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什么標準將學生確定為“差生”呢?許多人都會說是考試成績,學生只要成績差,就立刻會被定性為“差生”。這種論斷是十分片面的,因為學生的學習是以掌握間接經驗為主的過程,是在一定時間內通過間接的學習形式,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獲取文化知識的過程。心理學分析認為,學生的心智制約著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深度,難易和鞏固程度,反過來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也能使心智得到提高,所以教師不能單純以掌握知識的多少,尤其不能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學生能力水平,筆者在教二年級時從外地轉回一名男生,素質報告冊上記載著以前每學期的數學成績都很差,可語文成績卻是中上等水平。這樣的學生教師又怎能將其視為差生呢?因此,我們要細致的去了解差生的擅長之處,從家庭、社會、學校諸多方面分析導致差生某一方面不足的原因,再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差生,從差生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幫助差生掌握知識并提高心智能力。反之,一旦進入認識的誤區,忽略對學生教學方法的探究,就會造成差生更差的嚴重后果。
我們要走出“差生”的認識誤區。只要學生不是癡呆,就不能將其視為差生。短時間內的成績優劣,不能斷定學生心智的高低。農村學生童第周少年時曾因是差生而面臨退學的危險,后來不也成為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了嗎?愛迪生兩次留級,連父親也斷定他將來不會有出息,可見其差,但卻成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由此可見,一個人的過去不能說明現在,一時“差”,更不能說明他的將來。
首先要培養差生的自信心,差生沒有自信心就會有自卑,就不能正確對待自己而輕視自己,自暴自棄。這種學生一接觸新知識就會產生一種畏懼心理,提心吊膽度過上課時間,怕老師抽問,更不敢大膽舉手,大膽的問,大膽地想。遇到老師提出較難問題不敢抬頭正視老師。這樣的學生即使努力了,也收獲不大。自卑心態越強,上進心就越弱。筆者在“帶有括號的混合運算”教學前用“難易復習競賽法”教學,小有收獲。在教學新課前的復習階段,教師出示下列難易兩類題型。
抽5名差生做一類題,5名優生做二類題,在同一時間內誰做得又對又快。結果多數差生獲勝。以上兩類題我們不難看出,表面看兩類題沒有什么區別,但一類題沒有進退位,難度小,二類題有進退位,難度大。在課前復習這一短時間內,學生是不會發現兩類題的微妙之處。教師有意讓差生做簡單的一類題,然后抓住差生獲勝的時機,即時給予表揚鼓勵。優生有不甘落后的思想,“差生”在這一課前復習時便樹立起強烈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便能使“差生”在上課時保持旺盛的精力,增強廣泛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差生”便會減少自卑感,就會將自己融入班集體之中,當遇到自己掌握不住的知識時,就會主動向老師和同學請教。通過幾次這樣的復習,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差生的自卑感幾乎沒有了,所以,自信心的樹立對轉化差生是非常重要的。
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是差生獲取新知識的唯一途徑。“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溪無以成江海?!弊怨乓詠?,多少功成名就之人不是經過點滴積累,循序漸進才得以成功的呢?大數學家陳景潤,草稿堆積如山,終以“陳氏定理”而名揚四海,童第周在讀中學時,因四科補考都不及格而留級之后,決心刻苦的學習,無錢買書,便到圖書館去借,將初中和高中各門學科重新刻苦鉆研,后來不也成為世界著名的大數學家嗎?一千多年前的朱熹說讀書之法在于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如何與轉化差生聯系起來呢?我認為,“溫故而知新”,便是腳踏實地,循序漸進這一抽象概念在差生教學中具體而又正確的體現。“差生”只有不斷的溫習舊知識,像修建房屋一樣,打好堅實基礎,才能沒有包袱,輕裝上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取新知識。只有通過不斷地溫故與知新我,學習與練習,才能使差生根據已知推導未知的普遍性,概括性。這是差生對知識認識并掌握的發展程序。違背這一程序,差生便會在學習中胡攪亂竄。
所謂“差生”現象,是舊知識掌握不牢固,并在新知識理解過程中有不足表現的一種暫時孤立感知個別的現象。這樣的學生往往會割斷新知識與整體知識體系的聯系,同時也理解不到知識各個重要部分相互之間的聯系,因而導致他們分析和綜合能力水平低。筆者在教學中采用“施教于差生”的教學對學生溫故知新有一定幫助。
例:兩個修路隊共修一條路,3天修完。第一隊修了120米,第二隊修了102米,平均每天第一隊比第二隊多修多少米?
通過長期不斷地將舊知識與新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便加深了差生對舊知識的不斷鞏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復習和熟悉了舊知識,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反反復復便會為獲取新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使解題思路清晰,更有條理。因為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學生咋無長久繼續復習所學到的知識會逐漸遺忘,兩個月以后便只能掌握百分子四十左右。所以在每一次新課的教學中,不斷地復習舊知識,加深對舊知識的能理解和鞏固,使差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像扣連環扣一樣,一節串一節,節節相連,互相緊扣。這樣溫故,差生才能知新,才能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去尋求知識的廣泛性。
筆者將培養自信心,溫故,知新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長期運用于轉化數學差生的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