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是外在強求,而是內在的統一。這種內在統一性,一方面通過教育實踐,個體內化教育理論的心理機制得以深化;另一方面,則通過教育理論與實踐群體結合的心理機制實現面上推廣。
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最終落腳點是通過個體應用教育理論解決實際問題來實現的。教育理論影響教育實踐的第一步是實踐者學習、內化教育理論的演繹生成過程,其認識是沿著原理論——概念論——感性論的路徑進行的。實踐者通過這一步形成能切實解決問題的綜合性內化理論,實現教育理論與教育問題解決者內在實踐經驗的結合。第二步,實踐個體應用已經內化了的教育理論指導具體實踐活動,并從中積累經驗,發現實踐中面臨的新問題,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創造新理論。實踐者通過這兩步,完成從內化他人理論到自我理論的生成過程,在個體認知上達到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內在統一。僅此還不足以促成實踐者付諸行動,還必須以知的統一為基礎,通過情感的動力作用促使其自覺地實踐教育理論。這就要求教育理論實踐者要注意首戰必勝,讓自己一開始就嘗到甜頭,形成積極實踐教育理論的心態。踐行教育理論的長周期性決定了實踐者必須經歷持之以恒地實踐,才有可能取得顯著成效。因此,踐行教育理論中,實踐者必須有戰勝困難的意志,否則就會半途而廢。為了增強實踐者踐行教育理論的意志力,除了通過思想教育提高實踐者的思想境界和目標追求外,要在每一關鍵環節對實踐者的微小成功予以物質和精神激勵,促使其形成自我效能感,不斷增強內在成就動機,產生堅持下去的決心。同時,實踐者之間也需要一個寬松的內部心理環境,要及時給失敗者以鼓勵和關心,促使其產生感激、報答支持者的情感,把關心轉化為再次實踐的動力。只有實踐者把內化了的教育理論轉化成特定環境中的實踐情感和意志力,他(她)才能持續地將教育理論轉化為實踐活動,才能實現二者全程和全面地結合,并最終形成預期的實踐效果。
教育實踐群體是以一定社會階層或集團的方式存在并開展活動的,因此教育理論是否符合實踐群體文化心理就非常重要,它直接制約著實踐群體對教育理論的選擇,影響著其對教育理論理解的深度和應用的廣度。為此,我們需要建立起教育理淪與實踐群體傳統文化融合的心理機制。[4]一是根據實踐群體對教育理論解讀的民族性,創造易于為本民族理解的語言表達方式。二是引導實踐群體形成自覺學習、內化教育理論的職業道德。在相關政策和輿論宣傳影響下,促使實踐群體逐步把學習、理解、研究教育理論內化為自己的職業道德,形成違反教育理論將從內心感到有違教師職業的不安感。三是理論研究群體應從心態和情感方面與實踐主體群產生內在融洽。要善于根據教育實踐群體需要,自覺地變革教育理論,形成分解與重構抽象教育理論的習慣。通過分解細化,把實踐群體難于理解的教育理論體系逐級轉化為便于操作的教育理論。
教育理論與實踐均有很強的價值性,其中必然暗含利益和情意傾向。教育理論在走向實踐過程中,實踐主體群必將從自身利益立場對其進行選擇。只有那些給實踐群體帶來實際利益的教育理論,他們才積極選擇并樂意踐行之。
由于理論研究群體與實踐群體生存環境和利益立場的差異,要讓教育理論的建構者更多地理解實踐群體的利益,必要時可建立二者密切結合的利益擁綁機制。一是形成教育理論研究者樂于參與實踐,教育實踐群體積極追求理論學習的制度。就當前我國的情況看,已經借助學歷教育和課題項目等激勵機制,較大程度上調動了實踐群體學習教育理論的熱情;主要問題是如何讓理論研究者深入到教育實踐中去,扎下根來系統解決實際問題的制度還沒形成。二是形成激勵教育理論研究者與實踐群體代表共同制訂教育政策,共同參與重大教育課題攻關的機制。以此創造更多機會讓實踐群體發表對教育理論的意見,促進教育理論研究者積極吸收其改進建議,借助二者密切合作的方式創新教育理論。三是在創建與應用教育理論中,要注意利益機制的作用。對理論研究者而言,需要站在實踐者的立場思考問題,才能建構出符合實踐群體價值取向的教育理論。就實踐者而言,首先教師要有為學生發展舍得犧牲的精神。因為教育理論更多是從學生利益的角度設計的,其在走向教育實踐過程中,往往要求教師比過去付出更多精力,同時還要承擔因實踐新理論引發的教育改革所帶來的風險。[5]其次,在新教育理論的推廣中,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先選點實驗,以調整教育理論在實踐中造成的利益分配偏差。同時,注意將實踐群體的階段獲益與最終獲益結合起來,形成逐級獲益的機制,以確保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持續發展性。
總之,只有借助外在的利益激勵機制,將理論研究群體與實踐群體的內在動力充分激發出來,促使理論群體向實踐深入,反思抽象理論實踐化的思路;引導實踐群體不斷強化理論學習,反思自我經驗普適化、理論化的方法,以此促成二者同繞重大教育問題的解決,協作建構“抽象理論——中層理論——實踐機制”縱向貫通的教育理論體系。用這樣的教育理論體系來指導教育實踐,再配之以踐行教育理論的情感和意志,才能實現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1]彭澤平.“教育理論指導實踐”命題的再追問——從命題合理度、作用機制的角度進行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9).
[4]班華,薛曉陽.新時期我國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論特征[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1).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