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在變,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在不停地變化,我們的法學教育一定不能停滯不前,面臨現在社會信息化帶來的種種問題,我們必須不斷地改變自己,改變我們的法學教育。要改變法學教育一定不能脫離現實社會。我國是一個發展中,農業是重大問題,我國目前至少還有9~11億農民在農村,二元社會現狀從歷史到今天都無法根本改變。在改變法學教育時不能離開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但一定要符合我國的現實社會,不能脫離我國的基本情況,離開農業問題一切都不再現實。我國的法學教育一定要考慮我國現階段的國民素質問題。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的法律意識還處于發展階段,我們在發展法學教育時一定要加大力度,但也要抓住群眾法律基礎差這個問題。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下,一定要在全社會、全中國改變原來法學教育的種種弊端,法學教育要從人們生活的本身做起,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去接觸法律,每一個人都可以使用法律。
據統計,目前我國設立法律本科專業的院校已經達500所左右,數量非常龐大。同時,非教育機構所設立的訓練機構照樣可以授予各式文憑。辦學層次方面高可以上至博士后,低可下至職業高中。而成人法律教育就已經培養了本專科生10萬余人,在校生8.6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數量足、質量高的教師隊伍是培養高素質學生的基本保障。然而據調查統計,相當一部分學校的師生比例低于教委規定的1∶8,占統計數字的41.6%。
我國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比較注重向學生傳授法學原理和基于現行規范的法律知識,相對輕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目前,法律開設的課程主要是以部門法學科的劃分或頒布的主要法律為標準,以傳授系統、科學的知識為目的。這一目標的確立本身沒有錯誤,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貫徹這一目標時,很少考慮到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及社會的實際需求,法學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一種坐而論道的玄學。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主要還是圍繞論述各門課程的體系和基本理論,過多地去糾纏一些晦澀、復雜的爭議,這種對于條文的純粹分析和理論的過分偏愛,使得學生走向社會和市場時,所學的知識必然顯得蒼白無力。
法學教育應當適應社會的需要,不僅要培養出好的法律工作者,而且要培養為數眾多的治國之才,從而形成廣義的法學教育體系,使法學成為治國之學、強國之學、安邦之學和正義之學。在這方面,教育和培養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在專業方面,法學教育要培養學生對法的價值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的正義感和正義的信念;第二,在對社會和大眾的關系方面,法學教育應使學生認識到,他們既是大眾中的一員,又是不同于大眾的一員,他們應當有更高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第三,在個人的修養方面,應當培養學生更嚴于自律,自覺進行道德修養。
建設法治,要求法學教育大眾化、普及化,并將普及與提高緊密結合起來。法學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是現代法治的基礎工程,沒有全民法律意識的提高,便沒有現代法治的根基。
法學教育應當適應法律服務的需要,增強公民的法治觀念,加強社會法制意識,法學研究、司法實踐和學術交流,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提供全方位服務。法律教育必須從基層做起,從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從每一個生活的細節做起,從社會的角角落落做起,確保每一個人都能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識。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