,占8.33%。
3討論
拆線后均存在切口感染跡象,表現為裂開切口表面組織廉爛或有隙性分泌物附著。感染可影響切口愈合導致切口裂開。引發(fā)切口感染的因素:分娩降低或破壞了女性生殖道的防御功能和自凈作用,增加病原體侵入生殖道的機會。若產前外陰及陰道已有感染、胎膜早破時間過長、羊水糞染、產程長、產后出血、陰道手術助產、人工剝離胎盤、產時產后操作無菌技術不嚴、縫合留死腔、產后會陰切口護理不妥、機體抵抗力低下等,均可引發(fā)產后會陰切口感染和給感染提供條件。本組產婦中2例羊水E度糞染。1例產前有陰道炎表現,1例胎膜早破時間超過12h。對可引起感染的因素及早防治可降低會陰切口裂開率。對于產前已存在感染、羊水E度糞染者,用0.5%甲硝瞠沖洗陰道及切口后縫合;對存在上述兩種情&.且胎膜早破時間超過12h,產程長,產后出血,陰道手術助產者,產后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對切口未拆線前已出現切口及周圍紅腫、壓痛、硬結、按壓針眼處有少量服性分泌物溢出者,用生理鹽水10ml+2%利多卡因5ml+青霉素80萬U+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閉,對青霉素過敏者用慶大霉素8萬U,l次/d,連續(xù)到,再輔以電磁波理療,2次1d,30minl次,延長拆線時間至產后5-6d,可收到明顯療效,減少切口裂開。同時,產婦應保持會陰部清潔,勤換會陰墊,健側臥位,避免惡露留入切口,均有利于預防切口感染。
會陰側切后沿切口延深,給縫合帶來難度,縫合留有死腔,可擴大局部炎性反應。有時側切后再呈倒"V"字型分裂出另一裂口(新裂口常位于會陰體中部),導致切口拆線后裂開。切口加裂引起兩裂口間組織血供障礙,導致中間組織營養(yǎng)不良而壞死。應提高接產人員的技術,正確評估胎兒大小及會陰松緊度,以決定會陰切口的大小。本組2例新生兒出生體重>400Og。
組織層次對合不良可導致愈合過程延緩;縫扎過緊可影響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組織壞死;縫錢過密引起排斥反應。以上這些都不利于切口愈合,可導致切口裂開。應提高接產人員的縫合技術,正確掌握縫合技巧。在縫合時力求各層組織對齊,盡量恢復其原有解剖位置,每處縫合必須穿過裂傷肌層底部,不留死腔;縫合針距以lcm為宜,避免縫扎過緊或過松,影響血液循環(huán)。營養(yǎng)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可明顯影響蛋白及膠原的合成,可使切口局部組織愈合力減低而造成切口不愈裂開。l應注意糾正貧血與低蛋白血癥,囑產婦進高蛋白飲食,必要!時輸血及輸白蛋白。
手術后劇烈咳嗽、惡心、嘔吐、嚴重腹脹以及術后便秘、排便困難等都可使腹壓增高,使切口處于一種不穩(wěn)定狀態(tài),I影響愈合過程。咳嗽使切口產生震動容易造成纖維組織的]斷裂。針對咳嗽,產婦應控制呼吸道炎性反應,適當給予鎮(zhèn)!咳劑,囑產婦咳嗽時壓住切口,以減少震動。對便秘、腹脹、l產后尿滯留的產婦應及時處理以減輕腹內壓力。告知產婦短時間內切口愈合是欠牢固的,應注意避免引起腹內壓突然增加的因素。
發(fā)生會陰切口裂開后,產婦及家屬往往緊張,應先穩(wěn)定產婦的情緒,囑其臥床休息,向產婦及家屬分析導致切口裂開的原因,依切口裂開原因及裂開程度的不同做出相應的治療護理方案。需行2次縫合者,對產婦做好心理護理,縫合過程應特別注意給產婦鎮(zhèn)痛。治療、護理中應嚴格元菌操作,同時給予全身支持治療,提醒產婦保持會陰部清潔,防止污染,進高營養(yǎng)飲食,可促進切口愈合。醫(yī)護人員應注意說話技巧,盡量避免醫(yī)療糾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