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產品消費就是人們為滿足衣、食、醫療等需求而購買和使用野生動物產品的消費行為。中國從古至今一直保持著野生動物產品消費的傳統。中國文化對野味的興趣和嗜好以及將許多物種的成分入藥治病的習俗,使野生動物面臨著嚴重的威脅。以我國的熊膽入藥為例,人們以前一直是通過獵殺野外黑熊來獲取熊膽的,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工圈養和繁殖黑熊,通過“活熊取膽”技術來經濟價值較高的熊膽粉。“活熊取膽”因其過于殘忍和不人道廣受動物保護組織、環保人士和社會公眾的指責。2012年2月初,從事“活熊取膽”的福建省藥企“歸真堂”謀求上市,再次引發了全社會對“活熊取膽”的激烈討論。在討論中,人們普遍把批評的矛頭對準了為了牟取暴利而虐待、傷害動物的養熊企業或業主。而筆者認為,對于殘忍、不人道的“活熊取膽”,那些購買和使用熊膽產品的消費者也難辭其咎,野生動物保護問題實質上是野生動物產品消費問題。
與消費是緊密相連、無法分開的。馬克思指出,“沒有就沒有消費”,同時也指出“沒有消費就沒有”[1]。消費是的目的和動力。那句“沒有購買,就沒有殺害”的保護鯊魚廣告詞可謂家喻戶曉,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全世界野生動物被大規模地偷獵濫殺,不能說這只是唯利是圖的捕獵者和走私者犯下的罪過,與我們購買和使用野生動物產品的消費者毫無關系。人們對象牙制品的喜好給野生象帶來了被偷捕濫獵的厄運,對羊絨披肩的青睞使藏羚羊處于暴尸高原的險境。為了滿足自己對野生動物產品的消費需求,一些人愿意掏腰包、花大價錢,這是導致野生動物遭到偷獵、屠殺和傷害的根源。“活熊取膽”本質上就是養殖企業或業主把黑熊作為能持續不斷地賺錢獲利的工具,在殘忍傷害黑熊的基礎上獲取經濟利益。消費者購買或使用熊膽產品,實際上對“活熊取膽”起到了間接支持和推波助瀾的作用。市場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在消費者手中。只要熊膽產品廣受消費者的歡迎,那么,它就絕不會在市場上銷聲匿跡,殘忍、不人道的“活熊取膽”及非法捕獵野外黑熊等行為就在所難免,保護黑熊等野生動物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野生動物產品消費是正常的、合理的消費嗎?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么看,物質消費有兩種基本類型:“需要的消費”與“欲望的消費”。“需要的消費”是為了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消費,是對使用價值的消費,目的是滿足有限的、相對穩定的基本需要,是正當的消費;“欲望的消費”是與“需要”、“使用價值”相背離的消費,目的是滿足人們各種不必要的、無限的欲望,是不合理的消費。[2]在力落后和科技不發達的社會狀況下,人們去捕獵野生動物,食其肉以充饑,剝其皮以蔽體,取其物以醫病,野生動物產品消費純粹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基本生存需要,顯然是屬于“需要的消費”,是正當的、合理的。在社會力發達和科技進步的狀況下,農業和畜牧業為人類提供愈來愈多的谷物糧食、家養動物的肉蛋奶和皮毛,完全可以滿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先進的醫療技術使人類不必再依賴于熊膽等傳統的藥物來治病救人。人們不使用野生動物產品也能生存下去。這時,人們吃野味顯然不是為了填飽肚子,穿皮草也不是為了御寒遮體,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獵奇、追鮮、逐異、炫耀、攀比等欲望,這種情況下的野生動物產品消費就是一種不合理的“欲望的消費”。
野生動物產品消費是一種健康的消費嗎?野生動物產品入藥或食用野生動物是否對人有益?對于這個問題,應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首先,以野生動物產品入藥治病未必能給患者帶來健康和福音。盡管熊膽是珍貴的中醫藥材,具有消炎止痛、清熱解毒等功效,但是,它的功效未必那么“神奇”,更多的是被商和銷售商的促銷廣告有意夸大了。在中醫藥中熊膽也并非是不可替代的,現已發現有幾十種中草藥具有同樣的功效,而且目前有關方面已研制出可以替代天然熊膽的人工熊膽。在現有的醫療條件下,以熊膽入藥治療的病癥是可以預防的,也是能夠醫治的。其次,食用野生動物可能會有害于身體健康,有時甚至會危及人的生命。從歷史上看,有很多疾病都來自動物。野生動物身上帶有很多病毒、病菌和寄生蟲等致病的東西,人類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盲目喜好野味,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敢吃,極有可能把動物身上這些致病的東西帶到人的身體和人群中來。例如,2004年sars病毒的大爆發,與我國一些地方的人們吃果子貍有關。
“消費問題是生態環境問題的核心”[4],野生動物消費是導致野生動物數量減少和走向瀕危的罪魁禍首。野生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活躍部分,是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對于維系生態系統平衡是不可或缺的。[5]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捕殺和棲息地的破壞使其生存受到了巨大威脅,其中人類的捕殺是最大的威脅。目前,全球野生動物貿易量逐年增大,野生動物及其產品走私非常猖獗。野生動物遭到了大規模的偷捕濫殺,部分物種數量急劇減少,有的瀕臨滅絕或已經滅絕。為什么會這樣?主要是由于野生動物及其產品消費需求巨大,正常貿易利潤很高,非法走私可獲暴利。人工養殖野生動物會減少人們對天然野生動物產品的消費需求,從而減少偷捕濫殺現象的發生,但也會帶來完全相反的結果。養殖野生動物會擴大野生動物產品的市場,使其消費需求合理化、貿易合法化,從而進一步加劇野生動物產品貿易和非法走私。因此,為保護野生動物,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和生物多樣性,我們不僅要全面禁止和嚴厲打擊偷捕濫殺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更重要的是摒棄野生動物產品消費,不穿、不吃、不用野生動物產品,從源頭上遏制野生動物產品的貿易和非法走私活動。
消費行為總是滲透著文化和價值觀念,野生動物產品消費會造成一些不良的社會效應。首先,大部分野生動物產品價格不菲,其中有不少還是“奢侈品”。消費這些野生動物產品更多是一種奢華的象征和富有、地位的顯示,會起到負面的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鋪張、浪費、攀比、競富等社會風氣。其次,野生動物產品消費作為一種高檔消費,常常成為人們請客送禮的首選。比如,大部分建立在熊的痛苦基礎上的熊膽消費都是禮品消費,而不是藥品消費。野生動物產品消費被用于請客送禮,極易引發腐敗問題,不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再次,野生動物產品消費加劇了非法捕獵行為的泛濫和走私活動的猖獗,很多盜獵分子和走私分子受經濟利益驅使不惜以身試法,鋌而走險,有時甚至以武力來對抗,不少野生動物保護人員死于盜獵分子的槍下,這些根源于野生動物產品消費的違法行為危及到了社會的安全與穩定。最后,人們吃、穿、用野生動物產品,凸顯了消費者對野生動物的處境和遭遇的無知和冷漠,以及對保護生態環境缺乏責任感,傳遞著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無止境的“欲望”可以對自然界恣意掠奪與貪婪攫取的價值觀,這十分不利于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和生態文明觀念的樹立。
在物質主義或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和生活觀占據主導地位的現代社會,野生動物產品消費不是為了滿足人的生存和自由全面的發展,而是為了滿足“虛假的需求”、各種“欲望”,并且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家園和精神家園。“我們每個人在充分享受個人的消費權利的同時,必須考慮到我們在消費過程中應該為他人或社會承擔的責任。”[6]具體而言,我們每個人要樹立文明、健康、科學、合理、綠色的消費觀和生活觀,走出“消費至上”、“快樂至上”、“拼命賺錢,盡情享受”的認識誤區,改變不合理的消費方式,自覺抵制和摒棄野生動物產品消費,不穿、不吃、不用野生動物產品,保護野生動物,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反對“活熊取膽”,關愛和保護野生動物,首先要從不購買、不使用、不推銷熊膽產品這樣的“小事”做起!
[1]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97.
[3] 何懷宏.生態倫理——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409.
[4] 施里達斯·拉夫爾.我們的家園——地球[m].夏堃堡,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13.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