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比較改良氣管切開術與傳統氣管切開術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前瞻性研究改良氣管切開患者102例與傳統氣管切開患者118例,比較兩組在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及并發癥的發生率情況。結果改良氣管切開組與傳統氣管切開組在切口長度、手術時間及并發癥的發生率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改良氣管切開術較傳統氣管切開術操作便捷、創傷小、并發癥少,應積極推廣應用。
氣管切開術是搶救危重患者的常用外科手術,在搶救各種原因所致的下呼吸道梗阻的重癥患者中,氣管切開是建立可靠人工氣道,挽救生命必不可少的搶救措施。傳統氣管切開術操作步驟復雜、手術時間長、創傷大及并發癥多[1],因此筆者在臨床應用中對傳統氣管切開術進行改良,并對2009年1月~2011年12月開展的改良氣管切開術和傳統氣管切開術進行前瞻性研究,現報道如下:
傳統氣管切開術[2]:患者仰臥于床上,肩下墊起使頭后仰,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局麻成功后,在甲狀軟骨下緣至胸骨上緣之上1cm之間,沿頸正中線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至肌層。在中線鈍性分開肌束、筋膜直至暴露甲狀腺峽部,將其向上方或下方牽開而不切斷,然后用氣管拉鉤將氣管牽向頭側并固定,在第3~4軟骨環處,用尖刀于氣管前壁正中之下向上挑開2個氣管環,用氣管擴張器插入切口,向兩側撐開,插入氣管套管,拔出管芯,檢查氣流通暢后行氣囊充氣,止血,分層縫合肌層及皮下,無菌敷料包扎,固定氣管套管。
改良氣管切開術:體位、消毒、鋪巾、局麻同傳統氣管切開術,沿頸中線以環狀軟骨為中點做長約3cm切口,深至環狀軟骨,沿環狀軟骨下緣向兩側對稱切斷甲狀腺懸韌帶,剝離氣管前筋膜并用甲狀腺拉鉤抬起甲狀腺,暴露2~3氣管軟骨環,用尖刀挑開“+”形切口,撐開并插入氣管套管,拔出管芯,氣流通暢后行氣囊充氣,短暫堵塞氣管插管口,無明顯氣體從氣管切開處溢出,分層縫合甲狀腺懸韌帶、肌層、皮膚。固定氣管套管。
氣管切開術是神經外科對于昏迷患者、急危重患者采取的改善通氣,加強排痰,降低肺部并發癥的常用操作方法[3]。傳統氣管切開術的廣泛應用已挽救了許多危重患者的生命,但其術中創傷大及術后并發癥多,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而改良氣管切開術是在傳統氣管切開術基礎上總結臨床經驗并結合解剖學知識進行改進的氣管切開方法,該方法未曾有相關報道。本文筆者將傳統氣管切開術與改良氣管切開術做一對比分析。
手術適應證:改良氣管切開術與常規氣管切開術基本一致。對于局部條件差的(如肥胖、頸部過短、甲狀腺異常增大、氣管位置異常等)患者,傳統氣管切開操作有一定的危險性,有切口大、損傷結構多、氣管偏曲尋找困難等缺點,易出現大出血、皮下氣腫、血腫、氣胸等并發癥[4];而改良氣管切開術能沿頸中線以環狀軟骨為標志做切口,在其下方甲狀腺后方迅速找到2~3氣管軟骨環行氣管切開并成功插管,減少不良并發癥的發生。
傳統氣管切開術皮膚切口位置低,術中易損傷頸前靜脈、頸前靜脈弓和甲狀腺峽部、頭臂動脈、頸總動脈、甲狀腺下動脈、甲狀腺上動脈、主動脈弓、無名靜脈等,術中出血多,若止血不徹底、傷口感染或切口過低或過長使氣管套管前端損傷頸根部大血管[5],使術后大出血風險增高(11.0%),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改良氣管切開術切口位置高,避開了損傷上述血管的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術后出血的風險(2.9%)。凝血機制異常或甲狀腺手術中甲狀腺切開也是術中、術后大出血的不可忽視的原因。改良氣管切開術中不切開甲狀腺被膜(除甲狀腺異常增大者外),通過切斷環狀軟骨周圍的部分甲狀腺懸韌帶,剝離氣管前筋膜并抬起甲狀腺,避免了甲狀腺的損傷,也能減少術中、術后的出血發生。
總之,改良氣管切開術最大限度地彌補了傳統氣管切開術不足,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癥發生,滿足了患者改善通氣需求,且操作便捷,創傷小,更適宜臨床推廣應用。
[1] 湯莉,劉燕君.氣管切開的規范化評估[j].現代醫院,2008,8(8):98-99.
[3] 郭素華,曾海琳,覃一春.緊急氣管切開術的護理[j].現代醫院,2007,7(z1):79-80.
[4] 王銀玉,王曉輝,賈淑艷,等.小切口常規氣管切開術的臨床觀察與探討[j].中國傷殘醫學,2009,17(2):67-68.
[5] 陳良嗣,張思毅,吳佩娜,等.氣管切開并發出血的臨床解剖學分析-附17例報告[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05,11(1):43-45.
[6] 田永泉,孫愛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2.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