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我首先從復習重點詞語入手,回憶課文內容,通過選詞填空,理清故事梗概,了解課文表達的順序。教學環節如下:
二十多年前,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劇場觀看雜技表演,場內()。頂碗少年兩次表演都失敗了,他顯得有點兒()。在一位老者的鼓勵下,少年()地重復著前面的動作。觀眾們()地盯著他頭上的碗。這真是一場()的表演啊!
這一片段的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的效果似乎不錯。但是到了課后,通過反饋發現,學生對故事梗概依然模模糊糊,回答粗淺且不恰當。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我進行了深刻反思。原來,在設計上述教學環節時,我更多的是從自身教學角度考慮,而忽視了學生對文章主要內容的建構,學生是被老師牽著走的,自己沒有經過一個思考、吸收、消化、提煉、概括的過程。一句話: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未真正落實。再教時,我完善了教學環節:
生:二十多年前,作者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劇場觀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雜技表演,頂碗少年經過三次拼搏,終于取得了成功。
生:二十多年前,作者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劇場觀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雜技表演,頂碗少年前兩次表演都失敗了,顯得有點兒不知所措,第三次終于取得了成功,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
教學進行到此,我似乎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啟發。把“表述故事梗概”的要求提出來以后,學生雖一時無語,但此時的課堂“擱淺”是思維行走中的“駐足欣賞”,恰是課堂中美麗的風景。教師在學生“擱淺”的地方及時引領指導,通過讓學生尋找故事的幾個要素,為問題設置了一個“坡度”,提供了一把“鑰匙”,學生用心思考,積極主動地進行快速地瀏覽、吸收、消化、提煉、概括,從而在自我建構的過程中理清了表達的順序以及故事的梗概。隨之帶來的是神情的豁然開朗,發言的急不可待。
師:你看,我們剛才先找出關鍵的語段,然后用橫線勾畫出這一段的關鍵詞句,就概括出了這一段的主要內容。咱們如果把重點語段的主要內容巧妙地連在一起,就能把頂碗少年的表演過程說清楚了,是嗎?
生:一個少年頂著高高的一摞瓷碗,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剎那間,那摞碗突然從他頭上掉了下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鞠了一躬。音樂第三次奏響了,在老者的幫助下,少年終于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要求學生對故事內容“概括精準,表達完美”,需要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教師必須讓學生通過自我的閱讀吸收、內化,表達才能不斷趨于完美。“理清課文的表達順序,清楚地復述出頂碗少年三次頂碗經歷”,這是讓學生表達趨于優化的基礎。上述的教學設計,旨在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廣泛的“親近”,在我的精心設計下,學生在課堂上非常忙碌,獲得了大量的言語信息,思維不斷涌動,享受到閱讀的成功喜悅。教學中,這種從扶到放的教學方法,不但教給了孩子勾畫的學習方法,還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獨立閱讀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明顯的訓練與提升。
其實,復述與概括能力的培養應是略讀課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往往只重視連接語中所給予的明確表述的顯性目標,卻常常忽略略讀課文教學目標中的隱性目標,而這個目標恰恰是靠教師自己定位與把握的,應因課時而定,這是學生最薄弱的地方,也正是略讀課文的主要目標,我們的語文教學需要在這兒“擱淺”“駐足”,不能忽視與丟棄。在略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寄托于顯性目標為隱性目標搭建的平臺,努力追求隱性目標與顯性目標的同時達成,實現兩全其美,最終實現略讀教學的本質任務。
在語文教學的路上,課堂教學絕不是知識的傳授與搬移,而是思維的演繹與行走,能力的提高與拔節。我們的課堂教學,很多時候都需要這樣再走一步。因為再走一步絕不僅僅是個教學策略的問題,其折射的更多的是一種教學思想。
更新時間:2013-02-02 12:31:32 作者:三教《頂碗少年》的案 [標簽:三教]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