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過班主任工作的人都會同意這一說法——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我的理解,之所以稱之是一門藝術不光是因為它是一個管理人、塑造人的工作,更重要的一個方面還在于它的工作對象其實遠不止是我們平時面對的那四五十個孩子,而是不得不包括那兩倍甚至是四倍八倍人數的家長。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的復雜,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養,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善的效果。”這樣,教師不但對學生負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還有和家長交流溝通甚至幫助其家長走進教育,更新教育觀念的職責。有時候,從某種角度來講對于他們的工作要比這些天真、稚氣的孩子更有挑戰性,但如果我們能合理有效的利用這一免費資源的話,就會有效地促進家長科學地開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使學校和家庭合力育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這門藝術應該是值得我們好好去研究的,尤其是我們這些年齡在家長之下的年輕班主任。
之所以選擇這一線年來,有幸遇到了一群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的家長,在這方面受益匪淺,我漸漸意識到了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性,也在一點點摸索著這方面的技巧。
首先,要選擇適當的時間及地點。人人都有心理障礙期,也有情緒化或心情不佳的時候,那么此時不是與他交談的適當時候。與家長溝通,應先間接地向學生了解其家中的情況,以便決定是否適合與家長交談。
其次,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班主任是幫助家長管理學生的,而不是家長的領導,即使是在孩子出現嚴重錯誤的時候,我們也是和家長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雖已火冒三丈但也不能盛氣凌人。這就需要我們在和家長溝通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盡量不要在氣頭上和家長溝通。
第三,與家長溝通要善于傾聽。多數班主任在約見家長或至電時,情緒言很激動,準備了一車的話要向家長告狀,自然會說得多,聽得少,只顧自己痛快,啪啪啪一通數落,家長卻插不上話。情緒發泄完了,自己累了,家長的耳朵也塞滿了,原先準備的話還沒說出來,只好悶在心理,回去再拿孩子撒氣。不妨適當地換個方式,我們也來作個聽眾,有時候多說不如少說,傾聽有兩個好處,一是造成平等的談話氣氛,二是便于我們從中捕捉信息。
第四,要平等對待家長,樹立公正形象。由于每位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狀況的不同,班主任不能人為地把學生和家長分成三六九等。特別是碰到處理學生問題且涉及到雙方家長,班主任在接待家長時絕不能帶著世俗的功利色彩,以貌取人,以職取人,以財取人,而是應一碗水端平,親切熱情、禮貌待人,講究談話的內容、方法和語氣,使問題順利解決。班主任“為人師表”,是學生效仿的榜樣,是學生的一面鏡子,他的處事原則等都會對學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班主任應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家長,反之,則會使一方受到不平等待遇而產生情緒,而另一方也會在心中給班主任的印象大打折扣,嘴上雖甜言蜜語,心中也會產生反感,毀了自己的形象,也會給以后的工作埋下禍根。
第五,要注意溝通時語言的藝術。孩子們常把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比喻成自己的媽媽,那我們也要把他們視為自己的孩子,首先從語言上就要注意,盡量不要用“那孩子”、“你家孩子”……之類很疏遠的稱呼,那會使家長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第一句話就拉大了距離。可以稱呼為“這孩子”或稱呼孩子的名字甚至是小名、愛稱,消除距離感。語言的藝術還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上,對學生的評價盡量不要用定性式的語言,上綱上線的冠以什么樣的“罪名”,如學習方面不要用“差”字,品質方面不要用“壞”字等。
在處理問題時要深入淺出,將大道理說小。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教養都各有差異,難免會遇到“護短”的粗魯的家長,那就更要講究語言的藝術。多數學生在學校作了錯事之后是不會向家長坦白的,反而只說別人怎樣錯老師又是如何袒護那些同學的,擺出一副很無辜很委屈的樣子,這往往會引起家長的誤解和不良情緒的產生。所以班主任應該在家長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用征求意見的態度,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駕馭好批評的藝術,用愛心感化家長,使他能理智地與老師一起解決問題,我們工作起來就容易得多了。事實表明家長能理智地中肯地教育好子女,那么他的子女在學校的表現也會相對較好。所以,班主任應重視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更要講究語言的藝術。
第五,要準確的幫助家長分析問題。家長其實很想知道自己孩子一段時間以來在學校的表現,而不光是老師所提到的這一個問題,所以我們在溝通時可以直接結合孩子的近期表現情況來分析所出現的問題,但絕對不要用老眼光看問題,武斷地認為他以前就是怎么樣,現在也怎么樣,更不要把以前的舊帳也番出來,前后聯系,使家長難以接受老師的意見。
與家長溝通難就難在他們的各方面情況都是有差異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人,我們不能機械地用一種模式來對待每一位家長,這就要班主任老師作一名很好的醫生,對癥下藥。1、對于有教養的家長,盡可以如實匯報,一起研究。2、對于溺愛型的家長,先肯定長處,贊賞、表揚,再適時提出不足之處。3、對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長,多報喜少報憂,激發他們對學生的信心、希望,主動參與教育。4、對于后進生的家長,挖掘優點,使家長充滿信心;不足也要說,但不要一次說得太多,給家長幫助學生改進的過程。5、對于氣勢洶洶的家長,以理服人,尤其年輕班主任更不能熱血沖頭,要沉住氣,好多家長維權意識很強,所以決不能和家長起爭執,最好的方法就是一直要面帶微笑。
我們與家長溝通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如:家校通訊錄、電話、家長會以及家訪,我們在聯系前應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方式。
家校通訊錄我在上一年也使用過,它有很大局限性,適合于對學生一段時間內在校情況的反饋,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成績的浮動、重點活動中的突出表現等。班主任在通訊錄中可以有充足的準備和措詞的時間,使自己的語言更精當,文字形式的敘述還可以給家長一個接受、思考、消化、反饋的過程,使老師也了解學生一段時間內在家里的情況,它的效果應該相當于在信息高速傳遞的當今社會里用書信交流的微妙作用。
家訪,這個詞在大家的印象當中應該屬于70年代的老教師,現在學校雖也提及過,但大家都心有余悸,學生的居住分散、層次的差距、雙職工家庭的時間緊以及學生幾乎每天晚上都要上的鋪天蓋地的輔導班使家訪變成了不可能。但它的好處卻是不可取代的,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很多方便。
首先,它可以有效的聯絡與家長的感情,我們工作的辛苦、任務的繁重只有我們自己最了解,可以說我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但現在已經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默默無聞的時代了,自己的功績需要自己來宣揚,家訪就可以很好的起到這樣的作用,使家長深切體會到我們的用心良苦,在日后全力理解并支持我們的工作。
其次,家訪面向的可以是那種家長上心而學生學習卻很不理想的學生,這種學生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老師的幫助引導,通過詳細的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方式和家長在家的輔導方法,幫助找到有效的提高成績的途徑。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感到,一個班集體要充滿朝氣,要有很強的凝聚力,光靠班主任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家長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家長的大力配合下,我們的工作會一下子變得輕松、愉快,絢麗多姿,也增進了孩子、父母與教師之間的彼此了解。“溝通無限”,方法不拘一格。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技巧,你都要出于真誠,并力求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如本文内容无法直接解决您的问题,可以联系在线人员,有针对性的解决您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