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 要 本文通過對高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習慣的關系,高校體育教育的最終目的,現階段高校體育教育在對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闡述了高校體育教育對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所具有的深遠影響。
前言:21世紀中國進入一個發展的高峰期,在此期間對人口的個性發展、知識結構、生活方式以及身體素質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要求,增強國民體質,是大眾體育的重要目標。1995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出了把學前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連成一個完整的整體,這便是終身的體育制度。
終身體育即“終生體育”,是指在終身教育的思潮影響下形成的新的體育理念,是指“人在生命活動的過程中,所進行的身體鍛煉和所受到的各種體育教育的總和”[1]。終身體育理論最早是由法國教育家保兒•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終身教育引論》中提到“如果學校體育的作用看成是無足輕重的事,不重視學校體育,那么,學生進入成年階段后,體育活動就不存在了”。高校體育教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是人的重要生長發育和個性養成的重要階段,因而,在這個階段里的體育教育對于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有著較為深遠的意義。
高校體育教育是人的一生中學習體育技能、技巧并且達到技術定形的重要時期,也是體育興趣培養和體育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在高等教育階段,體育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身體素質為目標,是以運動和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對大學生機體進行科學的培育,在提高人的生物潛能和心理潛能的過程中,進德、益智、促美,達到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教育總目的 [2]。
在我國現階段高校體育教育的過程中,體育課是高校體育教育的唯一形式,體育課所教授的內容千篇一率,缺乏時代感,與大學生的追求時尚的性格特點反差較大,因此,大學生難以在體育的教學過程中培養興趣,更無從談及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
在高校體育教育中,教師的教學重點放在了體育技術、技能的傳授中,要求刻板,趣味性較弱,因此學生的體育興趣在反復的呆板教學埋沒;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的形式是講解、示范,主體是教師,學生的課堂練習被講解示范占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偏重于學教師的教,學生是被動的學,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不到發揮,也從學生的態度上遏制了學生學習興趣的發展。
高校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投入,而體育教育的發展,對于高校的整體育發展來看,是無法在短期內收到明顯的效益的,因此,學校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相對其他學科來說,力度相小,資金的投入少,特別是對于一些資金需求量大,而學生的普及率較低的體育項目的引進明顯不足,因此,對于新型體育項目學生的興趣培養及技術指導跟不上,故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局限而影響了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
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海報、櫥窗、校園廣播等宣傳手段,加強對終身體育習慣養成的宣傳,從理論上幫助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其次充分利用案例,對學生終身體育習慣進行正面的引導,使觀念深入人心,從主觀意識上接受終身體育的觀念,從而達到自覺參與的目的。
在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可以通過體育課的課程教學和課外體育運動項目的開發,通過體育競技,幫助學生樹立體育運動的信心,使學生對一樣或幾樣的體育項目有所了解,并培養深厚的學習興趣,為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提供滋養的土壤。
高校體育教育,應把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習慣作為高校體育教育的教育目的,把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健康指數,作為體育教育的綜合目標,因此,高校發展中,應把增加體育設施的投入,提高生均體育用地的使用面積,擴大體育設備的投入資金,使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體會到體育鍛煉的愉悅感,增加學生在體育學習的幸福感,使體育鍛煉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學生自動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從而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素質型人才的目的。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教育是終身體育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對終身體育習慣的影響極為深遠,只有在高校體育階段為終身體育培育出優良的幼苗,才能使終身體育長成參天大樹,才能為中華民族全民體質的增強奠定基礎。
[3]龍蘇江.大學生應確立終身體育意識[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0(1):56-59.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