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AV小说区在线观看_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_久久精品久久91_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18,亚洲日本本道a,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成人网

職稱論文咨詢網,專業提供留學生論文、職稱發表論文等各類論文學術咨詢服務的論文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百科

『教育理論』城中村流動人口社會保障狀況、困境及對策

來源:職稱論文咨詢網發布時間:2022-07-10 03:39:17

  【摘要】近年來由于城中村的迅速發展,其房屋出租較市區便宜,故成為了外來流動人口的聚居地。而由于流動人口的流動率大,中國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及戶籍壁壘的作用,使流動人口在工作和社會保障等方面沒能享受到和城市戶籍人口相同的待遇。特別是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問題,影響的因素多而且復雜,與經濟體制、勞動就業制度、勞動關系和社會保障立法等諸多因素有關。廣西南寧市陳東村是一個典型流動人口聚居的城中村。因此,通過對陳東村流動人口的調查及分析,了解其社會保障情況現狀,探討影響城中村流動人口社會保障的因素,對于尋找解決城中村流動人口社會保障的有效政策方案,妥善處理城中村流動人口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陳東村,廣西南寧市西鄉塘區上堯街道辦事處行政村。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南寧市的發展及其建成面積迅速擴張,原先位于南寧市西郊的陳東村也被納入了城市的版圖,即成了所謂的“都市里的村莊”。陳東村有獨特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經濟較發達,文化環境好。所擁有的這些條件吸引了不少外來務工、經商或學習的流動人口到陳東村居住。截至2011年12月統計,陳東村的外來流動人口有5917人,其中登記在冊的流動人口為5889人,外來流動人口是本村人口的2.9倍。隨著城市的擴張,陳東村的農業生活也隨之衰退,村子把土地出讓給,征收土地租金,開辦可供應本村乃至輻射周邊區域的市場,進入了市場經濟階段,全村公用土地由居委會負責出租、轉讓、規劃,財產公有,按照個人股份,年底分紅,部分個人土地進行建房置業,可以自住、出租、自主經營。現該村大多以出租房屋給流動人口居住、經商或發展村公共事業分紅謀生,陳東村成為了一個熱鬧的自主商業區域。

  本次抽樣調查的對象共有60個,其中男性36人,占總體的60%;女性24人,占總體的40%。流動人口年齡構成以中青年為主,調查對象中最小的18歲,最大的50歲,年齡中位數為34歲。下圖顯示的是流動人口的年齡結構情況(以10歲分組):占比例最大的是21~30歲組,約占總數的53%;其次是31~40歲組和11~20組,均約占20%;41~50歲的僅約占7%。這說明目前陳東村的流動人口以青壯年為主,高齡和低齡的流動人口所占比例較小。

  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為主,大約占47%;高中和中專分別占了20%和7%,二者相加為27%,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只有20%;小學的比例約為6%,見下圖。中等教育程度(初、高中和中專)的人口構成了目前陳東村流動人口的主要部分。

  流動人口的戶籍大部分為農業戶口。在調查對象中,具有非農業戶口的有20人,約占33%;而大部分流動人口仍然是農業戶口,有40人,占67%。當農業人口不斷流入城市,在城市謀求工作而長期居住,他們的合法權益如何得到保障,怎樣才能建立一個已在城市就業的流動人口的醫療、養老、失業等方面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便成了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

  目前陳東村的流動人口中,大部分人的就業身份以自營勞動者為主,占總數的54%;其次為雇員,所占比例為32%;學生的比例較小,約為14%。約有一半多的流動人口屬于自營勞動者,三分之一多的流動人口處于被雇傭的地位。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在陳東村居住的外來流動人口所從事的行業以個體經營為主,其收入和工作的不穩定性決定了社會保障對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流動人口的月收入角度看,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約占12%,介于500~1000元區間的人數占29%,位于1000~2000元的人數占26%,而2000~3000元區間的占20%,而收入高于4000元的只有13%。另外,不同身份之間收入差距較大。其中自營勞動者的收入不穩定,工資波動幅度大,隨其經營的好壞而不同,自營勞動者最低收入有在500元以下的,最高收入也有在4000元以上的。而雇員的收入相對自營勞動者的收入較高,也較穩定,特別是律師、技術員及教師等職業。

  口從未享受過任何的社會保障,而曾經享受過一種或幾種社會保險的只占12%,現在正在享受社會保險的有40%。這說明到目前為止仍有大部分流動人口被排除在社會保障體系之外,沒有辦法享受相關的社會保障(養老、醫療、失業保障等),保障情況甚憂。而在問及是否希望享受養老保險及醫療保險保障時,仍有33%的流動人口覺得無所謂或不想享受。從這里可以看出,到目前為止仍有大概三分之一的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意識較低,參加社會保險的意愿較小。

  在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方面,約有35%的人將手續繁瑣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居住困難,而子女上學難和沒有相關的養老、醫療、就業保障同時并列在第三位,這說明還是有不少人認為沒有相關的社會保障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是居住在陳東村的外來流動人口難以解決的后顧之憂。如在陳東村的調查顯示,目前居住在陳東村的外來流動人口將近6千人,未登記在冊的有一部分。而事實上,由于流動人口的流動性很大,有些流動人口今天來此地居住并領取了暫住證,明天可能又因為某些原因搬離此地,這樣就給流動人口的確切人數登記帶來了很大困難,要對流動人口給予社會救助更是難上加難。再加上目前的社會保障救助體系只保障了具有城鎮戶籍的居民,而對于流動人口特別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很難享受到社會保障的權益,特別是居住在城中村流動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更是難以保障。據統計,在城鎮就業人員中,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僅為62%和60%,農民工參加養老和醫療保險的不足20%和31%。這就給城中村的流動人口帶來生活上一些無法抗拒的困難,如疾病、失業等。 (三)收入水平與參保積極性調查

  在調查中發現居住在陳東村的流動人口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收入來源主要以自主經營為主,有41%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收入高一點的基本是經營效益好的個體流動人口。對于屬于農業戶口的流動人口,他們大多是到城里務工的農民工,干的活是最累、最苦、最臟的,卻創造了中國gdp的一半甚至大半,但是他們的收入水平長期處于十分低下的狀態。由于收入水平較低,大部分收入用于日常基本開銷后就所剩無幾了,難以騰出足夠的錢去購買有社會保障功能的產品,也沒有能力去按城市的繳費比例去支付社會保障項目。加上因農民工收入水平過低,給農民工家庭帶來了不少困難,使很多農民工的家庭和流動人口的基本生活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同時,收入水平是農民工社會保障發展的基礎,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除了工傷保險之外,個人需要繳納一定比例的費用。所以如果農民工收入水平過低,會影響到他們參加社會保障的積極性,參加社會保障也因繳費基數和比重小而所能享受的社會保險待遇相對要低。

  1.城中村流動人口普遍缺乏社會保障意識。在此次調查中,有大概47%的流動人口從未享受過任何的社會保障,也有高達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有沒有社會保障都無所謂甚至不想擁有。從這里可以看出缺乏對社會保障的認識,社會保障意識較低。而且在流動人口中有67%的人是農業戶口,來自較貧窮的農村地區。他們本身接受社會保障知識教育就少,有些甚至認為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會減少他們辛苦得來的收入,心里會對社會保障有一定的抵觸。

  2.對社會保障的宣傳力度不夠。對社會保障知識的宣傳缺乏相應的政策,宣傳工作不夠突出,宣傳力度不夠大,特別是對居住在城中村的流動人口。城中村本來就地處于城市較為偏遠的郊區,而大部分流動人口又來自較為落后的鄉村,這些地區對一些制度或政策很難實施到位,而很多時候比較重視到城鎮做宣傳,很少到這些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宣傳教育。所以其中的流動人口很難獲悉關于社會保障制度的知識,從而導致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權益缺失嚴重。

  由于我國是二元經濟結構,社會保障制度也呈二元結構,而目前只有部分省市建立了關于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相應的地方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也制定出了相關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政策。但在各地所制定的政策中,不少規定的險種不夠完整,也沒有完全涉及到居住在城中村的流動人口的相關問題,這就很難保障城中村流動人口的基本權益。同時,由于這些法規和規章制度的效力較低

  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平等、體系不健全,使外來流動人口無法如城鎮居民一樣享受醫療、養老、失業、生育、工傷五大保險待遇(部分從事高危工種的外來流動人口除外)。盡管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看,存在這種差異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社會保障待遇的不平等,相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流動人口參保率低,而城中村的流動人口得到的保障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城中村的流動人口無法享受到應得的社會保障權益。從對陳東村流動人口的調查可以看出,目前居住在陳東村的流動人口的生存方式大多以自主經營為主,這部分流動人口不會主動為自己購買適當的保險,加上目前仍有47%的流動人口從未享受過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障,而有約13%的流動人口曾經享受過此類社會保障項目現在卻沒有享受,究其原因主要是保費較高,收益較低,性價比較低。所以,流動人口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程度是影響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健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1.城中村流動人口難以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住房條件。正確處理城市住房緊張與流動人口擴大住房需求的矛盾從而合理解決流動人口的居住問題,是城市流動人口管理的一個難題。由于城市住房緊張,房價又很貴。而流動人口中大部分是農業人口,即到城市里務工賺錢的農民工,他們的平均收入水平都很低,難以承擔得起高昂的房價。對陳東村流動人口的調查顯示,有約27%的流動人口認為他們所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居住困難。因為這樣,他們只能居住在條件雖然較差但價格低廉的城中村出租屋。在住房福利方面的政策,相關制定者只關注城鎮居民,幾乎很少考慮到城市里生存的流動人口,加上流動人口收入水平的限制,使他們無法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住房條件和機會。

  2.城中村流動人口子女難以享有與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機會。受戶籍制度和“分級辦學,分級辦理”政策的影響以及教育培訓制度的歧視,流動人口的子女不能享有與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機會。首先,輸入地要求外來流動人口的子女需繳納價格不菲的寄讀費或者借讀費、提供當地戶口且只允許外來流動人口的子女在就讀于當地小學而不可升入中學等制度,導致許多流動人口的子女不能就近上學。其次,流動人口缺乏必要的教育培訓,這就限制了他們職業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促進流動人口中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在調查中,曾訪問過一位從廣西博白來到南寧打工的張女士,談及她女兒讀書的問題讓她深有感觸。經訪問了解到張女士的女兒現就讀于南寧市清川小學,而為了讓她順利就讀單借讀費就花了五千元。而他們一家所居住的出租房又窄又暗,可見生活水平如此低劣的流動人口子女上學費用已成了不少家庭沉重的負擔。而調查顯示,子女上學難也是流動人口遇到的較大困難之一。從這也可以看出,即使在當代的義務教育階段,流動人口的家長每學年要繳納的費用是本地孩子家長所交納的五、六倍。

  3.社會保障制度屬地原則不適應流動人口的流動性特點。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時期比較晚,盡管近年來經過了一定的改革和發展,社會保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社會保障水平仍然低于適度水平,這也反映出了我國的社會保障能力有限。又因為各省市、各地區的經濟狀況有所不同,雖然宏觀政策由中央制定,但具體執行則分配到各個地方,并按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而有所差異,如在繳費、發放上就不同,某些險種就具有了屬地的特征。加上流動人口的流動性很高,低水平下的社會保障制度又具有一定的不可流動性缺陷,這就很難適應流動人口的這種特征。這就使得流動人口在社會保險基金區域統籌和跨省流動中存在著很大沖突,從而導致流動人口參保率低,且容易發生中斷或頻繁退保現象。 4.財政對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資金投入力度不夠。現在我們主要把財政資金投入到城鎮人口的社會保障建設上,使得社會保障覆蓋面狹小,很少顧及到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問題,居住在偏遠城中村的流動人口更是少人問津。社會保障資金主要靠財

  政撥款,而我國的社會保障基金存在著潛在財務危機,是的社會保障基金收不抵支,收支不平衡。特別是在養老保險方面,存在著十分普遍的“空賬運行”現象,成為一種無奈的選擇。“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在社會保障項目上的隱性負債約為5萬億元。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全國企業養老保險金收入,即使在‘空賬運行’下也無法滿足支出需要,且年度赤字規模呈逐步擴大趨勢,目前在300億元左右。”(李春根2009年)由此可見,對于城鎮人口的社會保障資金投入尚且如此,更何況對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資金投入呢?顯然,財政對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資金投入力度是遠遠不夠的。

  由于很多城中村流動人口沒能清楚地認識到社會保障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就談不上怎么改善和維護自身的社會保障了。所以要加強培育城中村流動人口適應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價值觀念,提高他們的社會保障意識。社會保障制度的價值觀有人本主義價值觀和公平的價值觀等。人本主義價值觀即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人作為最高的價值是政策思考的邏輯起點。培育人本主義的社會保障價值觀是讓城中村流動人口認識到自身的價值,認識到維護自身利益的重要性。而公平價值觀是指社會保障制度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公平”,通過結果與起點公平的維護來實現制度的目標與功能。培養公平價值觀可以使流動人口意識到自己有獲得社會保障的權利從而激發其主動爭取社會保障的意識。不管是通過培育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價值觀還是其他提高其社會保障意識的方式,都需要得到和社會各界的支持,通過開展諸如“社會保障知識普及流動人口”或“社會保障知識進城中村”等活動,使社會保障知識在城中村流動人口中得到最大力度的普及和宣傳。

  改革以來,我國的社會保障基金管理與運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對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資金投入仍不夠,嚴重影響著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完善,城中村的流動人口難以享有本應享有的社會保障權利。因此,要加大與地方對流動人口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盡早在所有地方都建立起適合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機制。這就需要加大公共財政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積極擴大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資金籌措渠道。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持,是建立新型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條件,各級財政要轉變職能,調整預算支出,建立公共財政,撥出需要用于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的投入資金。但這部分資金是有限的,不會一下子就能形成較高的水平,所以要把資金用在急需的地方。財政投入的重點應該放在完善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對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意識的教育及宣傳上。加大財政投入,特別要加大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福利力度,如加大流動人口在就業、醫療和養老等方面的支出。而且還要做到不僅要將該參保的流動人口都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把該繳的基金都繳納集中起來,還必須確保流動人口繳費后都能夠依法充分享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待遇。

  1.將流動人口納入住房優惠政策和救助范疇。調查流動人口的住房需求,妥善處理和解決流動人口的住房問題及困難。要明確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社會保障屬性,加大投入建設力度,把在城鎮穩定就業的流動人口及其家屬納入住房優惠政策并享受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優惠救助;切實把流動人口納入享受住房公積金的范疇,不要有其名無其實。除了優惠救助,應對流動人口聚居的城中村出租屋管理制度進行引導和改進。此外,可還以通過投資為流動人口提供專門的聚居區,收取低廉房租,并做好聚居區的治安管理工作,切實維護流動人口的生活安全。對交不起房租的流動人口做好真實核查,根據核查結果為其提供相應的住房補助,保障流動人口住有所居。

  2.建立平等的義務教育制度。要建立平等的教育制度,首先要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和提高流動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要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就一定要加強輿論引導,使人們在思想意識上充分了解到流動人口的社會角色已逐步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城鎮社會保障系統應將其納入到體系中來。財政應加大流動人口聚居地的預算內教育投入,特別是生活在城中村低水平下

  的流動人口,更應該得到公平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從而提升其社會保障意識,增強其就業能力。放寬戶籍制度,消除歧視性教育政策,取消對流動人口子女的借讀費用,使流動人口的子女能夠在城市獲得與城鎮人口子女一樣公平的教育權利,特別是針對農民工的子女,輸入地的需要承擔起其同住子女義務教育的責任,讓流動人口的下一代能夠獲得公平的教育權,也能讓流動人口的下一代能夠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能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取得公平的競爭機會。

  3.加快構建流動人口社會保障體系。我們要加快建立全面覆蓋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們應高度重視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保障機制、擴大保障覆蓋面和提高保障標準,從而提高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水平。社會保障權益的缺失是流動人口問題的癥結所在。所以,首先要在全社會樹立權利面前人人平等、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和城鄉之間人人平等的觀念。進一步清理和廢止對流動人口有歧視和限制的各項政策,堅決制止向流動人口收費和變相收費,盡快出臺保護流動人口權益的政策,重點解決流動人口工傷、醫療、失業、養老四大保險缺失問題。同時,還要著手組織起草關于流動人口權益的法律法規,依法保護流動人口權益是治本之策。(1)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城中村流動人口的基本生活。由于城中村流動人口的收入普遍不高,生活水平低下。而現代社會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面較窄,沒能很好地保障城中村流動人口的基本生活。所以要努力構建并完善覆蓋城鄉居民包括流動人口在內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樣就能夠在保障城中村流動人口基本生活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如應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過程中,加大財政撥款,或通過各種宣傳渠道爭取社會各界對流動人口的幫助,特別是對剛進入城鎮務工卻暫時還沒有找到工作的農民工或者其他處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流動人口給予適當的救助。讓城中村流動人口可以享有與城鎮人口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權利,從而初步實現流動人口能夠免除生存危機,為建設健全、完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奠定堅實的基礎。(2)構建全國統一性社保制度,實現社保的可流動性。為了解決當前城中村流動人口社會養老保險的“便攜性損失”問題,劉傳江、程建林(2008)結合流動人口的具體情況與特點,提出構建全國統籌的流動農民工養老保障體系五項措施:一是建立繳費標準的“年×級”制度;二是實行集體賬戶對個人賬戶的轉移;三是建立繳費年限的彈性制度;四是實行繳費年限折算;五是實行保險費折算與建立養老保險交費;卡。為了克服城鄉分割和區域分割兩大問題,謹防社會保障制度“碎片化”,需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即將目前的“簡單型”統賬結合升級成為“混合型”統賬結合。“混合型”統賬結合保險制度有以下優勢:可以跨越城鄉鴻溝、打破戶籍壁壘和農工之分,具有制度便攜性特點,任何群體及個人都可以在全國統一的社保制度內自由流動,可隨身攜帶,不存在身份轉換等問題。還可在異地繳費和退休,這就完全克服了原有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可流動性缺陷,從而大大減少了其所帶來的損失。(3)建立適合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險制度。由于流動人口的流動性很大,所以為流動人口建立的社會保障體系應與現存的城市居民社會保障體系有一定的差異,需制定和出臺適合流動人口特點的政策和制度。(1)流動人口的養老保險制度。建立流動人口個人賬戶的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做實養老保險賬戶,個人繳費完全進入個人賬戶,逐漸補足過去對個人賬戶的透支部分,而且不能再透支個人賬戶。這種賬戶的優越性在于,當某一流動人口流動的時候,他的個人賬戶必須是實的,這樣才有利于養老金隨著流動者的流動而移動。同時,向流動人口公開個人賬戶,方便流動人口隨時查詢自己賬戶上的養老金,以提高其參保興趣及降低退保率。(2)流動人口的醫療保險制度。建立適合不同流動人口的醫療保險制度就是將已經就業穩定的流動人口納入到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中,也可自愿參加原戶籍地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完善醫療保險結算辦法,當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流動人口患大病后,希望回到原籍治療的參保流動人口可享受醫療結算服務;而對于高流動性人群,可以建立與上面提到的“個人賬戶養老保險制度”相類似的個人賬戶醫療保險制度,所籌資金由個人和用人單位共同承擔,落實好個人賬戶的建立以方

  便流動人口流動而隨時隨地提供醫療服務。(3)流動人口的工傷保險制度。要建立適合流動人口的工傷保險制度,特別是針對農民工,要認真貫徹落實《工傷保險條例》并依據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關于農民工參傷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及各地制定的《農民工參傷保險辦法》等。(4)流動人口的失業保險制度。要建立適合流動人口的失業保險制度,就要不斷拓寬失業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加大失業保險金籌措力度以提高失業保險的給付水平。努力提升失業保險制度在就業促進方面的效率,實現以再就業培訓為主導和兼顧失業者基本生活的失業保險制度。要加強對流動人口的職業培訓及引導性培訓,使流動人口更適應崗位的需求。如為流入人口提供免費的職業技能培訓,相應補助由提供,培訓課程主要由職業培訓機構或企業組織,并為暫時還沒有找到工作的流動人口提供必要的生活補貼,以保證其在職業培訓期間的基本生活。還要完善就業信息公開發布制度,盡快實現就業信息和勞動力市場信息的網絡化,使流動人口及時有效地獲取就業信息以方便其查詢和使用。

  [1]辜勝阻,劉傳江.人口流動與農村城鎮化戰略管理[m].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8.

  [6]王冉,盛來運.中國城市農民工社會保障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9.

  [7]毛小玲,張朋柱.基于合作博弈的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多方利益分析[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相關閱讀
學術咨詢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论坛| 巴彦县| 崇明县| 临安市| 嵊泗县| 普宁市| 平果县| 尤溪县| 平湖市| 吴忠市| 密云县| 株洲市| 翁牛特旗| 迁西县| 毕节市| 哈尔滨市| 永胜县| 栾城县| 奉新县| 雅安市| 昆山市| 雷州市| 忻城县| 满城县| 油尖旺区| 阜阳市| 图们市| 汨罗市| 西畴县| 叙永县| 霍邱县| 通渭县| 安阳市| 嘉善县| 大渡口区| 宜君县| 黄平县| 虹口区| 萨迦县| 梁山县| 开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