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湖北神農架是一座久經歷史滄桑的地質地貌博物館和綠色生態寶庫,是大自然天然造化的結晶,是祖輩保護遺留給我們的不斷增值的活寶庫。由于近代工業經濟的發展,神農架生態環境受到了影響和破壞。為了吸取歷史教訓,本文認為,神農架要走綠色經濟發展之路,要果斷地停止礦山、水利資源的工業開發,發展綠色產業,要按照神農架自然范圍制定神農架大區域發展規劃,積極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加快建設國際科學考察和教育基地。
神農架是大巴山東段余脈,最高峰“神農頂”海拔3105.4米。神農架山系呈葉脈狀向四周延伸,東接荊山,西依秦嶺,南濱長江,北臨漢水,縱橫千余里,構成高山大谷的地貌,覆蓋整個鄂西北,囊括興山、宜昌、秭歸、遠安、荊門、南漳、保康、房縣、竹山、竹溪等十多個縣市。其人口相互流動,有著共同生活方式和區域文化習俗。其高山原生態文化群落,形成獨具特色的大神農架自然生態文化圈,對華中地區生態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神農架山脈將武當山和三峽工程庫區左右連成一體,與恩施自治州隔江相望,其獨特的生態群落、物種遺傳和地質地貌價值難以估量,更不可復制。
神農架保存著古老的地質演變史,其地質地貌是一座天然的古地質地貌博物館。神農架露出最老的地層距今約19億年,厚度達到1.27萬米,構成古老的基底,其中含有古生物、植物化石和微藻類化石。神農架林海茫茫,層巒疊嶂、溝塹縱橫,地貌類型主要有山地、流水、巖溶和冰川地貌。其冰川地貌是第四紀冰川留下的遺跡,彌足珍貴。
作為華中地區唯一的原始森林,神農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多樣的地貌類型,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場所。它是第四世紀冰川時期各種動植物的避難所和棲息地,是生物物種天然基因庫。
根據朱兆泉、宋朝樞1999年的神農架科學考察集,僅神農架保護區內共有獸類75種,鳥類308種,兩棲動物23種、爬行動物40種,魚類資源47種,昆蟲資源560種。有金絲猴、獼猴、華南虎、豹等級保護動物14種。保護區內植物資源更為豐富,有高等維管束植3183種,蕨類植物297種,裸子植物30種,被子植物2435種,占中國植物總數的56.7%。古代特產單種屬植在神農架的分布多達10種,其中銀杏、珙桐是我國經過冰期嚴重考驗而保存下來的孑遺植物。神農架還是我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寶庫,擁有重點保護植物34種,占重點保護植物的9.5%。神農架植物區系的豐富性、古老性和特殊性,使其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為豐富的天然植物園。
神農架毗鄰武當山和長江三峽,是長江和漢水上游的分水嶺。這里高山臺地和“v”形河谷構成奇山秀峰、溝谷縱橫的地貌景觀。山間溪流密布各條溝谷,深潭、激流和瀑布展示出不同的水域風景。由于地處動植物南北區系交匯過渡地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孕育了神農架獨具魅力的神奇的生物景觀。
在神農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對它的科學考察和研究非常有限,最早的神農架科學考察始于1943年賈文志編撰的《神農架探察報告》,新中國成立以后比較全面的考察研究資料是朱兆泉、宋朝樞主編的《神農架科學考察集》。神農架的孕育發展歷史,為我們探索其未來發展之路提供了科學的借鑒。
神農架的演化發展既是大自然的恩賜,也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杰作。根據賈文治的《神農架探察報告》,1943年的神農架是一座廣袤神秘、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其古木參天、翼蔽如城,萬山環列,既無人跡,成為野獸生聚之淵藪,造成種種玄妙之神話。謂其地產六足獸、野人、寶貴藥物、毒蛇猛獸者均有之。從這次考察記載中可以看出,是我們祖先秉承中華傳統文化,予大于取,才使得神農架的自然遺產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當然,這也跟當時農耕時代的生活方式以及工業和科技的不發達有關系,當時的人們還不具備當今征服和駕馭生態自然的能力。而其生態環境處于自我繁育、自我修復和相互制約的狀態。
1982年后,神農架林區確立“加強保護”的發展方針,申辦了級自然保護區,加入了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經濟發展逐步由伐木為主和工業為主過渡到以生態旅游為主,其他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模式,并納入湖北省鄂西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的總體規劃。雖然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但生態環境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例如礦山開發依然是神農架林區一項重要經濟收入來源,許多珍貴的地質地貌形態和生態由于礦山的開發而被嚴重破壞。還有神農架的小水電開發,也改變了水流路徑,使神農架珍貴特殊的魚類失去了生存的環境而瀕臨滅絕。
在當今神農架旅游開發熱潮中,該地火車即將開通,機場也已建成,在鐵路、公路、機場、網絡交通立體化的條件下,神農架的旅游市場很快會面向全國和世界,而保護好19億年逐步形成的古老地貌地質和生態群落,保護好神農架生態經濟發展的根基和源泉是當前最主要的任務。神農架一旦遭受破壞,這座綠色寶庫就難以恢復原有的自然風貌。
從神農架孕育發展的歷史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神農架是大自然經過19億年造化孕育的產物,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無為而治的結晶。神農架的發展也要秉承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中華傳統文化,順其自然地發展,要在保護和發展生態資源的前提下,利用神農架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使生態與經濟共同發展,走綠色經濟發展之路。
綠色經濟的核心理念是保護而非建設。要盡量減少人工項目和游樂設施,杜絕與生態無關的任何建設。一切發展項目都要以地質地貌和生態環境為前提,不打擾大自然的自我生息。要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使各種地質地礦得以安詳沉睡和演變;使各種地形地貌、山川河谷得以世代保留和延續;使各種生物物種得以繁衍生息和繁榮發展。如澳大利亞大藍山世界遺產保護區,在保護區內沒有任何新的人工建筑和大型游樂設施,更沒有任何工廠、礦山、水電等工業設施。大藍山區居民保持原有居住建筑環境和生活環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大藍山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車和公共汽車,更多的保護地帶連公路都沒有修建,為動、植物留下了一片安寧的地域。這樣不投資,反而達到最佳的經濟效果。由于自然遺產得到了很好保護,大藍山的自然價值和文化旅游價值不斷增加,享譽國際,創造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相比澳大利亞藍山,神農架具有更高的保護價值,應該采取更為嚴厲的保護措施。要下決心停止所有礦山開發活動,撤除所有與生態建設無關的工業設施。要斷然停止神農架所有水電站的運行和開發,不能留有任何可以規避變通的空間,徹底恢復神農架水生態環境,還魚類以原有的生存繁衍環境。要發展生態旅游,建立更嚴厲的生態保護制度,旅游規模和設施的建設要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要以綠色gdp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而不能以目前通行考核的gdp為目標,更不能以破壞天然環境為發展代價。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以森林資源和生態資源為發展中心發展綠色產業。例如,神農架相傳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采嘗百草,救民疾苦的圣地,是一座天然的藥用植物寶庫。作為中藥材的種植、培育、繁殖、和出口基地,神農架可作中草藥的植物有1800多種,這些都是建設天然中草藥培育發展基地的優勢。可以通過科技投入和市場運作,形成國際優質中藥材品牌、、市場開發產業。
神農架自然區域跨越鄂西十多個縣市,而神農架林區行政區域只是大神農架實際山脈的一部分。雖然林區是直屬省管轄,但經濟規模和區域面積明顯過小,其區域地理范圍、經濟財力、科教實力都不足以承載整個大神農架自然區的保護和發展職能。考慮到妥善協調好神農架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應該將全部神農架自然區域實施整體的大區域協調發展規劃,將神農架林區定位為生態核心保護區域,禁止任何工業的開發和。現有神農架林區工業、廠礦應遷出核心保護區域,林區行政管理機構也
神農架與其他世界自然遺產相比,其自然遺產更加豐富多樣,地質地層更為遠久,生態環境更加復雜神秘,具有更高的遺產保護價值。因此,要加大現有世界遺產保護和申報力度。在認真抓好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的自然保護區的同時,按照世界自然遺產的要求,嚴格各項保護措施和管理制度,將起源于神農氏的世界獨有的中醫藥文化與神農架獨有的地質地貌自然生態遺產結合起來,申報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讓神農架這顆華中地區的綠色明珠及早走向世界。
神農架的歷史古遠神奇,有太多的奧秘還不為我們所知,有太多的寶物還沒有被我們發現,有太多的孑然遺產基因為我們及后代所必須。我們對它的了解還只是剛剛起步入門,更多的天文地理,生態文化的奧秘有待于我們和子孫后代繼續考察和研究。如野人的考察、許多生物基因價值等,現在都無法預測和預知,其歷史價值和科學作用不可替代。因此,有必要建立生態地質科學考察和教育基地,向世界科學和教育界敞開大門,讓這顆華中地區的綠色寶庫,為人類科學和教育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2] 王希群、馬履一、陳發菊、郭保香、賈文志:神農架探察報告[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3] 曾祥惠、黃中朝:當好看林人—神農架林區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n].湖北,2004-07-11.
[4] 尹偉倫:擁有綠色gdp時代—思考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j].科技潮,2011,(6)5.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