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查閱近年來體育類專業核心期刊發表的關于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科建設方面的論文,對學科性質、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四個方面的研究現狀進行分析與整理,找出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趨勢。
民族傳統體育學是教育部1997年大規模調整我國學科和專業之際所正式確立的歸屬于一級學科“體育學”之下的四個二級學科之一。與其他三個學科相比,民族傳統體育學具有鮮明的綜合性。因為它不僅包含著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的教育學和訓練學理論與方法,而且需要借助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運動人體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可以說該學科涵蓋了其他三個二級學科的所有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族傳統體育學是綜合性極強的體育學科。十多年來國內一些學者相繼進行了一些相關研究,其中許多觀點和建議對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學科建設、民族體育的生存形態問題、保護和發展問題等具有較深刻的積極意義,但也不乏宏觀、空泛之論。本課題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分析目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以期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科學化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從一般意義上說民族傳統體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傳統體育,但從更有利于學科為人所知的角度做適度抽象,我們應該說,民族傳統體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人類文化形態之一的民族傳統體育物質、制度、精神文化及其相互關系以及它們與外部世界的關聯。民族傳統體育學的研究領域包括: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與術語體系、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基本理論、民族傳統體育的本質與特征、起源與演進、功能與價值、不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戰略、民族傳統體育在各個領域中的運用、民族傳統體育的交流與傳播等等[1]。
通過查閱1997年至2010年我國體育類核心期刊《體育科學》、《體育文化導刊》、《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體育學刊》刊載的民族傳統體育類論文進行整理分析,發現目前對民族傳統體育學科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科性質、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及其相關基礎理論上。
在學科性質方面,有代表性觀點的有武冬(2006、從學科的角度全面審視民族傳統體育學——對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基本認識)提出的應該從學科角度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學進行更為深入細致地研究、鑒于目前實際情況,應該先完成武術學科的基本建設、注意從運動項目的具體形態入手研究民族傳統體育等建議。倪依克(2003、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學科性質及建設)提出的其學科任務和宗旨在于研究和探索民族傳統體育在實踐中的理論問題和特殊規律,為民族傳統體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依據。
筆者認為,要明確一個學科的學科性質,往往要從它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來體現。從一般的意義上說,民族傳統體育學應歸屬于人文社會學科,因為它更多的從民族學、傳統學、體育學的角度進行研究,而當前這三個學科當歸入社會科學的范疇內。周偉良先生提出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學科性質與地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唯有全面提升民族傳統體育學的研究水平,充分揭示民族傳統體育在整個社會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才能寄望于民族傳統體育學不斷提升其學科地位。
教育部于1998年在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中,將原武術專業調整為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并在體育總局科教司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規范》中提出以“培養具備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科研基本知識與技能的,能從事武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為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可見,其專業定位大有3個方向:武術教學、傳統體育養生和民族民間體育工作。
在研究結果中,有代表性觀點的有徐偉軍等(2000、面向21世紀高等體育院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目標的研究)提出的其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備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科研、健康指導基本知識與技能的,能從事武術、傳統養生體育及民間民俗體育工作的專門人才。
課程設置基本由科目內容、教學時數及時間順序構成,課程內容的設計與實施是課程設置的重要部分。課程設置對于不同院校,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地域性、學校自身發展特點(場地、器材、師資等客觀條件)等因素都會影響課程設置的內容,但又需要相對穩定。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它是人才培養過程的關鍵環節,不僅影響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還影響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最根本的反映就是所培養的學生是否符合社會需要。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目前眾多學者對課程設置的研究基本上一致,都是由專業必修課、公共課、選修課構成,公共課主要根據的統一要求,開設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列政治經濟學原理、思想概論、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軍事理論、形勢教育、外語、計算機基礎等課程,培養具備愛黨、愛國情操和馬列主義基本知識等思想素養、一定外語和計算機能力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專門人才[2]。專業必修課以民族傳統體育概論、中國武術史、中國文化概論、武術基礎理論、傳統體育養生學、中醫學基礎、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心理學等為主。選修課各個學校各有特色,輪滑、形體訓練、舞龍獅、書法等都有開設。
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就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它決定著高等學校所培養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體現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3]。通過查閱文獻發現,學者們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的培養一致認同應該培養“一專多能”的專門人才或者復合人才,能夠從事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訓練、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工作等。
有代表性觀點的有楊維(2008、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實踐和研究)提出的嚴抓學生思想教育與規范化管理;調整教師知識結構,整合武術資源,編寫適合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教材;以市場為導向,用人之所需,設置實用課程,培養新時代實用型人才;促進武術國際化發展與交流,拓寬招生與就業渠道,請進來,走出去等四個方面詳細論述了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中出現大量的問卷調查的研究成果,如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研究領域,問卷調查的研究成果占該領域的百分之二十。這些成果中普遍表現為作者在制定問卷時,更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研究假設,有的問卷甚至帶有很強的誘導性,從而影響了調查結果的客觀性,其最后得出結論的科學性顯然受到影響。
近年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中有部分成果存在“高、大、空”的問題。如:“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等等。這些文章大多是泛泛而論,談一些普遍適用的東西,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除去普遍原則,便空無一物,缺少了民族傳統體育相關領域的特殊性。而我們最需要的微觀領域和深入的理論分析的研究少之又少。
近年來,個案研究成果雖然不多,但我們也能看到它正逐年有所增長。在有限的個案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者普遍局限于個案的描述,缺少從個案引申出發的論證過程,或對個案的實踐鮮有深入的理論分析,探索其一般規律;2、全文大都是引證別人的東西,難覓自己的真知灼見。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對民族體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應用研究將會得到進一步加強。在今后一個時期,民族傳統體育學應用研究將會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1、圍繞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的成功舉辦,民族傳統體育能否借此大放異彩將會成為突出的熱點;2、圍繞和諧社會建設對體育的要求或體育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農村體育、社區體育將成為第二的熱點。
在全球化趨勢下,國際合作是促進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走向中國,認識和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多的人也喜愛上了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進行國際化合作研究,在今后一個時期里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近年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科學研究取得了顯著地進步,其中還得益于其研究方法的多樣。人文社會學研究方法規范化、綜合利用將成為研究方法的主流[4]。首先,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如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理論分析與經驗總結相結合、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其次,實證研究受到重視。如個案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方法等等。第三,跨學科、多學科的研究團隊,將成為今后重大課題研究的主題。
[2]徐偉軍.對高等體育院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
[3]徐偉軍,王曉軍.面向21世紀高等體育院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目標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