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AV小说区在线观看_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_久久精品久久91_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18,亚洲日本本道a,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成人网

職稱論文咨詢網,專業提供留學生論文、職稱發表論文等各類論文學術咨詢服務的論文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百科

『教育理論』生態文明:概念體系與內在邏輯

來源:職稱論文咨詢網發布時間:2022-07-10 03:41:48

  把握生態文明的概念體系及其內在邏輯,是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依據。論文主要從黨的文獻角度對相關觀點進行了理論梳理并認為:人與自然和諧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本質所在;經濟與生態協調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建設“兩型社會”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長遠目標;構建和諧社會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最終歸宿;科學發展觀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理論指導;綠色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169(2012)04002605改善與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在理論與實踐中已經得到了人們的持續關注。在觀點表達上,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生態協調、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綠色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等相關概念已相繼出現,并得到了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這些概念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科學有效地構成了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正確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文明概念體系。當然,在這一概念體系中,概念數量眾多,并且在內涵與外延上各有側重,若不能科學厘清這些概念與生態文明概念的內在邏輯和相互關系,則容易造成認識的混亂與實踐的困惑。

  一、人與自然和諧: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人與自然和諧,也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2002年,在全球環境基金第二屆成員大會開幕式上指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總結歷史得出的深刻結論和正確選擇。”\[1\]人與自然和諧更是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2\](p69-70)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不僅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而且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2\](p706),簡稱為“三生”共贏。其中,發展是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物質基礎,生活富裕是發展和保護生態的最終歸宿,生態良好是發展和生活富裕的先決條件。“三生”共贏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如何?指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技術體系和體系,加快實施生態工程,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3\](p463-464)“三生”道路是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反復提到的一個重要思想,而且都與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等相關問題一起論述。這意味著,“三生”文明發展道路實際上是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

  人與自然和諧是黨中央提出的重要概念與思想,人與自然和諧就是“三生”共贏,建設生態文明要走“三生”共贏發展道路。這就告訴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就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生態文明建設本質所在。這也是學術界的一個基本共識。工業文明是人與自然分裂與沖突的不和諧發展,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內在統一與和諧共生的和諧發展\[4\](總序6)。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生態文明,都表征著人與自然關系的進步狀態,區別僅僅在于,狹義生態文明將人與自然和諧視為全部內容,廣義生態文明將人與自然和諧看成部分內容。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黃娟,等:生態文明:概念體系與內在邏輯二、經濟與生態協調: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經濟與生態協調是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簡稱,這是黨的文獻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重要論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與經濟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成為了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對基本矛盾。2006年,在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在發展中面臨著兩大矛盾:一個是不發達的經濟與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矛盾,這將是長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矛盾要靠發展。另一個是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壓力

  為應對生態與經濟基本矛盾,我們黨提出了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思想,并初步形成了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理論\[6\]。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3\](p16)李克強進一步指出:“環境問題本質上是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和消費模式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必須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下工夫,在調整經濟結構上求突破,在改進消費模式上促變革。”\[7\]這些論述深刻表明,要解決生態與經濟矛盾,必須從經濟方面入手,使經濟發展建設在良好生態基礎上。只有協調經濟與生態關系才能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因此,經濟與生態協調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

  三、“兩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兩型社會”與生態文明關系十分密切,這是兩個最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常常被混用或互換。十六大以來,迫于能源等多種資源的緊張形勢,我們黨提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思想。由于資源消耗將會造成環境污染,黨中央進一步提出了建設“兩型社會”的概念與思想。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指出:“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8\](p5)該規劃建議及后來通過的綱要,都將建設“兩型社會”確立為“十一五”時期的重要任務。十分重視“兩型社會”建設,十七大以來不僅發展了相關思想,而且更將“兩型社會”理念一步步推向了社會實踐。2007年,十七大報告提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3\](p19)。同年底,中央正式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將“兩型社會”建設從理論層面推向了實踐層面。2010年,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二五”規劃建議,將“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明確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性、緊迫性、現實性,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黨沒有明確“兩型社會”含義,但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是其基本內容,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任務。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從當前和今后我國的發展趨勢看,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戰略任務。”\[9\](p45-46)這一論述以及相關論述表明,建設生態文明與建設“兩型社會”任務相似,但建設“兩型社會”是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任務,我們要通過建設“兩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關系密切,但后者是前者的生態基礎和建設任務。一些學者與相關部門,將生態文明建設等同于生態建設或環境保護,將會降低生態文明的地位與作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只有上升到生態文明高度才能建設好,就事論事只能導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四、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時期我們黨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可持續發展就是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危及后代人的生存需求,給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合適的生存空間。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成為其一項基本要求,“堅持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3\](p12)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90年代國際社會形成的共識。可持續發展是由環境與發展問題,特別是環境與經濟矛盾轉化而來,解決環境與經濟的矛盾、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是可持續發展觀形成的重要背景。這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2002年,在南非全球地球峰會上

  可持續發展也是我國向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2002年,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實現可持續發展,核心的問題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10\](p462)實現經濟與生態、社會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目前,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已經受到黨中央重視,甚至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也得到黨中央高度重視,但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至今沒有引起關注。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經濟與生態協調都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這就決定了建設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9\](p45)這為我們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重視經濟建設輕視社會建設,導致我國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加劇,引起了黨中央高度關注。2004年,黨中央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和諧社會。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正式形成《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構建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期奮斗目標,作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重要內容和重點任務,建設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五大建設的奮斗目標與最終歸宿。

  建設生態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指出:“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2\](p715)這是告訴我們,生態和諧是人際和諧、社會和諧,乃至人的身心和諧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基礎,那么構建和諧社會將無從談起,建設生態文明是要奠定和諧社會的生態基礎。

  建設生態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我們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整體和諧的社會”\[11\](p675)。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必須建設生態文明,和諧社會應該是生態文明建設等五大建設協調發展的社會。

  建設生態文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決定》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之一就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11\](p651),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重點。《決定》在“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部分還提出:“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并要求“優化產業結構、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統籌城鄉環境建設、加快環境科技創新、完善環境保護政策等”\[11\](p656-657)。這些都是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任務及其措施。 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一個堅持什么樣發展觀,對這個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長期以來,我們信奉經濟增長優先的傳統發展觀,遵循傳統發展觀支配下的發展戰略、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這是造成人類社會生態與經濟沖突、人與自然矛盾的深刻思想根源。黨中央,尤其是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傳統發展觀及其危害進行了深刻反思,在此基礎上及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重要戰略思想。

  2008年,在全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動員大會上指出:把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擺在突出位置,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是因為,建設生態文明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和組成部分,是科學發展觀的新發展的重要標志,使我們黨的發展理論和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理論指導。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節約發展、綠色發展、安全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我們不僅要以人的物質需要、文化需要為本,也要以人的生態需要為本,建設生態文明可以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活。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不能局限于生態環境建設,也不能停留在經濟領域,還必須滲透到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文化、生態民生等建設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相統一。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堅持統籌發展,針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重城市輕農村、重東部輕中西部的情況,我們必須統籌城市與農村、不同區域之間的生態文明建設。只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才能引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功。

  盡管學術界多年前就提出了綠色發展概念,但黨中央是在綠色發展成為全球發展大趨勢、綠色崛起成為我國發展大背景下提出該概念的。2010年,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二五”規劃建議,“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是其重要任務,其中要求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更為重要的是,2011年“兩會”通過“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綠色發展是其重要篇章。綠色發展成為了“十二五”規劃的最大亮點。胡鞍鋼認為,“十二五”規劃是中國第一個綠色發展規劃,標志著中國進入綠色發展時代,成為中國本世紀上半葉實現綠色現代化的歷史起點\[12\]。

  什么是綠色發展?2010年,在兩院院士會議上指出:“綠色發展,就是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13\](p747)2012年,在斯德哥爾摩+40可持續發展伙伴論壇上進一步指出:“當前,綠色發展正在全球興起,發展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創新綠色科技、綠色產品、開發綠色能源、倡導綠色消費,不僅有助于減緩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而且可以創造新的市場需求,提供新的就業崗位。”\[14\]綠色發展,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尤其是經濟發展綠色化,是要通過發展綠色產業、綠色科技、綠色經濟、綠色消費等措施,促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這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重大創新,是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約束日益強化背景下,將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作為可持續發展基礎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

  科學發展觀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采取綠色發展模式。為實現綠色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并明確了具體任務,主要包括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強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只有選擇綠色發展模式,我們才能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新世紀以來,面對經濟與生態的尖銳沖突,黨中央提出了循環經濟概念及其思想。2002年,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可持續發展才能得以實現。”\[1\]這應該是我們黨最高領導人首次提出循環經濟。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多次提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之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廢棄物排放,逐步使生態步入良性循環”\[14\]。2005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

  黨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視循環經濟,是因為循環經濟的三大原則及其基本特征,決定了循環經濟是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經濟增長方式。這也意味著,循環經濟可以在建設“兩型社會”與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十一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8\](p18)十七大報告將“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作為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措施。“十二五”規劃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綠色發展重要內容。我們黨將發展循環經濟視為建設“兩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途徑。 候問題的日益突出,催生出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等新概念。綠色經濟是以生態文明為價值取向,以生態、知識、智力資本為基本要素,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為根本目標,實現生態資本增值的可持續經濟。從實踐層面上說,綠色經濟是生態文明時代發展的全新經濟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和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特征的循環經濟,它們都屬于綠色經濟范疇,都是綠色經濟模式的現實體現\[4\](總序3-17)。不管三個概念具體內涵有何不同,它們都是協調經濟與生態關系的重要經濟形式,因而都是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15\]。參考文獻

  [1] .在全球環境基金第二屆成員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20021017(1).

  \[2\] 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3\] 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4\] 劉思華.生態文明與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總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

  \[5\]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6.

  \[8\] 編寫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五規劃綱要學習問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中央文獻研究室.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9.

  \[11\]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13\]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4\].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20030310(1).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閱讀
學術咨詢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山县| 哈尔滨市| 曲沃县| 陵水| 海南省| 岚皋县| 东阿县| 合水县| 开原市| 肇庆市| 海南省| 盐亭县| 历史| 海门市| 万宁市| 高要市| 仪陇县| 博乐市| 闵行区| 临沂市| 许昌市| 封丘县| 汉寿县| 古蔺县| 芒康县| 刚察县| 若羌县| 甘泉县| 潜江市| 莒南县| 长春市| 平乡县| 甘德县| 桂平市| 营口市| 呼图壁县| 张家港市| 江阴市| 鹤岗市| 呈贡县|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