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贊可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給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幾年的教學中,我院以發展性教學理論為指導,切實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現當代文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的一門基礎課程。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價值觀念的變化,現當代文學和其他不能產生即時效應的基礎學科一樣,日益受到冷落,陷入現實的困境。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令人擔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在比較、分析和綜合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前蘇聯心理學家、教育家贊可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在解決該課程目前的困境及推動其教學改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把贊可夫提出的發展性教學理論“五原則”有選擇地應用到現當代文學的教學中,實踐證明,它對該課程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1.高難度的原則。這是第一的、決定性的“基本原則”,其他原則都與此有內在聯系。“難度”這一概念強調的是“障礙的克服”和“學生的努力”,如果教材和教學方法使得學生面前沒有出現應當克服的障礙,那么學生的發展就會萎縮無力。“高難度”并不意味著越難越好,困難的程度要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范圍內。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我們在講授“文學史”的時候,有意識的淡化“史”的線索,淡化所謂的“專業性”,這是試圖“控制難度”;進而突出作家作品與文學現象的分析,要從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通識教育上靠,這是給學生制造“應當克服的障礙”。
2.高速度的原則。高難度原則的貫徹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高速前進的原則。這一原則對高難度原則而言是一個輔助原則,但有其獨立性。它要求“不斷地向前運動”,反對多余的重復和煩瑣的講解以及機械的練習,以節約時間,加快進度。這對于當下現當代文學課時不斷被壓縮造成的困境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如在文學思潮上我們重點介紹直接承載文學史的流派,作家作品中選擇能代表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代表像魯、郭、茅、巴、老、曹等,重在分析作家作品時講述“史”的內容。
又如從王蒙的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青人》的分析來傳授“雙百方針”和“百花小說”的文學史實正是體現了這一原則。
3.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加強理論知識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這個原則決不忽視學生獲得知識和技巧的意義,而是要求學生在一般發展的基礎上,盡可能深入領會有關概念和規律性的認識。在當代文學部分我們選擇洪子城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作為教材就是出于這個目的。洪著中從文學的現象中梳理出的理論知識對于指導閱讀和闡釋作品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如在講述十七年文學中,我們注意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即文藝思想貫穿到作家作品的講解分析中,使學生認識到十七年文學“統一”的創作模式的根源所在,有利于學生獲得規律性的認識。
4.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這一原則強調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過程和方法。贊可夫指出一般教學論中的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就是要求把知識、技能、技巧即學習活動過程作為掌握的對象。面對大學生群體的世俗化和功利化趨勢,我們要因勢利導,把他們追求“世俗和功利”和課程顯現的作用融合到一起。也就是要改現當代文學的培養目標,即課程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文學知識,更在于使學生獲得文學審美能力、文學想象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和學習方法。使他們認識到通過課程的學習獲得的能力和方法對于將來的就業、學習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這樣就能夠主動的去理解學習過程,自覺汲取知識、技巧、技能。
5.所有的學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這一條原則要求教師充分關心和重視每個學生,使所有學生得到一般性發展。一原則與一般教學論不同,大學的教學目的不是簡單的因材施教,而是要求學生普遍的發展。對于現當代文學課程的學習,除了一般性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外,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以及文學素養還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教學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不讀原著,他們只靠死記硬背教材和筆記來應付考試。隨之而來的就是學生的文學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匱乏,他們對于文學文本往往表現為麻木、默然,當然也就難以產生思想的火花。這時就需要教師“在他們的發展上系統地下功夫”。首先要解決“讀書”問題,開列書目,先少后多,先短(篇)后長(篇),先俗后雅,并通過課堂實踐活動如讀書報告會等形式鼓勵學生閱讀;其次在教學中要打破單一的滿堂灌的模式,注重啟發式教學,加強師生思想感情的交流。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