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素有語文教學“半壁江山”之美稱,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教學的成敗取決于作文教學的成敗,由于語文的工具性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會聽、會說、會寫、會讀,尤其是會寫。可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依然是一個薄弱環節,面對萬千變化的世界,原本豐富復雜的心靈個體,作文時常常陷入如此的境地:或者老氣橫秋、落入窠臼,或者凍拼西湊、拾人牙慧……如何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放飛思維的翅膀,“言人之所欲,言人之所未言”,寫出富有生命靈動和鮮活色彩的佳作呢?那就要在作文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作文教學最基本的問題,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是其核心問題。
學生作文的成功,首先取決于命題者的指導思想與教學觀念的更新,取決于作文命題的開拓與創新。命題形式的新突破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和諧而輕松的寫作氛圍,敞開了一片廣闊而自由的寫作天地。教師命題要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維的創新,將自我潛在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都盡興地釋放出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根據學期作文教學的整體目標和教學設計,少些限制,使學生覺得有物可寫、有話可說,做到不為作文而作文、不為文而造情。在這樣的作文教學中,學生的文體意識可大大增強,個性得到極大的發展,創新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要善于發掘其“亮點”,激發起學生的寫作欲望。
在觀賞類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選取適當的客觀事物,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觀賞中展開想象、注入情感,力爭使學生達到“為深秋的落葉蕭瑟而傷悲,為陽春的新枝綠葉而歡欣,見萬物的變化多端而思緒繽紛”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個靈氣十足的句子。
如: “片片枝葉如蝶,飛舞在瑟瑟的秋風里。”“月亮哭了,淚水化作了滿天的星星。”“雨是出走的孩子,它終于回到了母親的懷抱,述說著天上的故事。”“雄鷹在高空中寫詩,那詩是強勁的;蝴蝶在花叢中寫詩,那詩是柔美的”……作文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又一重要手段。教師可以讓學生續寫課文,也可以設計故事的開頭和結尾,讓學生補寫故事的經過。在續寫或補寫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德育教育包括立德、立志、愛國等方面。宋代哲學家陸九淵曾說:“君子所貴在德。士庶人有德,能保其身;卿大夫有德,能保其家;諸侯有德,能保其國;天子有德,能得天下。”可見修身立德之重要性。文以載道,文道統一,學生的作文往往是他們思想情感、人品性格的真實流露,因此,教學生作文,除知識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怎樣做人、怎樣審美的美德,不要被社會上的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養成“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全盤肯定或否定的兩種極端畸形心理,造成人格發展的不健全。如果一經發現學生作文中流露出不良心理,哪怕僅是一點端倪,教師都要及時地加以正確引導溝通,及時矯正,把他們牽引到正確的人生道路上來。
“沒有精神上的自由馳騁就沒有文學”(王蒙)。學生的寫作點不同于作家搞創作,但他們同樣需要一個自由的寫作空間。提供自由寫作空間,說通俗一點,就是讓學生大膽寫、放開寫。學生作文時,不要定下許多條條框框,而是讓學生自由選材,寫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怎們想就怎么寫,怎么說就怎么寫,行文要放得開,不要怕寫得太長、太羅嗦。在寫作過程中,要允許使用奇詞僻句,只要詞能達意就可以,寫完文章后再細細推敲、精心修改。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給學生創設一個能充分展示個性的寫作天地,使學生在每次的寫作中處于蓄勢待發、厚積薄發的狀態中,讓他們心靈的泉水無拘無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