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幸參加了全國教育名家精品課例展示交流會,歷時兩個整天的回憶,聽了竇桂梅、盛新峰等四位教育名家的展示課和專題講座,領略到了名家的教學風采,受到了心靈的啟迪。現在就竇桂梅老師的一節課和她的講座中我的一些收獲和體會與大家交流匯報。
竇桂梅的這節《我的爸爸叫焦尼》是一屆繪本語文課。書中以圖畫為主體,配以簡單的文字,述說了一個感人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狄姆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她不能經常見到爸爸焦尼,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鐘都是珍惜的、快樂的。
他告訴電影院的伯伯、熱狗店的阿姨、比薩店的鄰居、圖書館的姐姐、車站的人,告訴所有人他身邊的就是他爸爸。“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簡單的表達,在不同的場景中先后出現五次。竇桂梅通過讓學生場景再現、體會著表述,一遍一遍地引導,最終使學生們從一開始的“枯燥無味”逐漸體會到小主人公的不同感情,讓學生們知道用簡單的語言同樣表達豐富動人的情感,進而引導學生大膽主動地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學生從中感受并真實地理解母語的豐富。
在這個環節中,竇桂梅教師對學生個性化解讀尊重很值得我們借鑒:她在課堂上說道:“你想怎樣表現就怎樣表現,我們就來得出屬于自己的滋味好不好?再比如,她課堂上交給蘇俄生質疑的方法:“你們看我剛才提問題的時候,從課題到文章的字句以至課文的內容,只要有疑問,就可以提出。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是學習的科學態度。”再比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交際技巧:“你得評價呀,說說人家答的怎么樣?”“握握手,說聲謝謝。”竇桂梅認為教育是由細節組成的,教學細節最能體現一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教育是由細節組成的,教學細節最能體現一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而對教學細節的思考則是衡量一個教師專業素養底蘊是否深厚的標志。
要和大家匯報交流的第二方面內容是:竇桂梅老師的講座《回到教育的原點》。講座長達兩個小時,會場熱氣沖天,卻亞鴉雀無聲。大家都被竇桂梅的語言魅力、嶄新的教育理念,不凡的教育生涯而折服!內容很多很多,提煉出幾點自認為有價值更貼切我們課堂教學的和大家交流交流。
第一,我在竇老師的講座中提煉出了一些精彩語錄和大家分享:1.大國小語;2.先出彩,后說線.別只讀人家的書,而不想自己的事;5.現在的教育是培養“憤青”的教育;6.簡單的表達,豐富的感動。
竇老師在報告的開始就提到:小學語文教學,要以母語為主要研究對象,闡述了現在“大國小語”、“拿母語不當回事”、“中國人不注重中國文化”等嚴重畸形的社會現象。她還幽默地說:“等咱中國強大了,全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級!文言文太簡單,全用毛筆答題,這是便宜他們,惹急了一人一把刀一個龜殼,刻甲骨文!論文題目就叫:論三個代表!到了考聽力的時候全用周杰倫的歌,《雙節棍》聽兩遍,《菊花臺》只能聽一遍。告訴他們這是中國人說話最正常的速度!閱讀理解全是是工作報告,口試要求唱京劇,實驗就考包粽子。”
請大家看屏幕,這是北京某小學老師發考卷,喊了多少次:“林蛋大,林蛋大……”都沒有小朋友領取考卷,到最后老師問還有哪個小朋友沒有領取考卷請到前面來。只見一名小男生很委屈地走到老師跟前:“老師我不叫林蛋大,我叫楚中天。”竇老師的這個讓人發笑的案例讓我思索,讓我汗顏。這一幕不也是我們平時語文教學中常見的現象么。培養學生寫一手好字的確不容易。竇老師教學中先從學生的寫字姿勢抓起。請看屏幕:食指拇指捏著,三指四指托著,小指在后藏著,筆尖向前斜著,筆桿向后躺著,開寫……每次她要求學生寫字前都要求學生讀口訣。漢子的識與寫,是語文學習的奠基工程,貫穿于小學1到6年級,是常抓不懈的工作。這就是回到教育原點的教育,這就是母語教育。
以前竇老師說她是教語文的,現在她說她是教母語的,她是用母語來教人的,她是教人說母語的。母語是什么?母語就是泥土,兒童就是種子,教師就是陽光和雨水。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