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石和標志,是一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全人類所認同的道德規范。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加強對大學生群體的誠信教育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從大學生誠信的現狀入手,對大學生群體的誠信教育方式做了探討。
2002年3月5日,時任總理的在《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蓖镜倪@段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共鳴,誠信問題成為了2002年的熱點話題,社會各界開始對這一問題加以重視,高校也對大學生的誠信問題給予了格外關注。時隔8年,不誠信的現象在大學生當中依舊存在,甚至愈演愈烈。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研究生,筆者深深的感受到,重提誠信教育十分必要。
誠信,即誠實。誠信的核心一是誠,二是信。誠是主體向外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與自己的內心想法一致,簡單來說就是“心口一致”;信是主體向外界所表達的內容與自己表現出來的行為一致,簡單來說就是“言行一致”。綜合來說,誠信就是主體向外界傳達真實信息的行為,是“自己以為真的也讓別人信其為真、自己以為假也讓別人信其為假的行為”。簡單而言,即表達真實想法,傳達真話的一種行為;是講信譽,不做假,為人真誠不虛偽。
誠信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的最基本要求。古今中外,關于誠信的精辟闡述廣為流傳。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創始人管仲曾有言:“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彼J為,誠信的帝王可以使天下臣民團結一致。戰國末期,荀子也說:“誠信生神,夸誕生惑?!彼J為,“誠實守信可以產生神奇的社會效果,相反虛夸妄誕則產生社會惑亂?!蔽覈笪膶W家、思想家魯迅先生明確地講:“誠信為人之本。”英國作家莎士比亞曾說:“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約翰·雷也提出:“欺人只能一時,而誠信才是長久之策?!比毡咀骷页靥锎笞髡f:“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財富?!睆墓胖两瘢绱硕嗟拿酥臼繌娬{誠信,可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大學生是中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棟梁。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已升至3000多萬人,他們能否做到誠信,對于民族的興旺,的強大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倳浘褪种匾晫Υ髮W生群體的誠信道德建設,他要求“切實加強誠信教育,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守信意識,使大學生提高守法守規的自覺性,認識誠實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樹立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講誠信、講道德,言必信、行必果?!?/p>
目前,在大學校園內,誠信缺失的現象屢見不鮮,如考試抄襲、做弊,故意不償還銀行發放的助學貸款、用虛假貧困證明騙取獎助學金等,這些行為有著巨大的負面作用。它嚴重的影響了學生本人以及學校的聲譽,嚴重的危害了整個社會的整體道德狀況。
東華大學團委曾對大學生的誠信問題做過一次調研,調研中發現,“有88.39%的同學認為,誠信在當今社會很重要,誠信的意義、價值不容忽視,但在實際行為上卻不能做到這一點。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是還貸。高校畢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會不還貸或是有意拖欠貸款;第二,是考試。雖然同學們簽過‘不作弊’的承諾書,但一旦到考試時還會有人選擇鋌而走險。另外,不少同學承認自己曾做過早鍛煉代人簽到、遲到曠課、作業論文抄襲、簡歷灌水等不誠信的行為?!?/p>
關于誠信方面的社會評價機制一天得不到完善,大學生的失信問題就一天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目前,“一切以利益為目標”的思想在社會中十分普遍,并且這一思想已經漸漸進入大學校園,一部分人把“利益”作為衡量一個人的社會價值的首要標準,把“利益”作為一切行動的的出發點。這種“利益至上”的社會評價體系是十分畸形的。要遏制這一趨勢,我們必須從個人素質、學識、實踐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品質等多方面對大學生進行綜合的評價。比如,建立大學生綜合檔案,檔案中包括志愿服務,專業實踐、個人信用等多方面內容。并且將綜合檔案納入社會征信體系中,為其以后的各項商業貸款、工作調動等活動提供依據。
為大學生設立誠信行為警戒線,選取社會中失信的案例,利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宣傳工具,從這些反面案例教育入手,著重宣傳其給失信者本人和他人帶來的不良后果,讓大學生們不敢越過不誠信的警戒線半步。與此同時,還要發揮譽論的正確引導作用,用誠實守信的正面案例感染大學生。發揮榜樣的作用,用誠實守信的榜樣鼓舞他們,通過同學中好的誠信例子,告訴他們通過自身努力同樣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道德離不開文化的滋養,一個人的文化底蘊直接影響他的思想道德品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加強大學生的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對陶冶大學生的道德情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要從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知識層次、人文素養入手,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對誠信的認識。
如建立聽證制度、獎勵,誠信獎懲制度等監察制度。把教育和監督、處罰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強規章制度的引導性和強制性,逐步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特別是要在普及道德知識與社會道德規范的同時,逐步建立健全對于不成信行為的懲罰機制,讓那些失信的學生能夠在嘗到失信的苦果后懸崖勒馬,維護好自己誠實做人的道德底線,以免將來造成更大的不良后果。
誠信是做人的一項基本原則。在大學校園內,積極開展誠信教育,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對于社會的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工作,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程,我們必須具體分析大學生誠信狀況的特殊情況,正視現實并立即行動起來,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真正地使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工作收到實效。
[8]韓玉平.關于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思考.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