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高等教育發展新形勢對傳統認證制度提出了挑戰,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在維護傳統認證價值的同時,面對聯邦提出的改革要求,也在進行反思,并謀求在傳統制度框架內進行改革。以期盡快走出困境。這一改革預示著美國民間主導的認證制度正向民間和共同參與方向演進。這與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由主導到與民間共同參與的改革方向有著殊途同歸之意。
高等教育認證在成就美國高等教育的輝煌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認證在其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多次變遷,但其非、行業內部自律、自愿、重過程而非結果等特點一直是認證組織堅守的核心價值。隨著美國高等教育認證的新形勢和新問題不斷出現,這些核心價值受到了嚴峻挑戰。同時,聯邦對認證的不斷介入和改革要求促使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chea)積極進行反思,在維護傳統認證價值的同時努力思考改革思路和途徑。
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作為美國全國性高等教育質量認證組織,是美國高等教育認證的代表性組織,承擔著對全國性、區域性和專業性鑒定組織的認證工作,也就是無認證工作。該組織于1996年成立。取代了于1993年解散的中學后教育認證委員會(copa)。
實際上,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成立之時便已處在與其前身copa一樣的美國高等教育新形勢和諸多挑戰當中了。這些新形勢和新挑戰包括:一是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越來越多。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增加,20世紀下半葉,美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這個階段的顯著特征就是:教育規模巨大;成本增加;不論以社會和私人捐贈為主的私立高等教育還是以投入為主的公立高等教育,都出現了一個共同的趨向:逐漸形成了社會、、學生、私人、學校共同承擔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模式。同時。高等教育在科技創新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涉及的利益相關者越來越多,他們都希望從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得到不斷增加的利益,因此,普遍對高等教育抱有相當高的期望,需要學校說明其績效,家長和學生關心文憑的含金量及學費的投入能否得到心儀的回報……二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和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使得高等教育的結構和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傳統的認證模式無法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三是高等教育大眾化乃至普及化之后出現的質量下滑現象讓傳統認證飽受指責。不斷有報告披露大學畢業生無法勝任與其學歷相匹配的工作,學生在學校并沒有得到物有所值的教育服務,高等教育質量令人擔憂。高校內部腐敗現象增多,長期以來社會與高校達成的信任被破壞,導致社會對高校問責呼聲的高漲,人們開始質疑質量認證的可靠性。聯邦對此也表示不滿,要求高校對投入的績效做出合理解釋。而認證機構在評估中重過程不重結果、重診斷不重比較、重提高不重證明的做法,不能滿足聯邦想要清楚區分高校優劣等級的要求。聯邦對認證機構頗有微詞。
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成立之時,正是包括聯邦在內的高等教育各利益相關者積極關注高等教育質量的時期,認證成了承載各方利益訴求的焦點。因此,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聯邦認為,已經走眾生活的高等教育,其質量依然由民間認證機構主導認定。認證的結果依然由民間認證機構和高校內部掌握。這種封閉單一的認證制度越來越不能被其他眾多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所接受。他們要求認證機構進行變革,改變認證思路和方式。實際上,聯邦對高等教育管理從不介入到間接介入再到直接介入,已經有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認證作為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早在上世紀50年代聯邦就開始介入該領域,最初基本上是借用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的前身全國認證委員會的認證標準及其所認證的認證機構名單來開展自己的認證工作。到了60年代末,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聯邦的投入隨之增加,同時對投入的利用效率和高等教育的質量也日趨關注,借助《高等教育法》的頒布,聯邦加深了對認證的參與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認證標準。到80年代末,聯邦與民間認證委員會在認證標準上已經有60%的部分不再相同。90年代初,聯邦借助《高等教育法》修正案
如果說90年代之前聯邦對認證的涉足被認為是不合法的合理干預,與民間認證委員會的關系還帶有一些合作意味的線年代之后乃至今天。民間認證則逐步變成了被改革的對象,聯邦要大刀闊斧對傳統認證制度進行改革了。
聯邦之所以將認證制度作為其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因為認證發揮著質量的裁判員和指揮棒作用,確實能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二是因為傳統認證制度在滿足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新需求方面已經變得不再充分。其不足之處已經凸顯;三是因為聯邦在認證領域已經積累了實踐經驗。
那么,聯邦認證改革的思路、目標和舉措是什么呢?聯邦認證改革的思路和目標主要體現在《領導力的考驗:美國高等教育的未來規劃》(a test of leadership:chartinthefuture of u.s.higher education)報告中。該報告2006年由聯邦教育部負責組織起草,報告在分析了國內外高等教育形勢和美國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的基礎上,對美國高等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學生的學業成績、教育成本、學生資助、績效問責和透明度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報告提出了改革目標:擴大高等教育就學機會,不讓學生因為經濟問題上不起學;建立提高辦學效率、加強成本管理的激勵機制;建立有效的績效問責制。這些目標涉及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甚至涉及高等教育管理的根本制度。聯邦的改革思路非常明確,它認為,當今的高等教育其公共性已經大大增強,高校有責任向、社會和公眾說明自己的運行狀況,并為自己的工作績效負起責任,對公共事務管理進行改革創新也是合理的。它希望通過加強管理、提高辦學效率,讓公眾接受物有所值的高等教育,增進公共利益,進而使高等學校為國力的增強做出應有的貢獻。
聯邦教育部(usde)是這場改革行動的發起者和組織機構。以當時的教育部長margaret spellings為代表的改革派深入闡釋了認證改革的必要性、迫切性及改革的內容和目標。教育部要求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盡早改變認證標準和程序。總結具體的改革要求和舉措,核心內容包括:將學生的學業成績列入認證機構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并使不同學校學生的學業成績成為可以比較的信息,同時以適當的形式予以公布;將高校的績效列入認證機構的評價 系,成為重點認證內容,并以適當形式公開認證過程和結果;建立完備的高等學校信息數據庫,為包括教育消費者在內的社會各界提供可以方便檢索的高等教育信息。簡言之,教育部要求認證機構從重視投入變為重視產出。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評估。并提供可在學校之間進行比較的數據。同時,要求認證結果公開透明,給、學生、研究者等提供可以參考的明確信息。
為快速推進改革進程,除了廣泛宣傳,凝聚共識,教育部還多次與認證機構代表、高校領導者、社會各界代表等就認證改革問題進行共同協商(negotiated rulemaking),并于2007年3月召開會議協商改革的具體行動方案。2009年1月接替margaret spellings成為教育部長的arne duncan繼續高舉改革大旗,2010年10月底教育部出臺了“最終的項目信譽規定”(nalprogram integrity rules),于2011年7月1日正式生效。規定具體體現了聯邦高等教育改革的意圖。12月初,負責教育部高等教育認證事務的全國院校質量與聲譽咨詢委員會(naciqi)召開會議,根據arne duncan的要求,該咨詢委員會需要在2013年《高等教育法》重新授權之前提出認證的立法建議。這是委員會自2008年以來首次會議,會議對認證機構提出的初次或重新認證申請進行了審議。
其實,這一改革動向在前幾次《高等教育法》修正案討論時就曾經被提出來。如1992年,國會在討論《高等教育法》修正案時,就對認證機構提出要求,將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認證的重要內容。1998年,國會在進行《高等教育法》重新授權時,又將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認證機構認證改革的重要環節。聯邦視“增加對學業成績的評價”為改革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把手,認為學業成績不僅代表著學校的教育成效,也代表著學生的學習成效,是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這對傳統認證理念和實踐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以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ludith eaton為首的傳統認證制度維護者,通過演講、撰文、召開會議、游說國會等闡釋和宣傳傳統高等教育認證制度的價值。他們認為,建立在自愿、同行評估和自我管理原則基礎上的民間的行業內部質量認證是美國高等教育質量認證的核心價值,也是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區別于別國教育認證的基本特點。認證制度為充滿活力的高等教育系統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認證制度始終充當著高校與之間的溝通橋梁,讓高校免遭不適當干預,保護了高校的自治和學術自由,并有效提高教育質量。同時,傳統的認證方式重特色和過程、不用一把尺子量天下的特點,更適合當今進一步多樣化的高等教育的發展。
同時,對過度介入認證制度的行為給予了有力抨擊,對其中的種種弊端進行了深入揭示。他們認為,雖然聯邦為了保障對高校經費支持的安全和有效,對認證機構進行認可(recognition)可以理解,但法律并沒有賦予聯邦認可與聯邦事務無關的認證機構的權利,所以聯邦無權干涉認證機構的認證行為。
關于對教學工作的干預,有文章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了其危害。文章指出,政治力量介入課堂教學的管理和評價工作是違背美國歷史傳統的,對教育產生的傷害是十分嚴重的。
在這場面臨被改革的危機中。高校與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一道為維護傳統認證制度采取積極行動,阻止掌控認證制度的發展。他們成功游說國會,讓眾參兩院在討論高等教育認證事務時傾向于維護傳統認證制度。前面提到的全國院校質量與聲譽咨詢委員會(naciqi)是教育部進行認證的實施機構,其成員一直由教育部任命,經過認證機構和高校的游說,眾參兩院決定限制該委員會的權力,其成員自2008《教育法》修正案生效起改由議會、眾議院和教育部共同任命。2008年重新授權的《高等教育法》也要求教育部不要插手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雖然這并不代表國會反對認證制度改革,而且,教育法禁止教育部插手學業成績的評定,也并不與教育法要求認證機構增加對學業成績的評定相矛盾,但卻起到了放慢改革步伐的作用。
其實。早在1993年copa解散而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尚未成立之時,就成立了一個由高等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協會、區域質量認證機構的代表及數所高校校長組成的委員會,嘗試對認證工作進行調整和改進,具體措施包括:采取更加嚴格和統一的、可測量的認證標準,尤其是在促進學生學習成效方面的具體績效指標,如考試成績、學生保持率、畢業率、就業率以及對校友和雇主問卷調查的結果等。但這一嘗試受到了強烈批評,認為統一的績效評價標準勢必會影響到高校的自主權,破壞教育的育人功能,1995年該嘗試無果而終,改革之路并不平坦。
2008年秋季,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發布了“chea計劃方案”(chea initiative)。方案有兩個目的:推進認證工作中的績效改革:確定聯邦的績效要求和認證的學術工作的區別,并保持兩者之間的平衡。依照方案,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圍繞“認證的未來”展開了全國性大討論,就影響認證制度乃至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協商和實地調研,以達成共識并形成協商一致的行動方案,為《高等教育法》下一輪再授權(預計2013年)做好準備。
到2010年底,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已召集32次會議,涉及全國高校數量達1500所。參會成員包括認證委員會旗下的認證機構代表及會員、高校領導、機構官員、學生代表、高等教育協會代表及公眾代表等。對話涵蓋八個問題:①認證的價值;②認證與聯邦的關系;③認證與績效;④認證與州的關系;⑤高校與認證機構的關系;⑥認證機構之間的關系;⑦高等教育國際化與認證;⑧營利性高等教育與認證。其中,最后兩個問題是計劃方案發布后第二年追加上的。
通過對以上八個問題的全國性大討論,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全面搜集了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看法,在此基礎上對現存認證制度進行了梳理和反思,并形成了對認證制度價值、現狀、缺陷的基本判斷
。大討論對傳統認證制度的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對聯邦的強力介入表示擔憂,但同時認為,忽視聯邦對認證的改革要求是不合適的。在加強績效評估力度的要求下,認證機構、高校及教育 際工作中已經做了很多嘗試,學生學習成績作為績效評估的核心,許多高校已經在學生學習成績評估方面做了許多努力和工作。但如何判斷高等教育績效的高低。討論沒有達成一致意見。關于管理體制在認證工作中的作用,討論更多的是指出了州際之間不同的高等教育管理要求給認證帶來的困惑,如不同的認證標準給學分的轉移和學生的轉學造成了很大的障礙。隨著對學習成績評估要求的日益突出,認證機構與高校之間的關系出現了某些緊張跡象,需要在改革中逐步增進相互理解和支持。認證機構之間則需要加強信任和合作,以減少眾多不同類型認證機構的認證給高校、教育項目等帶來的不必要的時間、資源和精力的浪費。高等教育國際化和營利性高等教育問題是認證機構在今后認證工作中必須拓展的業務領域。
從認證制度的大討論我們可以看出,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為改革進行著積極準備。計劃方案的第三年,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在前兩年討論的基礎上,其工作重點已轉入對行動方案的討論和制定階段。但我們知道,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的這些改革一定是在傳統制度框架內進行的,這與美國聯邦對改革的期待是有很大距離的。在教育系統內部產生的、民間主導的傳統認證制度產生于美國的政治文化土壤中,已經在美國生存了一個世紀,其制度力量及傳統慣性是強大的,要從根本上觸動它是極其困難的。但可以預見的是,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制度以民間主導、一家獨大的局面將被打破,更加廣泛的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認證模式將逐漸形成。
我國組織開展的高等教育評估自1985年至今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的歷史,經過了高校合格評估、選優評估、隨機性水平評估和本科教學評估。本科教學評估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全面開展,如今,本科教學評估經過了第一輪的實踐,計劃2012年開始第二輪評估。如何判斷組織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的價值,并使今后實施的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更加合理有效。除了總結以往評估的得失外,國外高等教育在層面開展的質量評估的實踐和發展趨勢也是需要教育研究者關注并深入研究的重要方面。
美國高等教育評估是我國高等教育評估的一個重要參考。作為分權制的,美國傳統的高等教育質量認證制度體現出鮮明的非、行業內部自律、重過程而非結果等特點,聯邦是不介入評估事務的。但自上世紀后半葉以來,聯邦對高等教育評估從間接介入發展到了直接介入,美國聯邦教育部(usde)開展的對高等教育認證機構的資格認證就是其對高等教育進行直接管理的重要環節。雖然美國聯邦組織的高等教育認證工作時間并不長,但其意義不可小視,它讓美國高等教育評估滲入了意志和色彩,同時,當前聯邦發起的改革對民間主導的認證制度的沖擊是巨大的。可以說,美國高等教育評估正從民間主導向民間和共同參與逐漸過渡。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從主導向和民間共同參與過渡,與美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發展和變革方向有著殊途同歸之意。我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制定評估政策、如何組織實施、如何處理與社會評估機構的關系、如何整合評估資源等,不僅需要從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實踐中進行歷史反思,還需要從美國高等教育評估的發展趨勢中進行逆向思維,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美國聯邦在這個過程中對高等教育評估的所思所為,對我們就有了研究和借鑒的意義。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