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班級文化是以班風、學風、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和輿論等方式表現出來的觀念文化和與之相應的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它具有教育、凝聚、約束、激勵等作用。班級文化建設可以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進行。
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制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比如文藝學、天文、地理、教育、服飾等等。班級文化是指班級成員在班主任引導下,朝著班級目標邁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在一個班級中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是每個班級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調節、自我約束的功能。班級文化的內容主要包括:物質層,如張貼名人名言、懸掛國旗及班訓、出板報等教室內環境的布置;精神層,如班級目標、班級道德、班級輿論、人際關系和班級風氣等;制度層,如一日常規、課堂常規以及各種獎懲制度等。下面筆者將從班級文化的作用、建設建設措施的落實與完善等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以起拋磚引玉這用。
1.1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是班級文化的首要作用,也是區別于其它組織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級文化作為一種特有的教育力量,滲透于一切活動之中,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引導、平衡、充實和提高的作用。班級文化是以班風、學風、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和輿論等方式表現出來的觀念文化和與之相應的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對每個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級文化的這種教育功能不同于課堂教育,它雖是無形的,但又是無所不在的,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著學生的心田,陶冶著學生的情操,塑造著學生的靈魂。如黃景澤同學原在(2)班時,學習懶散,常不交作業。調到我班后就很少出現不交作業的問題。我就問他原因,他說看到別人都在認真地學習,每次不交作用的名單上都有我的名字,實在不好意思。他的轉變不是說教引起的,而是班風、學風所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2凝聚作用。班級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現在,班級文化能把班級成員的個人利益與班級的命運和前途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使個人與班級“同甘共苦”。班級文化是班級成員共同創造的群體文化,寄托著他們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體現著他們共同的心理意識、價值觀念和文化習性。這種共同的心理意識、價值觀念和文化習性會激發成員對班級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班級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這種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又會促使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時刻清醒地意識到“這是我的班級,我是這個班級的學生”。實踐表明,在班集體中,班級文化建設水平愈高,這種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愈容易得到體現。經過一年的班級文化建設,我想檢驗一下班級文化建設的效果。在2008年的校運會前的動員會上,我說我們班老被別人瞧不起,希望同學們制訂一個既可以提高我們班的聲譽,經過努力又可以實現的校運會目標。最后同學們一致確定目標為全級第二名。為了實現這一有較大難度的目標,同學們踴躍報名,分工協作,責任到人。成立了比賽組、宣傳組、后勤組、紀律組、衛生組、聯絡組。哪一個項目誰上可以勝哪些班的同學;哪些同學寫稿子較好,可以在宣傳上加分;紀律與衛生方面怎樣做才不被扣分;……;同學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駛,工作有序展開:紀律好了,遲到少了,教室整潔了,……最后全班實現了目標,并獲得道德風尚獎。
1.3約束作用。班級文化所形成的規范體系,制約著學生的言行。這種規范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使班級成員都能自覺地約束自己,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班級規范。班級文化對成員的這種制約功能主要通過以下三條途徑得以實現:氛圍制約(環境、關系、風氣等);制度制約(規章、紀律、守則等);觀念制約(理念、道德、輿論等)。如陳冠霖同學在一(2)時,課堂上常搞小動作、開小差。調到3班后,開始也這樣,后來在班規和輿論的作用下改正了缺點,并在2007年的中考中考上了市重點中學——市十六中。
1.4激勵作用。班級文化的激勵功能主要表現為,班級文化能為每個班級成員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創造的空間,提供文化活動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動設施、模式與規范,從而有效地激發和調動每個成員參與班級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緒和奮發進取的精神積極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如建立配對競爭激勵制度。把成績相近或把不同科目能優劣互補的兩個同學配成對,讓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又互相競爭,最后達到共同提高。李偉林同學和梁培杰同學在配對前數學成績分別為75和83分,配對后兩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中考時他們分別考了105分和104分(滿分120分)。
第一方面是物質文化建設。班級物質文化屬于班級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班級物質文化包含教室內的環境布置(包括教室墻壁布置、桌椅的擺放、環境衛生的打掃與保持等等)及師生的儀表等,是班級文化的基礎及其水平的外顯標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隱性教育功能與教育效果。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如可在教室內設置公告欄、生日欄、雛鷹爭章、榮譽榜、心語心愿、讀書驛站、書畫天地等宣傳欄。在教室環境的布置上,既要重視教室各區域、各工作板塊的外觀設計、色彩搭配、空間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題確定、內容選擇、信息傳遞,使教室環境能夠體現班級理念、學習目標,反映精神風貌、文化氣息,讓人走進教室,頓覺舒暢、倍感溫馨、催人奮進。在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班級的主人,班級是學生的班級,班主任應帶領全班同學,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來布置教室,使他們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在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中,我們還要充分發揮班級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應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標等通過具體物化的環境設計和布置充分表現出來,從而達到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教育人、培養人和熏陶人的目的。班級物質文化建設,著重在“文化品位、現代氣息、人文精神”,著眼于班級總體布局的和諧統一,著眼于物質文化氛圍對學生的熏陶和感染,以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的原則是:力求樸素、大方,適合學生,突出班級特點。
第二方面是制度文化建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制度文化,是指黨和的有關方針、政策、法規、條例、指令等和社會主義道德觀念、行為規范、是非標準等在班級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班級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循的行為準則。建立良好的班級制度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立良好的班級制度文化,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訂與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實施。
首先是抓好制度的制訂與完善。班級制度文化主要表現為班級規章制度。規章制度制訂得好壞,是否科學、合理,是班級文化建設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根據班級的實際制訂一系列的班級規章、制度、公約和紀律等,在經過全體成員集體表決的基礎上,認真組織實施,堅持“依法治班”,在班級制度的各項條文中,突出精神風貌、價值觀念、作風態度等具有文化氣息的條款,給制度以靈魂,共同發揮規章制度的強制作用和激勵作用,使班級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時時有事做,事事有時做”的良好局面。制度本身應相對穩定,并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客觀情況的具體變化,規章制度也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現狀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在保證規章制度相對穩定的基礎上,適時進行修改、完善,從而確保規章制度永遠充滿活力。班級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班級公約》。《班級公約》是我在班級工作中經常實施的一種制度,也是班級建設中最為完整的“班級憲法”,從“班歌”到“班訓”,從“班級法庭”到“班級懲罰與獎勵”,與學生一起討論研究,制定得都相當地完整、全面。學生在班級生活中體驗了“社會生活”。為了幫助學生實現將班級制度文化從強制約束向自覺遵守的轉化,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借助于晨會、班報、日記等工具,積極地進行宣傳,同時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正確加以引導,以幫助學生養成自覺遵守日常行為規范的良好習慣。如下面的班級公約就是比較好的公約。“三字經版班級公約”:
其次是抓好制度的實施。班級規章制度雖然是班級制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班級制度的制訂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級制度文化。班級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級制度能否被班級成員所接受。在抓好制度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兩點:一要對學生加強宣傳,使學生正確理解各項規章制度的內容,明確遵守規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學生的認可,從而將帶有強制性的要求變為學生的自覺行為;二要積極創設條件,使規章制度能夠更快、更好地實施;三要成立督查小組,以督促檢查制度的落實。要使學生自覺遵守各種規章制度,一般需要一年左右。
第三方面是精神文化建設。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內容,主要指在實踐過程中被班級大多數成員認可的共同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信念等意識形態。它是一個班級的本質、個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體表現在班風、學風、班集體輿論和班級人際關系等方面。抓住班級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矛盾。建設班級精神文化,我們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1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一般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和心理關系,是在一定群體中,在人們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而又持久的關系。班級人際關系主要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發揮班級整體效應。構建良好的班級人際關系,在新形勢下就是營造和諧班級的關系。構建和諧班級,就是要形成平等、友愛、默契的師生關系,形成團結、互助、共進的同學關系,形成開拓創新,爭先創優的的良好班風,使每一名同學在融洽的氛圍中快樂學習,在和諧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2.2培養健康的班集體輿論。班集體輿論就是在班集體中占優勢的、為多數人所贊同的言論和意見。班集體的輿論是班級成員觀念態度的集中體現,是班級深層次的精神文化。班集體的成長離不開健康的班集體輿論。要培養健康的班集體輿論:一、對輿論的引導。良好的輿論對班級的各項事物都會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它能讓班級充滿濃郁的學習氣氛,同學之間團結友愛,師生之間互相信任。同樣,不好的輿論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它會使班級學習風氣不夠濃厚,同學之間沒有交流,師生之間缺乏信任,沒有足夠的尊重。因此,教師一定要千方百計地營造班級的正確輿論;二、對小群體的引導。在班集體的創建過程中同時會伴有一個或多個小群體的產生,這些小群體往往以一個人或兩個人為領袖,有著他們自己幼稚的行事原則,對于外界的交往有一定的限制,組成的時間往往不能維持很長。小群體對于班級的影響十分巨大,當它的原則與班級一致時,它能極大的促進班級的發展,積極參與班級的活動,維護集體的利益;當它與班級的發展方向相背或是不一致時,它就會嚴重阻礙班級的建設,甚至會損害班級的利益。所以,我們應加強對班級中存在的小群體的影響。今年剛送走的一屆畢業生就是如此,通過“班委改組”、“家校合力”、“逐個擊破”、“樹立信心”等方法,把小群體的“頭頭”——王××引向“正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善于利用輿論工具,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今年班中一同學的財物丟失就是通過輿論使某同學偷偷給回的。
2.3培育優良的班風。班風是指班級的作風和風氣,是班級大多數成員的思想認識、情感意志和精神狀態的綜合反映,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優良班風像熔爐一樣,對全班學生起著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任何優良風氣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個漫長的培育過程,而且往往不會一帆風順。因此,我們在培育優良班風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撓;另一方面要抓住時機,因勢利導,以形成形成開拓創新,爭先創優的的良好班風。合作和競爭是影響班級風氣的兩個重要的變量。合作,就是為完成同一目標而協同活動,從而產生對雙方都有益的結果。在班級中,它能增進集體的凝聚力,形成積極的班風,促進學生的和諧健康發展。它能夠取長補短,讓學生積極思考彼此間的差異,從而積極的改進自己的不足,提高學習的自覺性。競爭,就是為同一目標而與他人競爭,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它能夠活躍課堂的氣氛,使集體生活富有生氣,避免學生對學習的單調感,增加他們的學習樂趣。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他們的標準和報負,增強學習的效率。當然,激烈的競爭可能導致一部分學生過分緊張和焦慮,因而抑制學習,引起學生對學習的抵制,對解決問題的挫敗感,同時,過分地強調競爭,會使學生之間產生矛盾,最后的勝利成為他們主要的目標,而對學習的內在價值和創造活動視而不見,對學生的內部團結也造成了傷害。所以說,協調好這兩者的關系,對班風的建設顯得非常重要。
班級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學生心理不斷內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漫長的。在建設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學生有抵觸情緒,制度不完善,執行有偏差等)因此要成立督查小組。班主任為組長,值日班長為副組長,值日班委為組員。督查小組要檢查制度的落實情況,及時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建成符合自己班實際,經得實踐檢驗的特色班級文化。班級文化建設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的成效。
杜威說過,“學校是一種特別的環境,它用專門的設備來教育孩子”。假如說學校是教育的“社會”,那么班級就是教育的“家庭”。班級文化是一門潛在的課程,是無形的教育力量。實踐表明,在同一校園文化中,不同的班級間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不但體現了不同班級間的個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級間發展水平的差異。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已成為我們提高班級管理水平和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