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教師通過“情景導入”、“導讀問題設計”引領學生養成自學、愛學、樂學、守時、守信的好習慣。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尊敬老師、親近老師的好習慣。
二導:教師通過“自學點撥”“合作、探究點撥”的指導,使學生在自學和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從“了解”上升到“理解”,從“理解”上升到“掌握”。培養學生佩服老師的好習慣。
三思:學生通過“學生自學”、“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糾錯深化”這三個階段的思考學習,對所學知識從“了解了”上升到“記住了”,從“記住了”上升到“學會了”,從“學會了”上升到“會用了”。培養學生和老師交流探究的好習慣。
1、教師通過對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的分析,精心設計生成符合自己學生和自身特點的導學學案。
(2)學案設計時要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激思,培養學生的能力品質和創新素質。
(3)中學各學科知識體系有其完整性、邏輯性。但許多學生確感到知識零碎、難以把握。教師在學案設計中就應重新整理、歸納,理出思路、找出知識突破口,使知識系統化從而更易于學生接受。
(4)強化學法指導。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讓學生能夠用已學方法,去解決新情況、新問題。
學習目標確定—情境創設—導讀問題設計—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問題設計—分層檢測問題設計—課后作業設計。
我校進行了“一引、二導、三思”課堂教學改革,經過近一年的學習和應用,有不少收獲,也存在不少困難和不足。
①時間的控制不是很好。自學導航、合作探究、分層檢測三個環節的時間控制不是很好。特別是合作探究階段,時間就更難把握,學生的不確定因素太多。時間短了,學生的探究和展示不充分,時間長了影響其他環節的學習和展示。
②自學導航的內容到底以什么為主更好,是問題的方式還是填空的方式;特別是文科類,像歷史、地理等學科。有的老師以問題類方式為主,有的老師以填空類方式為主。
⑥學案的編寫不是很科學和實用,學案的使用還是不夠得心應手,學案的使用效果還是不能保證,學案的使用如何與中考、期末考試成績有效結合還沒有找到可以完美結合的方式和方法。還是不敢理直氣壯的拍一拍胸脯說我的學案行。
一是“一引”階段,就是情景創設,要充分發揮教師引入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引入的引力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拉近學生與本學科的距離,拉近學生和老師的距離,“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所以,一引是關鍵,要“趣”字當頭,“趣”是整個學習的起點,是老師進行導學水平和能力的充分展現,直接決定學生學習的態度和積極性,決定學習的全過程學生參與的效果和程度。
“二導”階段是重點。包括學生自學導航和合作探究兩個過程,“導讀問題設計”和“合作探究題”的設計至關重要,“巧”字為先,是教師指導的前提和依據,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點撥”的水平,“點撥”的技巧非常重要,巧妙的指導,是學案式教學的核心。是學習過程中師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交流與學習中不僅有了思想和情感進行了交流,也在不經意中進行了知識的交流和傳遞。
“三思”即指“學生自學”、“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糾錯深化”這三個階段的思考學習,也指分層檢測中基礎題、中等題、提高題的三思。“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是學習的最佳方式和最佳效果。所以,分層檢測題的設計就顯得非常的重要,要在“精”字上下功夫,是本節課知識的應用,鞏固,提高。是教學效果的檢測。題量不宜太多,基礎題以3-5為宜,中等題1個為好,提高題1個就行。要精選,精煉。
學案式導學是一種教學和學習的方式,是貫徹新課改理念的一種嘗試。學案式導學是否真正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還需要實踐的檢驗,有人說,“學案和信息技術一樣,都是一種手段和方式,學案不是我們教改的目的”,如何有效利用,是我們大家共同學習和研究的課題,我希望我的努力,也能為大家的思考起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