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外語教育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受到了批評:啞巴英語、費時低效。原因在于沒有抓好外語教育的基石—外語教育規劃和外語教育模式。語言規劃是干預語言使用的主要手段,應該是理智選擇的結果。但是我國外語教育缺乏規劃,主要原因在于近代外語教育目的是向強國學習,抵御外辱,情感有余,理性不足;建國后受政治影響較大,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外語教育受政治的干預大起大落。而外語教育模式是外語教育本質內涵的體現。傳統外語教育模式注重語言本身的教學和研究,割裂了外語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系,學生缺乏外語交流的專業基礎和平臺,偏離了外語教育的主旨。雙語教育強調學生的外語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這種外語教育模式代表了外語教育的發展方向。
中國的改革開放加快了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步伐,外語在對外交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歷屆中國對外語教育非常重視,取得的成績也有目共睹。外語教育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受到一些批評,外語教育費時低效,啞巴外語。
問題的根源在哪呢?原因在于對外語教育的基石認識不清,行動不力。外語教育的基石有二,一個是外語教育規劃,一個是外語教育模式。前者是對外語地位、作用的認識及其相應政策的制定。語言政策、語言規劃和語言立法屬于行為,是干預語言使用的主要手段,對的穩定、民族的團結、經濟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1]近代中國民族蒙難,向強國學習、富國強兵、不再受外敵欺辱是外語教育的直接目的。這一目的情感有余,理性不足。而建國后受政治影響較大,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外語教育受政治的干預大起大落,外語教育沒有合理科學的規劃;外語教育模式是外語教育本質內涵的體現。傳統外語教育模式注重語言本身的教學和研究,對中國外語語境研究不夠,割裂了外語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系,學生缺乏外語交流的專業基礎和平臺,興趣不高,信心不足。雙語教育強調學生的外語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體現了外語教育的本質;外語教育應是專業教育的一部分。這種外語教育模式代表了外語教育發展的方向。
本文的重點:(1)通過和世界主要外語教育規劃的比較,說明重視外語教育規劃的意義;(2)分析外語教育中費時低效、啞巴英語的原因,探尋雙語教育模式對傳統外語教育理念和模式顛覆的意義。
外語教育在中國自出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如果說近代中國學校外語教育是洋務運動的產物,是洋槍洋炮打出來的;那么建國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的學校外語教育則是發展的需要。目前是中國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規劃外語教育在我國發展中意義重大。
美國自1942年以來至今出臺的外語教育法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42年的“軍隊特別培訓計劃”到1958年國會出臺的《國防教育法》,其特點是出于軍事安全目的;第二個階段從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至今,先后出臺了《高等教育法》(1965)、《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案》(1994)、《外語學習標準:為21世紀作準備》(1996)、全國語言大會(2004)、美國外語學習年(2005)、安全語言啟動計劃(2006),其特點是強調21世紀是一個相互依賴的世界,在日益增長的國際經濟中加強國民外語素質對經濟競爭和安全有重要意義。安全是兩個階段外語教育規劃的共同指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美國的這種以安全為取向的語言政策特征,非但沒有因時間的推移而消退,反而在當今相對和平的國際大環境下,越發顯得鮮明剔透,其內在的原因耐人尋味。[2]賈愛武對此的解釋是外語的4個“支持”: 安全需要美國外語政策的支持;經濟安全需要美國外語政策的支持;增進國際理解、削弱文化沖突需要美國外語政策的支持;打贏文化—經濟戰需要美國外語政策的支持。對英國來說,英國國民的整體外語素質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加強外語教育、提高外語教育的質量是促進英國發展的重要保證。2002年,英國教育技能部成立了一個由教育專家、語言學家、教育管理人員、教師代表等組成的全國語言教育指導小組,該小組向教育技能部提交了一份旨在提高全體國民外語素質的提案,即《外語教育發展戰略》。程曉堂認為,該《戰略》體現了以下基本理念:只有學習外語才能有效地參與到國際經濟活動之中;外語教育有利于促進文化和語言多樣性;學習外語有利于促進個人的發展;學習外語有助于促進相互理解;學習外語有助于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和熱情。澳大利亞外語教育政策明顯有經濟偏向。澳大利亞要求學習對促進澳大利亞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作用的外語,教學重點是那些有利于經濟和內外政策發展的語言、有利于鞏固澳大利亞在亞太地區地位的語言。1991年9月澳大利亞發布了題為《澳洲語言:澳洲語言與文學政策》(australia’s language: the australian language and literacy policy的白皮書)的白皮書。白皮書強調,澳大利亞人要提高英語之外其他語言的能力,以便能增加澳大利亞人的知識與文化活力,有助于保證澳大利亞未來的經濟地位。[3]
由于獨特的近代歷史,中國外語教育自出現以來的指導思想是學好外語以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夷制夷,富國強兵,抵御外辱;建國以后,特別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的外語教育受政治的干預大起大落。這種充滿感情色彩的實用觀點反映了對外語地位、作用的認識不足,外語教育缺乏規劃,缺乏科學性、系統性、連貫性、合理性的規劃。到目前為止,在外語使用方面既沒有長期目標,也沒有短期的可操作性的目標。我國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的權威機構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從未涉及過外語的地位規劃以及外語的使用和教學。[4]環顧當下的國際現實語境,比較各國發展,語言問題與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化、宗教等諸方面有密切的聯系,國外諸多重視提升本國國民的語言素質,把外語看作是提高國際競爭力、適應全球化的經濟發展、促進民族間相互理解融合、提高國際意識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國的外語教育需要制定有效的規劃,適應全球化的快速發展。
楊德祥認為,英美等發達把外語看作是提高國際競爭力、適應全球化的經濟發展、提高國際意識的重要工具,紛紛制定了各自的外語教育政策和規劃。但我國長期以來對外語的使用沒有從語言規劃的角度進行必要的管理和指導。因此,從戰略的角度出發,制定二十一世紀的外語教育政策和規劃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外語教育模式是外語教育理念的體現。由于傳統的外語教育模式對西方外語教育思想的片面理解,片面強調語言本身的教學與研究,割裂了外語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系,學生缺乏外語交流的專業基礎和平臺,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啞巴外語主要源于沒有正確理解西方外語教育思想,片面強調為語言教學而語言教學,注重外語翻譯法和語法講解法。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外語教育就是對外語知識的講授和學習;更有甚者,還有人片面地認為外語教學就是語法和詞匯教學,外語知識等于外語語言能力。一些學生從中學到大學學習英語十幾年,通過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卻不能用簡單的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這與他們對外語教育的誤解不無關系。張連仲認為,“我們目前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是太強調語法、語音,而忽視了英語最基本的交流工具的作用。”
不少專家學者對這一現象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深刻的探討。井升華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三:教學大綱詞匯表滯后;教材內容滯后;全國四、六級統考導致外語教育普遍存在應試現象。另一方面,以外語為專業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多數學生有自己的專業,他們要以專業作為交流的基礎和平臺,脫離了自己的專業基礎和平臺,沒有了使用外語的環境,學生們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周流溪教授認為;造成費時低效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中國人在學習外語時缺乏使用的環境,因此困難很大。結果,學生只聽課,不張口,只學習,不運用,缺乏真實的使用環境,學生缺乏使用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既影響學習效果,也是對各種資源的一種浪費。為此,我們必須進行教學改革,把教學質量提上去。[5]
雙語教育遍及世界各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雙語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日趨成熟。歐洲也是雙語教育發達的地區,很多的國民同時會講幾國語言相當普遍。
雙語的英文是bilingual,意思是two languages。郎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所給的定義是:一個能運用兩種語言的人,在他日常生活中能將一門外語和本族語基本等同地運用于聽、說、讀、寫當中。當然,他的母語知識和能力通常強于第二語言。所謂的雙語人才就是指能熟練地運用兩種語言進行交際、工作、學習的人。
王斌華認為:“嚴格地說,雙語教育是指采用第二語言或外語傳授物理、生物、化學等學科的教育。”[6]
以上概念揭示了雙語教育的原則,雙語教育立足于學科知識,融工具性、人文性、學科性于一體,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目的語的動機和興趣,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顛覆。
盧丹懷認為,雙語教育的基本原則是教師堅持使用學生的目的語。無論是傳授知識,還是解答問題,教師都用目的語進行。這樣做是為了向學生提供比較多的語言輸入信息,讓他們有機會接觸目的語,而且更重要和有意義的是讓學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接觸他們所要學習的目的語。由于學習的需要,學生自然會產生學習目的語的動機和興趣。這種目的和興趣比在單純的語言課程上容易產生和持久。[7]有條件的學校在大學四年內應向學生至少開設一門用英語講授的專業課程,使用一本英語原版教材,要求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完成作業,討論發言,寫課程論文、報告。[8]2001年9月,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字[2001]4號)文明確規定,按照“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以及金融、法律等專業,更要先行一步,力爭3年內,用外語教學的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暫不具備直接用外語講授條件的學校、專業,可以對部分課程先實行外語教材、中文授課,分步到位。[9] (教高字[2001]4號明確了具有專業知識和外語水平的雙語教育模式,是我國教育界迎接時代挑戰的積極回應,這部文件吹響了中國教育界實行“雙語教學”的號角。
雙語教育融外語教育于專業教育之中,外語教育是專業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外語教育水平和專業教育水平,使其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專業人才。
1、雙語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良好外語水平的專業人才。雙語教育模式使學生的外語學習與各學科知識同步獲取。隨著我國加入wto和進一步改革開放,雙語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經日益凸現。21世紀的人才條件之一,是無語言障礙,雙語教育完全符合我國發展的實際需要,必將成為我國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大趨勢。
2、學生逐步成為具有雙語能力、交流能力、學術能力、文化展示能力的人才是高校雙語教育應當充當的角色與定位。雙語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b·麥考耐爾,1985),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凱斯勒和奎因,1985)。以雙語教學的形式和手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計算能力、寫作能力、電腦信息處理運用能力、現代交際能力和其它必要的生存常識,已經成為當今學生和家長們追求的熱點。[10]
3、增進人文理解、削弱文化沖突。雙語教育的過程是培養一種對其他民族的世界觀、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的尊重意識的過程。了解其他民族對世界所做的獻以及為整個人類所共有的問題提出的解決辦法。一切的誤解和沖突都是源于不同的假設和價值觀所造成的觀念和社會行為規范上的差異,而人們又傾向于從自己的價值觀角度來評價其他民族的文化并得出相應的結論。雙語教育可以促進學生與目標語使用者成功地展開口頭和書面的有意義的直接交流,為增進理解,消除文化沖突,接納多元文化,對各民族的信仰和習俗采取寬容態度起到橋梁積極作用,對21世紀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有重要意義。理解其他民族和被其他民族所理解,能夠有效地處理多極化的國際關系。不同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傾向,語言上的多元化能促進思想的交流和更新。
4、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國際經濟相互依賴度更高,可以說一個的經濟安全依賴于貿易,要理解潛在消費者的文化和心理。提高國民通過外語學習來理解和溝通貿易伙伴的能力,依賴于的外語政策的持久支持,依賴于此種政策推動下許多國民學習外語的努力和積極的社會行動。從全世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角度來看,雙語教育將促進新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于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向經濟一體化,文化全球化發展。[12]
綜上所述,外語教育規劃對中華民族的復興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對一個來說,外語教育和其語言、文化、政治、經濟、軍事有密切的聯系。我國是外語教育大國, 在堅持英語教育的同時,強調多種外語的學習,適應世界多元化進程的需要,促進與各國之間的廣泛交流與合作;當下世界,各國外語教育內涵發生了變化,從單純的外語語言學習發展到與文化、政治、經濟兼容,雙語教育是適應這種變化需要的有效教育模式。
外語教育不能一條腿走路,倡導每個學生至少學習一門外語。應堅持確保英語優先發展地位、兼顧其他語種多元發展的方針。英語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把英語作為國民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這一方向是正確的。同時將與對外交往、經濟發展有密切關系的外語列為優勢語言,如法語、俄語、德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
今天的學校教育中,知識的傳授已經不再是唯一的目的,雙語教育的目的也不單純是語言的學習,而是一種文化的傳遞,乃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手段。當今世界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要使學生能夠理解、尊重不同的民族、風俗和文化,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充滿自信地與不同民族坦然相處并與之交流、開展合作等,雙語教育在實現上述目標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雙語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體現了三種重要功能:用于交際、交流的工具性功能;與語言融為一體的文化傳遞功能;與思維品質所關聯的智能開發功能。在雙語課堂教學中,兩種語言的轉換不但促進了學生在語言交流能力上的發展,還使他們在更大的思維空間中領略了異域文化、得到了智能開發。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