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時間已經過去半年多了,我感覺那次培訓是改變我工作和生活的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培訓,我不是有意吹噓,這是我的真心感受。以下是我參加培訓以后從事心理輔導及班級工作的一些體會。
從教十八年來,絕大部分時光都感覺是在痛苦中煎熬,認為工作條件差、認為領導不看重、認為同事太自私、認為學生越來越不聽話等等,整天搞得我頭昏腦漲,說白了是心理很不平衡,于是抱怨、嘆氣、咒罵常與我為伴,不快、煩惱如烏云籠罩,總也走不出。雖然平時也看些雜書,學習些處世之道、為人之理,但遠沒有讓我的心境變得坦然、安寧,讓我從容、自然、平和地對待生活,所以我像背負沉重外殼的一只蝸牛,在生活的道路上緩緩緩緩地爬行,很吃力。
這時候,是參加培訓讓我獲得了良方:“一定要把自己梳理清楚了;做心理輔導,教師首先應該是陽光的、快樂的;心理垃圾成堆,學習工作起來就不方便了。”真是字字珠璣。我試著改變一些看法、想法和做法,還真靈驗,我開始快樂起來,真正感受到什么叫“陽光”,我不住地自喃:這是我多少年來已丟失的一種感覺,也是多少年來一直在找尋的一種感覺啊!
我開始覺醒,成長,我開始學會面對。現在的我感覺:同事關系日趨緊密、團結,融洽了我的工作環境;學生開始自信、努力,將成就我的事業。于是,我開始整天被一種快樂包圍著,被一種成就感浸潤著;被一種自豪感召喚著……
從教十八年,沒有哪一年我不當班主任,基本感受是,學生一茬不如一茬了,集中表現在:學生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而其自身素質(思想、道德等方面)越來越差;學生學習積極性漸退,問題學生越來越多;老師流汗不少,而成績見效太慢。果真是這樣嗎?
有人說:“沒有愛的教育不是教育,是訓練。”撥烏云,見太陽之后,我發現我過去的教育不能說沒有愛,應該是“不會愛”的教育。老師不會愛,學生就感覺不到愛,學生和我們老師的心靈距離就遠,這是以前沒重視到的,所以學生的有些事情老師根本不知道,都一起瞞老師,事兒到較為嚴重的程度爆發出來了老師才知道,于是工作起來總是手忙腳亂,沒有哪一刻不為學生擔心:學生出走了、打架惹事了、開始談戀愛了等等,感覺力不足、感覺身心俱疲。于是成天叫苦不迭,曾多次發誓堅決不當這個破班主任了。
文章寫到這里,我腦間又閃現出那一幕幕:學生期中期末考試后老師們的狂轟濫炸(學生只戲稱是老師吃了槍藥);上班會課時班主任在講臺上歇斯底里地大吼……其效果呢?基本沒有,學生根本不服。有時候高壓政策下的教育看似有了效果,其實學生也只是口服心不服,其中必暗藏危機,有些時候可能會出大事情。
我試著走近學生心靈,繼而走進,真的,那一片片心靈的天空都很藍。我開始相信:問題學生的背后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到根源就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學生就會不斷轉變,就會給你一個個驚喜,就會讓你不會再一看見他就失望;學生不愿意學習是因為有很多事情困擾著他們,即學習上存在障礙,只要你熱心地幫助他,學生就會鼓起上進的風帆,從此啟航。
我通過心理輔導、友誼信箱、個別談心等形式與學生溝通,并利用輔導課、心理健康教育課對學生進行自信教育、賞識教育、合作教育等。我的班級目前發展態勢非常好,班級凝聚力強,班風正、學風濃。前段時間我校組織了兩項活動,我班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其中體操比賽從訓練到比賽我基本沒有過問,只在訓練方法和態度上給予了指導,學生去操場訓練我從未去過。比賽時我鼓勵學生說:“根據你們的熱情和積極的行動獲二等獎很穩了,盡量沖刺一等獎,老師相信你們都很棒。”結果是24個班級我班名列第二、獲得一等獎,且是第一個上場的班級。其它諸方面如日常紀律、衛生我管得也越來越少,放手發動學生自己來做。當我看到學生不斷進步時,當我置身于學生中間與他們一起分享每一份喜悅時,真可謂其樂融融。我開始深深體會到: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對搞好班級工作、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多么重要。同時我也開始享受什么叫做“運籌帷幄”了。
在這方面做得最有實效的一點是:近期我校組織召開了一次家長會,我改變了過去只拿著成績單念成績進退、歷數學生種種不是的老做法。兩個小時的家長會,我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和家長談家庭教育。我知道,家長適時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學生成長不竭的動力之源。當前家長重視教育,尤其看重考試分數已無可置疑,但對孩子的心靈成長似乎很漠視,有些應屬疏忽,認為只要有高分就啥也有了,其實是大錯,現在的學生越來越渴求一種理解與尊重,一句發自內心的鼓勵和賞識,甚至是一個微笑都能讓他們得到適時的滿足,而這些渴求的東西被老師和家長經常忽視的情況下,便會造成學生本來就萌生的叛逆心理更加叛逆。我覺得,只要家長的態度變了、想法變了,學生這種需求是很容易就可以滿足的,當他們應該要的一旦得到滿足,就會帶來靈魂深處的初步覺醒,一旦徹底覺醒,成績進步、高分那不會是很困難的事情。那天我引經據典和家長談了不少,還真是管用,那次家長會后學生都真像變了個人似的,我的工作也好做了,在這時候,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把心理輔導工作認真扎實地做下去。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